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卷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平遥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卷历史

‎2019—2020学年度平遥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试题 文综试题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A. “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 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 “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 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没有反映它与国家的关系;CD项中的“三纲五常”、分封制也没有体现。故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 ‎ 分封制 ‎ 郡县制 ‎ ‎ 不 同 点 ‎ 时 代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与中央 关系 ‎ 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 影响 ‎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划分 标准 ‎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 共同点 ‎ 目的 ‎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 性质 ‎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 ‎3.‎ ‎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 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 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 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 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考试选拔了一批官僚精英分子;尽管他们仅占整个官僚集团的少数,但与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部分官僚,都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种现象说明了科举考试以才学为依据,其实行有利于人才选拔,故答案选D。隋文帝时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科举制,故A错误;B项所述明显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的描述过于绝对,排除。 ‎ ‎4.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 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 B. 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C. 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 D. 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可以看出列侯数量多了;由“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可以看出侯国受到郡的管辖,国力弱了,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解读不全面;B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推恩令 ‎5.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C. 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权力 D. 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知宋代的君主专制相对于唐代有所加强,故D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B、C两项次之,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不符。‎ ‎6.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A. 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B. 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C. 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集权的社会 D. 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社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废除了宰相制度,导致了政治的黑暗,这源于明朝,完成于清朝。这也就说明了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废除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这也说明了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但是并不能说明朝之前的社会不是专制集权的社会,因为从秦朝起中国就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所以C不符合史实,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因此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影响 ‎7.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 反对轮番而治 B. 提倡妇女参政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宣扬人文精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故选A。B项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专门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而不应该抽签选举,并未涉及到人文精神。‎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用抽签选举的方式选拔官员,与现代民主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民主通常是代议制为核心的。直接民主弊端非常明显,即使在直接民主下,也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但是,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 ‎8.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保留习惯旧俗 B. 重视法律程序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即可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依据和法律程序。其他的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9.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A. 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 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 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 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但乔治三世仍拥有很大的权力,也就是说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乔治三世虽然势力强大但并没有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该项说法与题干无关,而且英国首相作为议会选出的代表,有制约君主的能力。故C项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 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 A. 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 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C. 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 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目的不在于削弱众议院的职能,而在于两院相互制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是为了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 ‎11.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 A. 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 君主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C. 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制 D. 维护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可以得出在法国政治体制中,维护“议会至上”的原则。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议会至上 ‎12.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德国是 A. 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B. 封建军事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C. 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D. 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德意志统一及其帝国统治。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后的德国,兼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和帝国的军国主义专制独裁。此时的德国,是一个具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故B项正确。A项,沙文主义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德国的过分爱国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法西斯专政在德国建立。与“德国统一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项,德国统一后,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非“封建君主统治”,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德国“工业高度发达”,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英国第一次进行议会改革: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同时,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1/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1885年通过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将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牛津、剑桥两个大学选区仍保持两个议席外,其余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1个选区只选1名代表。这样基本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 ‎1911年,议会又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将议会期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二是下院议员实行薪金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下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但是上院仍是保守力量的堡垒,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获得通过,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已婚的有自己独立财产的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8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英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实现普选权而持续斗争。但始终以一种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英国民族特性在政治领域内的凝结。这种渐进妥协的模式力求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点,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避免激进革命带给社会的损害。‎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答案】(1)内容:降低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调整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限制并削弱上议院权力。‎ 特点: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2)成果: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原则。‎ 趋势:体现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扩大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衰败选区”被取消”和 “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可见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为:降低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调整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限制并削弱上议院的权力。第二小问,由材料可见,英国议会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在改革过程中,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但总的来看,英国议会改革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2)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此题中共出现两个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另外一种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部说明自己的态度,是赞成第一种观点还是赞成第二中观点;若赞成前一种要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来回答;若赞成第二种观点则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作答。‎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奉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答案】(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巡抚制度。‎ ‎(1)根据材料信息“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2)根据材料信息“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