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标号,不能答在上。 4.第Ⅱ卷试题一律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 第 I 卷 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 政 区划制度,建立“属国…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 A. 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 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 C. 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因俗而治”,这 种做法顺应当地风俗,明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中央集权,故选 D;贵族政治退出历 史舞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A;秦代并没有实行郡国并行,B 说法错误,排 除;秦统一六国后就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C。故选 D。 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 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 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A. 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 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 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行政区划,设置了从省级到基层的县乡或者区 署,这样的行政区划层级划分类似于政权建设,是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 探索,B 正确;当时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革命统一战线,排除 A;题干内容 与全民族抗战无关,排除 C;抗战时期两党合作而非对峙,排除 D。 3.1907 年 8 月,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参加者绝大多数是同盟会会员。共进会发表宣 言:“呜呼!吾同胞苦于祖国沦亡,呻吟于异族专制之下,垂三百年矣……凡有血气,皆 奋起, 以雪累世深仇。”共进会在此强调的是 A. 开展维新变法 B. 抵制民主革命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呻吟于异族专制之下,垂三百年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共进会所说的“异 族专制”指的是满清统治,所以“皆奋起”的目的就在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选 C;共进 会属于革命派团体,主张民主革命,主张维新变法的是维新派,排除 AB;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革命之初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排除 D。 4.下图分别是江苏省吴县金山乡选举委员会发的选民证(1953 年 6 月 4 日)和北京市西 单区选 举委员会发的选民证(1953 年 10 月 21 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 B. 城乡居民实现了基层自治 C. 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1953 年”、“选民证”等信息可判断此时应该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前期,人民拥有了选举人民代表的权利,因此这两幅图可以说明当时民主政治的推进, 故选 B;各级人民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建立,排除 A;仅根据选民证无法得出“实现了基层自 治”的结论,排除 B;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是在 1954 年,排除 D。故选 C。 5.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对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进行“反限 制”斗争,大力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一举措 A. 展示了良好国家形象 B. 体现了 “一边倒”外交政策 C. 构建了睦邻友好关系 D. 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 【答案】A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中期,中国大力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 育交流活动,积极反对美国的孤立与限制,展示了良好国家形象,A 项正确;“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B 项错误;发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 系与“睦邻友好”不符,C 项错误;“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是在 1984 年提出的,D 项错误。 6.在罗马法中,军人的权利和义务与普通市民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授 予军 人部分私法上的特权;二是对军人的生产活动、结社权及诉权等权利进行特别的限 制;三是 对军人制定了严格的军事刑法条款。这反映了 A. 自然法理念是罗马法最高追求 B. 万民法最终取代了公民法 C. 罗马社会中军人群体的重要性 D. 司法实践注重社会实用性 【答案】C 【解析】罗马法给予军人以特殊待遇,既享有部分特权,同时也受到严格限制,体现了对军 人的重视,说明罗马社会中军人群体具有重要性,故选 C;材料主要反映了罗马法对军人群 体的重视,ABD 项在题意中均无法体现,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C。 7.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当地时间 2020 年 5 月 24 日,特朗普政府在国会规定的最 后期限 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检测计划,重申“病毒检测是各州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 这一现象出 现的历史渊源是 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体制 D. 责任内阁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 府实行分权,所以特朗普将病毒检测的责任划分到州政府的现象的历史渊源在于联邦制,故 选 B;总统制和三权分立体制主要涉及的是美国的政体和政治运行原则,与题意无关,排除 AC;美国实行的不是责任内阁制,排除 D 项。故选 B。 8.1917 年,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法令,声明:“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 别国 版图之内”,“不给它以权利”,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 占或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 A. 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B. 苏俄已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十月革命有利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 苏联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认为强制合并其他民族是侵占或暴力行 为,即应当予以抵制,说明该法令为世界民族解放提供了依据,故选 C;“实现了俄国民主 政治的现代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苏俄已经退出了一战,排除 B;1917 年,法西斯主义尚未兴起,排除 D。故选 C。 9.美苏冷战的奇妙性在于:一方面,双方长期处于一种“非敌即友”的零和博弈状态,对 对方行为动机的主观认识中有很大程度的猜疑和不切实际的成分,常常夸大对手的威胁; 一方面,两国的核战略威慑却都是“后发制人”战略,而不是以己方主动进攻为前提条 件。