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基础巩固 1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国君的收入 B.承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确立封建制度 D.满足新兴地主的政治要求 解析:鲁国的税制改革是为了满足国君增加收入的要求而进行的,客观上承认了私 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A 2《吕氏春秋》中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 也。”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私田的兴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 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规定,商人及其家属有单独的“市籍”,不能拥有土地,如果违 规,则没收其财产,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便农”,即限制商业发展保护小农经济,选 D 项。 材料没有提及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A 项错误;对商人的限制不利于增加赋税收入, 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及,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商人管理的目的在于“便农”,C 项不是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 答案:D 4 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明朝的“鱼鳞图册”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解析:明代政府为了整顿田赋,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 至和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因所绘田亩图形很像鱼鳞,所以称为“鱼鳞图册”,它是确 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答案:D 5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 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太祖要求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 发展,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6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 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 ) A.禁止走私贩运的政策 B.抑商、“海禁”的政策 C.“重农抑商”的政策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的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后期,一是到处设关,关关收税,这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 展;二是限制大型船只出海,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海禁”政策,故选 B 项。 答案:B 7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艰难而曲折,每前行一步都饱受束缚和痛苦。其主要原因 是( ) A.水陆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市”“坊”界限被打破 D.统治者禁绝对外贸易 解析:C 项有利于商业的发展;A 项不是主要原因;D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B 项。 答案:B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 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 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 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 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时势: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 策。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能力提升 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商朝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解析:“田里不鬻(yù,卖)”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井田制。故选 A 项。 答案:A 2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C.该制度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D.实行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土地私有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A 项“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不符合史实,封建土地私有制当时广泛存在;当时 农民除了交纳赋税之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B 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不 可能被消除,因而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只能缓解,故排除 D 项。本题选 C 项。 答案:C 3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 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提高地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致富 后,为了提高地位,往往投资土地,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特色作物、商品经济、战 乱等,所以 B、C、D 三项不正确。 答案:A 4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 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 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材料反映的贸易政策 ( ) A.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直严格执行 B.严厉打击了国内的民间贸易 C.初衷是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D.不利于我国民间进行资本积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推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受政治形 势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也曾放松过“海禁”政策,故排除 A 项;“海禁”政策阻 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故排除 B 项;“海禁”政策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 民间进行资本积累,故排除 C 项,D 项正确。 答案:D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 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 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 (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十二年(1655 年)、顺治十三年(1656 年)、顺治十八年(1661 年),清政 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规定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 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 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从明朝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政策是否奏效? (3)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 (4)应如何认识和评价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参考答案:(1)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限制对外贸易。 (2)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该政策并没有奏效,明朝时仍 有一些奸商勾结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没落,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