-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广元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籍号等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2.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答案】C 【解析】《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C.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D. 向社会下层扩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西汉太学主要是开设和讲解多部儒家经典课程,而不是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排除A项;太学是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官方教育机构,儒家经典课程由太学开设并讲解,体现了儒学教育的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选B项;太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由太学负责儒学教育并不能体现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更不能体现向社会下层扩展,故排除C、D项。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 B. 佛教受到人们的抵制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张相反,并不是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故A项错误。佛教思想在战争时期受到人们尊崇,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故C项错误。 5.《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 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 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错误;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错误;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错误。 6.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 倡导理性批判愚昧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重视民意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而不是批判愚昧迷信,故排除A项;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开始凸显民众的意志,故选B项;中国的思想家没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实行君主立宪的理念,所以C、D项不属于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故排除。 7.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C 【解析】结合选项和五种核心素养可知,AB两项都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属于家国情怀;C项是对火药的推理,属于史料实证;D项是对活字印刷的叙述,属于历史解释,故C正确,ABD错误。 8.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答案】B 【解析】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 逐渐走向繁复化 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实用性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古代书法字体由繁到简演变,故B错误;实际上体现出古代字体逐渐有欣赏到实用性,故D正确;C是草书特点。A是甲骨文的特点。 10.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要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 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 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 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 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商业生活”“瓦舍勾栏”等信息可知,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与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的艺术特点不符,排除A项。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应是汉赋的特点,与材料强调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不符,排除C项。宋代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D项。 11.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如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徐建寅的《德国合盟纪事》等。这些著述 A. 反映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B. 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C. 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 D. 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传播 【答案】B 【解析】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题目中出现的时间是同治(1861-1875)以后,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中体西用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里的著作更关注西方的政治如《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故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进化论的信息,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根据材料“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这些著作传到国内,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故B正确。 12.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 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 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教授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学堂和学会不断增多,作为大众信息传播媒介的报纸的种类也不断增多,清政府对思想和言论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学与西学间的矛盾并未解决;C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与材料中思想的启蒙革新逐渐深入相反;D选项错误,民众共和思想逐渐普及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1896年译成的《天演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920年孙中山则说,人类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据此可知孙中山 A. 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 B. 认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C. 仍推崇儒家的政治理想 D. 已经关注到进化论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材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反映了孙中山对进化论的弊端的批判,主张人类社会互助,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孙中山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孙中山推崇儒家的政治理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进化论的弊端和人类社会互助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有人认为贬黜新文化运动者,常以“打倒孔家店”力证其全盘反传统。事实上,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按此观点,新文化运动期间 A. 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加强 B. 传统文化仍然得到弘扬 C. 儒学正统地位已被动摇 D. 复古思潮引发世人不满 【答案】B 【解析】题意内容没有体现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故排除A项;根据“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仍然得到了弘扬,故选B项;儒学正统地位已被动摇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中的观点,故排除C项;题意中的观点主要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但没有体现复古思潮,更没有体现世人的不满,故排除D项。 15.为纪念孙中山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将植树节从清明节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改革开放后,我国也以此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体现了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经济思想,这是民生主义的体现,C 项正确。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民主主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6.瞿秋白在《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首先便是.土地革命。彻底的土地革命.才是真正的国民革命”。但他同时又指出,”城市之中这种工人的斗争不能胜利,乡村中农民的斗争就始终不能超出游击战争的限度而得到巩固的胜利.”这说明作者 A. 仍没有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 B. 强调中国革命中心问题要土地问题 C. 已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D. 对中国国情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农村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但是他仍将在城市中发动工人运动视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并未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将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来抓;C选项错误,瞿秋白尚未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D选项错误,瞿秋白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国情尚未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17.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 A.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C. 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 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可知,中国早先出现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说明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就认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因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认为“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是他们特有的。这就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的发展情况,故选A;材料中的“ 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说明了美国看到了中国发展成就,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故排除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初才确立起来,1985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不会产生影响,故D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18.“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 C. 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 开启了和平利用核技术时代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这是指1964年10月在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科技成就使我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的国际地位,故选C;仅凭一个原子弹爆炸的成就没法说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排除A;原子弹不属于远程打击敌国,而应该是近距离打击,故排除B;原子弹属于具有大规模破坏效应的武器,而不是和平运用核能技术,故排除D。 19.下图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曲线图。这些变化 A. 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 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 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 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A项正确。“双百”方针确立于1956年,与材料中“1951-1955年”的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与现实环境影响有关,没有涉及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是强调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排除D。 20.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他的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 B. 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C. 蕴涵着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D.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答案】C 【解析】“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表现,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是批判基督教神权,并不是否定基督教,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是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故B项错误。这一思想在当时属于新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21.