这种 “奇妙性” A. 体现了美苏间国际关系原则的多元考量 B. 促使国际社会摒弃了意识形态思维 C. 保证了美苏间国家战略抉择的科学精准 D. 致使两大阵营丧失了国际合作机缘 【答案】A 【解析】冷战时期,美苏既互相猜疑,夸大对方的威胁,长期零和博弈,同时坚持用“后发 制人”的核威慑战略,不主动进攻对方,这种多重思考和审慎态度,体现了美苏间国际关系 原则的多元考量, A 项正确;冷战时期国际社会长期强调意识形态对立并未“摒弃”意识 形态思维,B 项错误;美苏认识中的“不切实际的成分”,“夸大对手的威胁”不能保证美 苏间国家战略抉择的科学精准,C 项错误;致使两大阵营丧失了国际合作机缘的是冷战,不 是冷战的特点,D 项错误。 10.“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应运而 生。《都 城纪胜》记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据此可知,工商业 行会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 A. 抑商政策的废止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工商业竞争激烈 D. 工商官营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应运而生。”并结 合所学可知,工商业行会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抑 商政策没有被废,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竞争问题,排除 C 项;工商官营是周代确立的, 而不是宋代,排除 D 项。 11.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 属金 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 题……若 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法币政策 A. 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B.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C. 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D. —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 【答案】D 【解析】该学者认为国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发行纸币而掌握集中了部分贵金属,该做法在 一定程度上筹集了应对战争的资金,说明法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故选 D; 材料反映的是法币政策为发挥了集中资金应对抗战的作用,ABC 项在题意中均无法体现,排 除。故选 D。 12.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部分经历过上山下乡后返城的年轻人,他们的户口放在街道, 一时又找不到工作,被称为“待业青年”。下文是 1982 年 11 月 15 日《人民日报》刊载 的一篇名为 《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我跟着他,沿着闹市中这条古老狭长的小巷, 迈进被陈旧的房屋簇拥着的小小庭院。 …… 采访本上,“待业”两个字刚刚不情愿地落下笔尖, 一张打开的个体营业证陡地遮断我的视线; 它倔强地展示出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 A. 个体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 市场经济成为共识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 社会经济活力显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82 年”可知,这时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变单一的公 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材料中“个体经营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也说明这时期社会经济活力的显现,D 项正确;这时期通过经济体制 的改革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而不是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 A 项错误;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因此 20 世纪 80 年代市场经济不可能成为共识,B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是在 1984 年, 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错误。 13.1941 年 3 月,距离珍珠港事件发生还有 9 个月的时间,一本名叫《Captain America》 的漫画创造出了这样一位美国偶像:身穿红白蓝三色的星条服装,手持盾牌,对希特勒 狠狠地抱以正义铁拳。这 A.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全球流行 B. 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局面 C. 标志着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 D. 丰富了人们对偶像的认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Captain America》的漫画创造出了这样一位美国偶像,对希特勒狠狠 地报以正义的铁拳,说明德国法西斯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已经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为世界 和平,亟需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以正义的打击,材料内容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故选 B;A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在全球流行过于绝对化,排除;1941 年美国政府还是中立政 策,C 错误;材料仅创造了一个偶像,不能说丰富了人们对偶像的认知,D 错误。 14.16 世纪以来,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强制推行种植欧洲市场(包括西班牙在内)需求较多 的可 可、烟草等产品,同时严禁殖民地种植本国所出产的诸如橄榄、葡葡和桑树等。此 举的主 要目的是 A. 开辟本国工业品的新市场 B. 抑制殖民地民众独立自由思潮 C. 将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庸 D. 维护西班牙全球商业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强制推种欧洲欧洲市场需要的可可、烟草等产品,但是严禁殖民 地人民种植本地优势出口作物,如橄榄、普葡萄等,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殖民地成为其原料供 应国,成为受西班牙主导的经济附庸,C 正确;西班牙并未向殖民地输出商品,而是掠夺原 料,排除 A;西班牙的做法属于经济控制,与抑制殖民地思想无关,排除 B;16 世纪的西班 牙并不是全球商业中心,D 排除。 15.1933 年,《美国农业调整法》规定,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依据该法建 立了隶属农业部的商品信贷公司,该公司以“实物补贴”支持休耕计划,并进行农产品 结构调整。这 A. 说明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B. 旨在保护美国自然生态环境 C. 使美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现象 D. 调和了农民和资本家的矛盾 【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建立机构,“实物补贴”等,要求农民 减耕减产,调整农产品结构,说明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A 项正确;美国调整农业的主 要目的是缓和产销矛盾,恢复农业生产,并非“保护美国自然生态环境”,B 项错误;罗斯 福政府对农业的调整,使美国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C 项错误;农民和资本家的矛盾不可 调和,只能缓和,D 项错误。 16.