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牡一中2017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 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B. 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C. 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 D. 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的解释可以得出城邦为政治中心,在中国古代城市大多首先是以政治或者军事中心的职能为主,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加,故C正确,B错误;A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 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知到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工作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截止,避免拖拉影响工作运转,这样有利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厉行法治的信息,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对地方官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错误。‎ ‎3.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的这些科目设置:‎ A. 体现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 B. 说明了科举制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 C. 印证了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 D. 反映出汉唐的选材标准较为宽泛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进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唐时期的选官标准多元化,较为宽泛,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权的社会基础扩大的信息,故A排除;科举制并不是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故B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故C排除。‎ ‎4.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清朝没有宰相,排除C项。‎ ‎5.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D ‎【解析】‎ ‎“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正确;A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 ‎6.明初政府规划南京城内制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履鞋在轿夫营,伞则在应天街之西,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布局 A. 是坊市管理体制的体现 B. 表明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 C. 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管理 D. 符合工商业市镇拓展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北在木匠营”可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不同行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说明是为了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的管理,C选项符合题意。坊市制度在宋朝就已经被打破,A选项排除。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南京城属于都市,不属于工商业市镇,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城市管理的手段。本题以南京城的商业布局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商业发展和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7.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C.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答案】B ‎【解析】‎ 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项错误;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B项正确;C项表述中“消除”之说绝对,排除。 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D项错误。‎ ‎8.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9.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A. 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B. 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C. 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 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答案】C ‎【解析】‎ 猪八戒是一个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而这符合明代大部分人追求安逸生活的要求,即符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C项正确;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故B项错误;人们一想到猪八戒的形象就会想到好吃懒作的形象,故D项错误。‎ ‎10.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 年份 ‎1804‎ ‎1809‎ ‎1814‎ ‎1820‎ ‎1825‎ ‎1830‎ ‎1835‎ ‎1840‎ 银一两合铜钱数 ‎919.9‎ ‎1065.4‎ ‎1101.9‎ ‎1226.4‎ ‎1253.4‎ ‎1364.6‎ ‎1420.0‎ ‎1643.8‎ 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A. 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 不正当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 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A项;大量白银外流,中国白银外流,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确定银钱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出现银贵钱贱的趋势。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由于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白银越来越少,就会出现银贵钱贱现象。据此确定正确答案。‎ ‎11.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 A. 政治斗争的需要 B. 民主思想的传播 C. 近代海军的发展 D. 甲午战争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根据“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结合所学,慈禧太后挪用建设近代海军的费用修建颐和园,是造成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说明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矛头对准颐和园是为了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是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A正确;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主要反映通过颐和园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来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D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 ‎12.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 ‎13.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 折射了中国近代化艰难努力 B. 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 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 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 ‎14.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推翻了满清政府”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据材料“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可知,政权让给南京政府,不能体现逼迫清帝退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可知革命派力量并不十分强大,故B项错误;清朝结束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故C项错误。故选D。‎ ‎15.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人城市,故A项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年北伐战争,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联系所学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的知识分析解答。‎ ‎16.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 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 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分析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边区政府的参选率,故B项排除;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分析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17.下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 A. 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 B.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人入 C. 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D. 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官僚资本一直保持在民族资本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一直被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挤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三种的资本投入,没有体现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外国资本的优势在1936年时逐渐消失,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1914年7月—1918年11月,此段时间内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增长幅度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 ‎18.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C. 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 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答案】B ‎【解析】‎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有利于自由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后发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希望建立国际经济合理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其正的平等互惠,与关贸总协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无关,故C项错误;“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平等互惠在战后世界没有得到遵循,故D项错误。‎ ‎19.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身份词语 传统保守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夷 ‎22‎ ‎10‎ ‎5‎ ‎1‎ 洋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A. 