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 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 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答案】A 【解析】从材料“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反映了作者将没有感情的神人性化了,歌颂了真实的人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A项正确。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不符合文艺复兴画家特点,故C项错误。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 22..16世纪,马丁窑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窑路德此话的主旨是 A.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 B.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 C.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 D.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善功不能造就善人”“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可以看出,马丁·路德认为,善功的功效甚微,只有自己的信仰才能使人的内心得救。符合此意的选项为D。 23.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留下一串闪亮的人名: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霍布斯、牛顿、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以下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A. 反对专制追求共和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B. 他们为人类社会提出的理想已经实现 C.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是思想家产生的前提 D. 理性与科学是他们对抗神学与君权的武器 【答案】D 【解析】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教会权威和专制愚昧。故答案为D项。启蒙思想家中也有倡导君主立宪制的,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C项说法错误,排除。 24.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 A. 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B. 彻底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运动思想 【答案】A 【解析】“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可以看出卢梭对理性持反对态度,而“良心”、“情感”等词则反映了他对浪漫主义的追求,故选A;卢梭的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宗旨的补充,故BD错误;题干没有提到宗教,故C不符合题意。 25.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该理论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B. 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 C. 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D.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可知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故选B。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时候,启蒙运动已经结束,故不可能说“推动”,排除A。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是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理论,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牛顿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D。 26.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C。A项发生在1571年;B项发生在17世纪;D项是1905年。 27.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B项正确;A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28.据腾讯2018年4月9日消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表示,由于担心与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分享的个人信息无法受到安全保障,他正退出Facebook。此前,花花公子网站也于当地时间周二发布消息,宣布退出Facebook。这反映了互联网 A. 对人们的生活没有积极意义 B. 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C. 以经营社交软件为主要内容 D. 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效率和生活水平,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意义,故排除A项;互联网发展提高了人民的工作效率,但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B项;社交软件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容之一,并非主要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担心与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分享的个人信息无法受到安全保障”可知互联网发展存在个人信息无法受到安全保障的负面作用,故选D。 29.“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夺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思考,注重抒情想象,从内心出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现实,故C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印象主义;D属于现代主义。 30.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并创造了”hip”这个词,这就是嬉皮士文化。关于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新的荒诞派文学的产生 B. 美国的民权运动已经取得成果 C. 是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自我调节 D. 物质生活丰富和传统信仰缺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A项属于影响,不是背景分析,故排除;题意内容与民权运动无关,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不是自我调节,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所以物质生活丰富,根据“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可知传统信仰的缺失,故选D。 31.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画出了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一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噩梦”的再现,象征着人们彷徨忧惧恐慌的情绪。下列作品与蒙克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 造成一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噩梦”的再现,象征着人们彷徨忧惧恐慌的情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具有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A项属于浪漫主义代表画作,B项属于现实主义代表画作,C项属于印象派代表画作,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属于抽象画派代表画作,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 32.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直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给电视机前的选民留下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因疾病缠身,显得老气横秋神情疲惫。最终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这反映了 A. 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B. 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 C. 科技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 D. 电视辩论决定了大选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C项正确;材料强调影视艺术发展对政治文明的影响,而非反映美国民主制度的本质,排除A;材料只是通过影视直播两位候选人的辩论情景,没有体现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排除B;D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共4题,总分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 【答案】(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 原因: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较为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影响:形成了古代中国第一次文化高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不同:近代色彩鲜明;凸显科学、理性;在多个国家开展;涉及领域众多。 【解析】 (1)根据“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可知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是学术的自由。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和学术氛围等方面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文化高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近代色彩更加鲜明,凸显了科学和理性,并且是在多个国家开展,涉及的领域众多。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发展研究后指出:(16世纪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确非常伟大,除”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发明。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材料三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四 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步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先后在18世纪后期进入” ① “,19世纪晚期步入” ② “,20世纪末跨入” ③ “。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两方面回答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此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材料四中的空白处。 【答案】(1)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 思想: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 (2)影响:促进欧洲思想解放,把人们的思想从专制和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推动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重视科技文化的实际应用;重视人才等。 (4)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解析】 (1)根据“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和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儒家思想有关。经济和文化的束缚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的缺点。结合所学进行所答即可。 (2)根据“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出现的变化应该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从思想和经济等多方面给欧洲带来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促进欧洲思想解放,把人们的思想从专制和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推动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根据“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制度、政府的政策和推动以及人才流动等方面总结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3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大思想理论是引领中国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思想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图一 图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邓小平理论-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并说明中国人民地位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答案】(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变化:中国人民结束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开始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关系:继承和发展。 【解析】 (1)根据“毛泽东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革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了,在这条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结束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开始当家作主。 (2)根据“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主要论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一样,但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49要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数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1: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 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示例2:趋势: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原因:国家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教育。从表格内容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的总体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工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数量都是增加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和各级教育的发展对相应的人才需求量增加。本题可任选相应的角度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