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曾规定: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中 减少产品销售总额等 9 项指标;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以 更多自主权,努力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有机结合。此举 A. 突破了高度集中的制度性框架 B. 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 正确认识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 【答案】C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进工业管理,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给企业“更多自主权”,冲 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C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 并未突破高度集中的制度性框架,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不能说明其正确认识了“市 场和计划的关系”,D 项错误。 17.1992 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 26. 9%, 较 1980 年增加 6.8 个百分点,较 1970 年增加 10.3 个百分点,较 1950 年增加 13.4 个 百分点。 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多极格局得到长足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显现 C. 全球经济重心已经转移 D. 第三世界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 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说明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上升,D 正确;多级格局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 而且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其它政治势力的情况,排除 A;题干内容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而 且这一时期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形成,而非显现,排除 B;通过数据来看,第三世界在全球 经济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不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无法判断出全球经济重心已经转移,排除 C。 1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 炎武 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 在说明 A. 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 B. 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 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D. 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 【答案】C 【解析】材料选取春秋战国和明清之际两个社会动荡、历史转型时期,以孔孟追求天下安定、 治国道理,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为典型,意在说明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 担当精神,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中的“传统道德”(纲常伦理),A 项错误;先 秦时期孔孟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明清之际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B 项错误;材料内 容与“儒学的启蒙作用”无关,D 项错误。 19.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 高丽、 日本等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A. 儒学思想的重构 B. 主流思想的嬗变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开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解析】唐代宫廷乐舞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其主要原因在于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 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D 正确;唐代儒学思想并未重构,排除 A;唐代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学,排除 B;市民阶层兴起与宫廷乐舞特征无关,而且市民阶层 兴起是在宋明时期,排除 C。 20.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由“力主西 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由 此可见,严复 A. 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 B. 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C. 认识到西方文明的衰落 D. 主张“西学中源”之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严复由宣扬西方思想开始转向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之路,说 明严复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 B;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的是康有为,排除 A;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方文明的衰落,排除 C;严复并没有主张“西学中源”,D 项与题意主 旨不符,排除。故选 B。 21.1924 年 12 月,毛泽东写成《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一文。下表根据该文列举的一个佃 农家 庭一年收支情况整理而成(单位:银元)。这反映出 收入 支出 稻谷 72 生活 80.96 喂猪 40 生产 72.8295 其他 35.72 其他 12 A. 佃农具有强烈斗争精神 B. 团结农民成为了全党共识 C. 民众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D. 毛泽东高度关注农村问题 【答案】D 【解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详细列举了一个佃农家庭一年的家庭收支具体情况,结合所学内容 可知,这说明毛泽东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故选 D;根据佃农家庭的收支状况无法看出佃农 的斗争精神,排除 A;“成为全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体现,排除 B;由表格数据 明显可以看出该家庭支出大于收入,说明民众生活没有得到满足,排除 C。故选 D。 2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传统大学除了在数量、地域分布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外,这些 大学在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课程和教学内容、科学研究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 文化、科 学化、现代化方面进一步发展。材料旨在说明文艺复兴 A.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B. 标志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D. 