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 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 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答案】C ‎【解析】‎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部分知识分子对夷的使用频次大大低于洋、西,上海是五口通商之重镇,处于中外冲突交汇的前沿,知识分子对中国之外世界的理解增强,表明夷夏大防观念在逐步消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C正确;A不符合“传统保守知识分子”,排除;B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无法体现上海“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排除D。‎ ‎20.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21.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 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 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 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 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22.下面为中国公民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备注”栏变化情况统计表,由此得出的最准确的历史结论是 版本 备注 ‎1949‎ 中俄文对照 ‎1953‎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1971‎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5‎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1980‎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A. 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 B. 我国外交的阶级斗争色彩浓厚 C.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答案】A ‎【解析】‎ 题中表格“备注”栏中从1949年版“中俄文对照”到1971年版“中法英文对照”,说明我国逐渐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再到1980年版“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说明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文革”期间的护照,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版“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中法英文对照”、 1980年版“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新中国的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23.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该论断 A. 表明结伴不结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 揭示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的现象 C. 源自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显著进步 D. 预见了东西方冷战行将终结的命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是指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故B项正确。“结伴不结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原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美苏争霸以及经济发展问题,与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看出邓小平预测了美苏冷战结束的信息,故D项错误。‎ ‎24.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 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 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25.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扫盲运动并非一般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塑造,是希望由此塑造农民对新国家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扫盲运动不可能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并非扫盲运动,排除D项。‎ ‎26.在古代雅典,民众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 A. 杜绝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 B. 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C. 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 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是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主要体现公民法庭力图避免权力误用,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格拉底的悲剧的内容,而是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排除C。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D。‎ ‎27.关于案件当事人的权力,《罗马法》规定: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抗辩也可以源于大法官的职权;针对被告的抗辩,法律又赋予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规定旨在 A. 坚持当事双方权利平等 B. 最大限度查清事实真相 C. 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 D. 促成原告被告实现和解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法律又赋预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可以看出被告和原告具有相等的权利,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当事人的权利,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告与被告实现和解,D错误。‎ ‎28.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了西方是先启蒙在现代化,启蒙是原动力;而中国却是先现代化再启蒙,救亡的现代化是原动力,即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导致了上述差异,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未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9.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答案】D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人文精神的起源和不断的发展,“民主法治”并不是普罗泰戈拉、彼特拉、康德等人的诉求,人、人性、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的追求才是普罗泰戈拉、彼特拉、康德等人的诉求,这些诉求当然不是什么“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问题,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是不符合普罗泰戈拉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等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30.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 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 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 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答案】C ‎【解析】‎ 按照英国宪法规定,内阁成员必须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说明此时期议会至上的原则仍没有施行,C正确;英王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力就被剥夺,A错误;两党制已经形成,B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是18世纪初期,D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 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 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31.1871年10月,俾斯麦通过帝国立法确立的“文化斗争”,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这些措施 A. 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国的影响 B. 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C. 客观上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 D. 否定了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可知,德国完成统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实行世俗化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当时有利于强化联邦政府,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德国的统一,故选C;A项中的“清除了”表述太绝对,故排除;实行政教分离,实行世俗化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德国的统一,不能说其体现了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材料中俾斯麦要求政教分离,教会不得干预政治事务,并未否定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故排除D。‎ ‎3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主要是基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暴力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A ‎【解析】‎ ‎《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资产阶级革命也是暴力夺取政权,《共产党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A. 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B. 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C.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他们团结起来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关系不大,排除C。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没有衰落,排除D。‎ ‎34.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 ‎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5.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在1893年的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这反映了 A. 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 B. 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C. 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产生 D. 国家干预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末……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是铁路运输业出现了垄断,没有强调技术改造,A错误;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而且“大肆兼并……4个大集团”等,这都是垄断阶段的表现,故B错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D错误。‎ ‎36.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 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 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 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D. 