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一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概况 代表 主张 影响 陆九渊(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明) (1)致良知;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易错易混]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 [漫画解史] “三纲五常”即天理 [误区警示] 理学、程朱理学、心学 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漫画历史] “心即理也” [图解历史] “理学”的概念 [轻巧识记] 数字法记忆“理学” 主题一 “理”与“心”的激辩——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史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史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1.史料一说明“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2.史料二主要系统阐释了心学理论,说明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3.史料三为评论性史料,主要反映了理学的特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试答:(1)方式:“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2)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三,分析宋代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原因。 试答: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借鉴佛道的思想;复兴儒学的需要(宋代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程朱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文化的特点。程朱理学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主题二 中国古代儒学的转型与成熟——程朱理学的影响 史料一 下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史料二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史料一为图表性史料,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社会生活地位的影响。 2.史料二为后人评论性史料,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1.据史料一,指出节妇烈女人数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的流传,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 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试答: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思想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著作:《明夷待访录》。 (3)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1)思想 ①提倡经世致用。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纳)。 (2)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 (1)思想 ①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 ②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2)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唐甄 (1)思想: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漫画解史] 李贽与黄宗羲的主张 ◆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黄宗羲的思想只停留在批判君主专制上,并未对将来社会的发展提出进一步主张,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名师指津]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图解概念]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名师助学] 明清思想家及其观点 主题 资本主义萌芽“尖”上的儒学“批判”——明清儒学思想 史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史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史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史料四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更新。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史料表明李贽反对盲从孔子,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对孔子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 2.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史料表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3.史料三为思想家的原著,解读注意史料的出处。史料反映了顾炎武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的先河,说明顾炎武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 4.史料四主要说明明清思想家仍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 1.根据史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试答:(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 (2)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试答: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3.史料三中,顾炎武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试答:(1)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2)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4.据史料四,从思想角度理解明清之际思想的双重性。 试答:(1)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的主张。 答题术语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是商品经济发展与程朱理学丧失活力的结果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考纲 卷别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全国卷Ⅰ 2015·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2014·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2014·宋明理学的主张 —— 2013·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在宋明理学的主张、特点及影响上,明清之际的儒学考查相对较少,但不可忽视。考查主要从历史阐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历史学科素养培养,考查学生分析判断、比较历史现象的学科能力,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考向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学地位的演变 1.(2014·高考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迁移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知识,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说法绝对化, A项错误; B项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信息,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2.(2014·高考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 C项错误,故选D项。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明儒学的特点及影响 3.(2013·高考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故选C项。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1.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汉代和宋代在血缘关系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无法说明对儒家先贤态度的变化,故A项错误;联系宋代史实,在治国理念上与前代相比没有特别突出的变化,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理学的产生,强化对人品质的要求,这与孟子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和理学的本质是一样的,王阳明是明代人物,故D项错误。 2.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 A.格物致知 B.正心诚意 C.学以致用 D.知行合一 解析:选A。朱熹认为“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基于此他主张“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正心诚意”的基础,故B项错误;“学以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属于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D项错误。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阙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解析:选D。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4.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解析:选B。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项错误;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B项正确;李贽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但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C项错误;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黄仁羲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解析:选B。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 2.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此事实反映了( )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 解析:选A。为了统治的需要,元朝统治者“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体现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不能体现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与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不能体现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故D项错误。 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 ) 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解析:选B。 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却不能说明其来源于佛道,故D项错误。 4.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解析:选A。据材料中程颢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考查实质反映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未走向对立,故D项错误。 5.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解析:选B。要从《三字经》内容来分析成书的年代和作者,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三字经》中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是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区性,故D项错误。 6.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 ) 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 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 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 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 解析:选C。材料不能体现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反对用佛道文化“易中国之人……易中国之道”冲击、取代“中国”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石介认为,佛教来自西方、道教来自胡人,不应让佛道思想冲击中国之道——儒家学说,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体现了石介维护儒家传统的一面,故D项错误。 7.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解析:选A。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实用,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的约束规范,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为了应对佛道对儒学的挑战而形成的对终极问题的回答,不是人们再度信仰儒学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致良知”的主张简化了对理的认识,便于普通大众的接受,普通大众的接受才是入学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该项属于引申选项,故C项错误;王阳明推动了儒家信仰理论的完成,但不是由于王阳明是集大成者,就标志着该任务的完成,故D项错误。 8.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选C。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说明清代学者认可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者依然认可天理的存在,说明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说明学者戴震认为天理是控制欲望而不是取消欲望,即“理”“欲”相统一,故C项正确;戴震反对遏制人正常欲望的理,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反叛,但未体现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9.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足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 “兼令读史”。 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 A.经世致用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古今贯通 解析:选A。根据材料“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得出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古今贯通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 B.主张经世致用 C.提倡轻徭薄赋 D.倡导工商皆本 解析:选D。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主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无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 ) A.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B.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 C.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精神 D.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解析:选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之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王夫之而非黄宗羲,而且材料中并没有辩证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这又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中虽然闪烁着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的光芒,但材料中却没有相关反专制和倡民主的相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黄宗羲认为,无论是秦朝的郡县制还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抑或北宋的削弱藩镇,都是专制君王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人治”而非为天下人之计的“法治”,而这是黄宗羲所深恶痛绝和极力反对的,故D项正确。 1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 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解析:选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即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也体现了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没有民本的意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君臣友朋,相为表里”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反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对空谈义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分层归纳,分层时注意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理学的积极影响,迁移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材料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简要归纳;第二小问,根据心学的影响进行回答。第(3)问,“相同点”从世界观、思想实质方面回答,“不同点”从二者对“理”的认识、哲学派别、是否重视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总结。 答案:(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3)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 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 解析:相似之处,由材料一中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与材料二中“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等信息,综合归纳即可得出,即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说明,综合材料一、二,从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观点主张(格物致知)、社会影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观念、促进科技发展)等角度,概括归纳即可得出。 答案:相似: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主动积极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精神得以确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