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思想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传统大学得到发展,尤其是在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课程和教学 内容、科学研究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 学化、现代化方面进一步发展,这 些发展带有明显的近代化色彩,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教育近代化,C 正确;题干内容并未涉 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 A;题干主旨是大学的发展,与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 B;通过大学发展的具体内容无法判断出其阶级属性,D 更加符合启蒙运动的作用,排除。 23.1952 年,新中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是部分调整的院校数据。 据此 可知,院系调整 项目 调整前 调整后 高校总数 211 所 182 所 综合大学 55 所 13 所 工科院校 33 所 39 所 师范院校 12 所 32 所 农林院校 17 所 29 所 A. 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 B. 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 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D. 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对高校进行大规模调整后,专科性院校都明显增多,综 合性院校数量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经济恢复和建 设期间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加大,所以这种变化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故选 A;表格 信息无法体现“学科专业齐全”,排除 B;仅根据高校数量的变化,无法看出 CD 项中的结 论,排除。故选 A。 24.某科学家认为,圆球体从几何学上说是最完美的形式,所以一切物体无不追求这种形 式, 地球亦因此而圆;球体自然就要运动,而且这运动自然会是圆周运动,因为圆周运 动是最 完美的运动形式,故地球和其他天体一样也在作圆周运动。该学说 A. 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丰富了 “生物进化论”思想 C. 拉开了近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D. 推动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答案】A 【解析】这一论断否定了地球的特殊性,认为地球和其它天体一样,而且地球是为了追求完 美而成为圆球体,同样的理由,其为了追求完美而进行圆周运动,这一学说否定了宗教神学 崇信的“地心说”,A 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物理学而非生物学,排除 B;近代物理学的革命 序幕是伽利略揭开的,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题干理论是哥白尼的观点, C 排除;D 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家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25.19 世纪英国文坛活跃着一批崇尚自然、逃避世事、幽静恬淡的诗人,这些诗人有着淡 淡的忧郁、默默的感伤,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厌恶。这些诗人被称为“湖畔派”。 这类作品 A. 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 B. 凸显了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C. 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 D. 真实揭露了社会中的黑暗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英国文坛的“湖畔派”诗歌,以“崇尚自然、逃避世 事、幽静恬淡”的浪漫主义特色,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C 项正确;“对世事的 厌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不符,A 项错误;“淡淡的忧郁、默默的感伤”不能凸显 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强调个性的艺术风格,B 项错误;“逃避世事”不能真实揭露社会中的 黑暗,D 项错误。 第 II 卷 二、非选择题(共 3 题,26 题 23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熙宁三年十二月颁布《畿县保甲条例》,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 大保, 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主、客户每户(后改为只有主户) 二丁以上,一人任保丁,置备弓箭,进行训练,每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巡警”,并实行 保内连坐法等。首先在开封地区实行,以后逐渐推行于全国,保丁“教艺既成,更胜正 兵”,“马上事艺往往胜诸军”。保甲法除了维持地方治安外,还部分地代替军队,达 到“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的目的。 一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 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对所辖 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 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清末建立的近代警务制度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 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 — 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王安石保甲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近代警务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答案】(1)特点:治安和户籍管理相结合;突出民众的自我管理;实行民众的相互监督。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节省养兵费用,减轻财 政负担;提高军队战斗力。 (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影响:有利于维 护社会治安,维持社会稳定;促进了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 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每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巡警’,维 持地方治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安和户籍管理相结合,突出民众的自我管理,实行民 众的相互监督。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巡警’,并实行保内连坐法”, “(保甲法)维持地方治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 会治理,也有利于发展生产;根据“(保丁)教艺既成,更胜正兵”可知,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根据“省养兵财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节省养兵费用,减轻财政负担。 (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 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警务制度建立的背景为,清末内 忧外患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推行“新政”改革政治制度等。