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第29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第29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作业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洛阳统考)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解析:选B。由材料无法得知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反映出士阶层的思想品格,故A项错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孔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从自己做起,大力倡导君子之道,故B项正确;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只是思想品格的要求,而非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君子之道只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促使不同派别产生,针对社会变化产生不同思想主张及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因此诸子百家从根本上是社会分化加剧的反映,故A项正确。‎ ‎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选A。“内诸夏而外夷狄”中“诸夏”指中原地区,“夷狄”指少数民族,这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提出“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B项错误;C项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D项错误。‎ ‎4.(2018·安徽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解析:选A。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上层建筑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决定,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直至两汉时期才得以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不难得知,地理环境决定论显然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5.(2018·山西五校期中)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意在强调(  )‎ A.后世必然超过前世     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 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解析:选A。根据材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变法革新,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儒家荀子主张性恶论,儒家崇尚尧、舜等先贤,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如何看待古今政治问题,与小国寡民无关,故C项错误;孔子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崇尚仁政,故D项错误。‎ ‎6.(2018·山东、安徽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选C。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7.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 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B.已经控制朝政 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 解析:选A。夏侯胜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而反对将其庙号定为世宗,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故A项正确。‎ ‎8.(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联考)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指出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解析:选A。据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可知,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 ‎9.(2018·山西孝义摸底)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选B。材料并不强调前后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故A项错误;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诸子百家的糅合,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变迁更多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  )‎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 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 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 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 解析:选B。察举制并非从建元元年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说法家,纵横家乱政,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思想的地位,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汉初用道家,汉武帝重用儒生,他们属诸子百家,故C项错误;材料没涉及有为和无为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于(  )‎ A.官僚体制的确立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制度的完善 D.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D。材料中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与官僚体制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不是由君主专制强化导致其出现,B项因果倒置,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目的是神化皇权,这是其新儒学思想的核心,故D项正确。‎ ‎12.(2018·河南洛阳统考)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解析:选B。汉代“坚持德主刑辅”,符合外儒内法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反映出汉代法律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秦代法律与汉代法律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皇权至上,但没有体现出君权的来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贼,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儒家对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回答即可。‎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主要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4.(2018·河南三门峡十校联合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根据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根据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为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