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2讲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事业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2讲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事业作业

第22讲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事业 一、选择题 ‎1.(2019山西大同模拟)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A项表述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民法典的发展,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郴州模拟)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  )‎ A.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 B.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 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 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 答案  B 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体现了试点县区的改革,依法依规有序进行,故B项正确。‎ ‎3.(2018江西九江质检)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 A.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回归理性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答案  A 根据材料“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可知1975年受“左”倾影响的法律得到了纠正,说明党和政府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回归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国外形势的重新认识,故B项错误;我国早在成立初期就比较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故D项错误。‎ ‎4.(2019河南安阳模拟)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体现了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材料无关,而且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呈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即国家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2019湖北武汉模拟)右侧图片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  A 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因此才有1988年1月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台湾方面尚未接受“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 ‎6.(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粤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A项表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项正确。‎ ‎7.(2018山东淄博模拟)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  C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是外交问题,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一国两制”构想,故B项排除;‎ 由三幅图片及其下方的文字可知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项排除。‎ ‎8.(2018山西六校四联)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  C 材料中“两地直航航线”的开通,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D三项。‎ ‎9.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答案  A 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公民在参与政治方面有所突破,这体现的是在“一国两制”构想下,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故A项正确。‎ ‎10.(2018山西大同模拟)1980年,中苏两国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用来表明(  )‎ A.不结盟运动取得了新进展 B.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破裂 C.中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 D.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 答案  C 根据材料“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可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11.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 ‎12.(2018山东青岛3月考试)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出“上海精神”(  )‎ 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 ‎ C.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上海精神”旨在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它有利于打造新型的国家关系,选C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材料中“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不符,A项错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也仅仅是限于成员国内部,并不能加速亚洲各国的合作,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 (1)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下表展现了几期《时代周刊》的封面信息:‎ 日期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 封面人物是毛泽东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被汉字“友”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时代周刊》评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 发展的美好世界》‎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8分)‎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6分)‎ 答案  (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态度,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 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有利于改善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使之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是重返亚太地区。‎ 原因: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3)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