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为针对美国实行的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经济组织,“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扩大,排除B项;据材料可以知道1988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欧洲共同体建立关系,可见“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故C项正确;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变迁反映了美苏“冷战”,“经济全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7.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答案】A ‎【解析】‎ ‎“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是指新经济政策中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部分企业实行租让或者租赁的措施,A正确;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B错误;C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D是斯大林模式经济措施特点。‎ ‎38.据美国商务部和电子协会1998年的统计,近几年信息技术成为美国雇佣职工最多的行业(约1500万人),其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平均工资高出73%,而传统制造业加在一起的就业人数不过150万,其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与信息技术直接和间接有关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则高达80%.据此推知 A. 信息技术比传统制造业地位更加重要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 C. 知识经济是美国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 D. 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的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特征的经济模式,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在更加重要。B错在逻辑,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一定会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也会导致传统制造业升级更新。D项错在时间,此时是90年代,美国经济指导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并不是自由主义。‎ ‎39.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府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不同,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 A. 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 B.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逆全球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D. 世界发展潮流逐渐变为逆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显然是与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说明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逆全球化的作用以及与世界发展趋势,C和D项错误。‎ ‎40.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的创作风格与以下哪个作品类似 A. 《战争与和平》‎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间喜剧》‎ D. 《日出•印象》‎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对法国大革命抱有矛盾的态度”这就表明了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因此该文学流派为浪漫主义文文学流派,《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故B正确;《战争与和平》《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C;《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代表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法国大革命抱有矛盾的态度”,联系所学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第II卷(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材料一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朝,最初妈祖传说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从北宋宣和五年赐庙额“顺济”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赐封号“显济”,前后达140年。到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这都是为庇护漕运而加封的。明朝对妈祖的褒封有2次,褒封的规格沿袭元朝,郑和七下西洋有遇险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的记载。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大业,这期间妈祖澎湖助战等传说不胫而走,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官方对于妈祖的最高册封。‎ ‎——据周金琰《妈祖是海洋精神的一面旗帜》‎ 材料二201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妈祖文化就包含着海洋精神”。‎ ‎——据王宏《传承妈祖文化弘扬海洋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变化,并简述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倡导传承妈祖信仰的现实意义。‎ ‎【答案】(1)变化: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 原因:妈祖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海外贸易的发展;统治者巩固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获得政治与文化认同,缓和民族矛盾。‎ ‎(2)弘扬乡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发展地方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海洋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桅樯护使……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可得出妈祖信仰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由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 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妈祖信仰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民间传承、经济变动、海上活动、统治者需要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二“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祖国统一;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项目 ‎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与制定者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有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有30人 时间 经过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主要内容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大法官渎职,原则上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案件 制度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实施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运行特点 浓厚的法治色彩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的关系.论证:《临时约法》在制订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示例2:《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差异分析.论证:制何订参与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订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订,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示例3:1787年宪法与《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谈.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己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试题赋分值.)‎ ‎【解析】‎ 表格中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分别从参与制定者、时间、主要内容、制度、实施和运行特点等几个方面,有相近或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确定论题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临时约法》深受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来说明。也可以从不同点,即二者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来确定论题。在确定论题后,要联系表格中的内容,结合史实,通过比较分析进行论证。‎ ‎43.【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材料:清军入关后,中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服饰变革。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辫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装搭配是瓜皮帽和马。瓜皮帽又称“西瓜帽”,形制像半个西瓜。清代的马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彩之外,便于骑射。清代最高的是黄马,非特赐不得服。根据规定,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旗袍有单、夹、棉、皮多种,省工省料,一件可抵汉族的衣、裙、裤多种,又能展现女性的自然体态,故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清代官服继承明代的蟒袍、玉带、补服,废除明代的冠服,代之以暖帽、凉帽和顶花。‎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服饰变革的影响。‎ ‎【答案】(1)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带有强制性和血腥性;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対象以成年男子和官吏为主;汉族女性、儿童仍着明装;服饰的颜色有等级之分;满汉服饰混杂等。‎ ‎(2)满足了满族统治的需要:冲击和改变了汉族的传統习俗:改良后的旗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代表;推行之初激化了満汉矛盾等。‎ ‎【解析】‎ 本题考查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辩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搭配是瓜皮帽和马”“根据规定,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初服饰变革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故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44.材料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 ‎——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 ‎【答案】(1)变化:从醉心科学到否认科学万能;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弘扬民族固有传统;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 ‎(2)评价: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 ‎【解析】‎ ‎(1)变化:据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可知,“戊戌政变”后醉心科学;据材料“。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可知,否认科学万能;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据材料“‘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可知,弘扬民族固有传统;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据材料“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可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 ‎(2)评价:据材料及所学可从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