影响:根据材料 二中“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近代警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维持社会稳定;根据“对所辖 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近代警务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二中“加剧了地方政府对 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警务制度的建立 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所产棉纺织品出口地区分布(百分比)表 年代 美洲、西非 南欧 爱尔 兰 欧洲其他地 区 亚洲 中东 1752-175 4 94.0 4.8 1.2 1772-177 4 79.9 2.7 16.7 0.9 1784-178 6 57.3 11.4 3.9 27.5 1794-179 6 69.2 7.2 10.8 12.9 1804-180 6 52.3 10.1 2.9 34.2 0.3 0.2 1814-181 6 37.3 21.8 1.3 38.2 0.7 0.6 1824-182 6 37.6 17.1 2.9 32.8 6.4 2.8 1834-183 6 35.5 16.3 31.0 11.7 4.6 1844-184 6 25.4 12.2 27.1 24.7 9.8 1854-185 6 31.6 10.2 19.2 24.7 12.4 — 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660-185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阐述:通过殖民扩张,英国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市场需求推动英国棉纺织业寻求技术 突破,由此掀起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棉纺织业实现了技术革新,得到 了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其迫切需求,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有英国棉纺 织业的市场。但英国棉纺织业的全球市场是不平衡的,主要集中在美洲、西非、欧洲和 亚洲。这些市场的开拓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 的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 展。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如,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棉纺织业的市场不平衡、英国工业 革命对世界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等,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以看出, 这时期正处于早期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因此可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变化,从工业革命与 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提炼主题,如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论 述时,从英国殖民扩张带来广阔的市场,从而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这一角度概括英国工业革命 开展的条件,再从工业革命的开展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又增加了对海外市场原料的需求这一 角度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市场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工业革命推动 了英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诞生之后,戏曲改革成为新中国政府文化艺术规划版图中的重镇。戏曲 改造 包括改人、改制、改戏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改 制”在结合实际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机关颁发新的方针政策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主义价 值观引导式干预;“改人”在充分了解艺人思想特征下,进行以培训学习为主、开展社会 实践活动为辅的价值观渗透 式输入;“改戏”以戏曲新工作者结合群众的力量将价值观 进行整合融入,改编创作优秀剧目。从建国伊始大力推动传统旧剧的整理、加工和改编, 直至 1964 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戏曲现代戏被推举到共和国文艺事业的巅 峰。改造后的新戏曲通过创新戏曲观摩大会的演出形式,塑造新中国人物形象,讲好新 中国故事,传承传统戏曲的精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广泛的宣传、倡导,从而形成 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戏曲艺术中的“立新”建设。 —— 编自《红色神话演绎之 ——17 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9——1966 年新中国戏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戏曲改革的作用。 【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双百方针的提出;新中国 社会转型的价值需求;封建落后思想长期桎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国初戏曲剧目充斥着旧 封建社会价值理念的内容,脱离新中国新价值观轨道。 (2)批判继承戏曲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戏剧等文化路径传播革命意识形态;推进意识 形态整合,构建了新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 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新中国诞生之后,戏曲改革成为新中国政府文化艺术规划版图中的重 镇”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为戏曲改革提供了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曲改革得益于人民 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根据材料“以戏曲新工作者结合群众的力量将价值观进行整 合融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改革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为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根据材料“在结合实际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机关颁发新的方针政策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主义 价值观引导式干预”可知,戏曲改革服务于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价值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改革前的戏曲充斥大量封建落后思想,长期桎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 国初戏曲剧目充斥着旧封建社会价值理念的内容,脱离新中国新价值观轨道。 (2)作用:根据材料“从建国伊始大力推动传统旧剧的整理、加工和改编”“传承传统戏 曲的精髓”可知,戏曲批判继承戏曲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根据材料“讲好新中国故事,传承 传统戏曲的精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 进行广泛的宣传、倡导,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戏曲艺术中的‘立新’建设”可知,借助戏剧等文化路径传播革命意识形态,推进意识形 态整合,构建了新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曲改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 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戏曲改革的剧目成果来看,改革促进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