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教案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险恶形势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知能强化课Ⅰ 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民用企业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 5.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史学者说]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 (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产生。 背景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 在沿海地区 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二)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并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全面酝酿启动。 1.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1.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近代工业逐渐兴起,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聚焦主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开端 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1.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 1843年 1855年 茶 1 300多万斤 8 400多万斤 丝 1 000多包 5 6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选C 结合材料可知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反映进口的数额,无法判断出口贸易是否占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得出农产品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故D项错误。 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选B 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对英国制造品具有抵抗能力,故选B项。鸦片输入、白银外流是中国购买力低的重要原因,经济基础才是根源,排除A项;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当时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很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商品还没有打入内地市场,中国更没有征内地税,排除D项。 [思维升华] 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 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如第1题),但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如第2题)。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自然经济才宣告解体。 英国认为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而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自然经济基础根深蒂固,其分散性和封闭性对外来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解析:选D 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4.“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解析:选D 材料中“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至于员司之冗滥”表明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表明也有新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该厂所造之械”表明是军事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详加验视”“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表明管理腐败,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对洋务企业的认识 洋务派主要创办了军用和民用两类工业。在性质上,两者都为封建主义性质,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它们在特点上的最大区别:前者主要由官府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后者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未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如第3题),其生产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资金问题,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在管理上,洋务企业采用封建官僚制度,洋务派大官僚在企业中安插亲信,结党营私,贪污中饱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第4题)。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5.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机器织布局开工生产,生产的布匹除内销外,还大量出口海外,此后几年内,湖广地区输入的洋布大为减少。这说明( ) A.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扩张有抵制作用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引发了洋务运动 C.洋务派忽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价值 D.洋务运动扭转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官办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有内销,说明满足了国内民众需要;湖广地区输入的洋布大为减少,说明湖广地区民众对洋布的需求减少,由此可推断出这是官办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与洋布争夺市场的结果,即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扩张有抵制作用,故选A项。 6.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排满兴汉瓦解清廷 B.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解析:选D 题目所列的人物都是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共同历史活动就是开展洋务运动。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主张进行政治改革,故排除A、B两项;虽然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但是人民生活依然贫困,排除C项;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科技、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备考时应重点关注。比如经济上,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客观上对外国经济扩张起到了抵制作用。另外,对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要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肯定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这一积极方面,这一学术发展趋势也影响了高考命题。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姚公鹤《上海闲话》 [思考] 据史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抓住中西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提示] 原因: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外商在华经商不便;中西贸易扩大。 [史料二]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 时间 类别 投资比例(%) 1883~1913年 轮船航运 54.5% 煤炭开采 67.7% 1890~1910年 机器纺织 23.23% 1872~1893年 机器制造 27.68% [思考] 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为表格信息,解读时要抓住买办阶层在工业中的投资比例综合认识其作用。 [提示] 看法: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买办为外国侵略者效劳,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收购原料,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另一方面,买办在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买办凭借雄厚的资金,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维升华] 全面认识买办阶层 (1)含义: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买办通常外语能力强,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 (2)认识: 历史上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认为买办帮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 但对买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不能简单地认为买办就是破坏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而应从其更多的正面因素来评价这一阶层,正是因为有买办的产生与其活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在封建地主阶级、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地生存、成长。 知能强化课Ⅱ 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第一阶段——“短暂春天” (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 2.表现 (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 快 发展速度快 短 时间短暂 偏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 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4.结局 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第二阶段——“白银时代” (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措施: ①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③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议,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 积极方面 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方面 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史学者说] 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评论 “中产阶级——主要是各种商人、实业家和高利贷者——是现存秩序的受益者,不希望发生任何将激起波涛的改变……国民政府不能采取所宣扬的社会和经济措施也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在许多踌躇满志的国民党人中盛行着这样一种普遍的感觉,农民已经世世代代地受苦受难,因此要他们再等待一段时间并无所谓——让他们等到政府解决了更为紧迫的内忧外患问题时再说好了。” ——徐中约 2.民营工业的发展 (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第三阶段——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 1.走向衰落原因 (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 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②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 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通货膨胀。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聚焦主题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1.右图是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该广告( ) ①将企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②体现了实业救国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③表明日本侵华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 ④受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影响而设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根据时间信息“1931年10月5日”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故④正确;结合广告信息可知,广告的设计将民族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将实业救国思想与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紧密结合起来,故①错误,②正确;日本侵华主要威胁到沦陷区民族企业的生存,故③错误。答案为D项。 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实业救国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 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 C.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则在近代工业 D.办实业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思维升华] “实业救国”思想 上述两题都考查了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但一战后,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重新压迫使民族工业逐渐衰退,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就不可能实现。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 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解析:选A 材料中“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表明是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4.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这说明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 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 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计划”“齐整”“一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表现,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经济体制。结合“1936年”这一时间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而D项是政治事件,不符合题意。 [思维升华] 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 (1)以上两题都考查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备考时,要有宏观的“大历史格局”思想。在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措施时,应关联同一时期苏联斯大林体制下的两个五年计划、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感悟其内在联系,这也是高考的隐性命题点所在。 (2)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还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如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时,就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和平赎买;列宁关于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的思想,对我们搞好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三、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5.1935年,经济学家马寅初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可采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时我国受日本侵略、世界经济危机、苏联模式等因素的影响,马寅初赞同“统制经济”;而到了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的战时经济体制使得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操纵国民经济命脉,而民族资本日渐萎缩,所以此时马寅初开始反对“统制经济”,答案为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秋,不能说明1940年的这一变化,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历经坎坷,故B项错误;D项是马寅初1935年赞同统制经济的原因,排除。 6.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阅读右面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 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 C.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 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 解析: 选C 漫画中的金圆券不断在水中下沉,水泡增多,说明金圆券贬值越来越严重,而美国援助的救生圈说明美国没有放弃国民党政府,故排除A项。金圆券贬值增加了民族工业的负担,故排除B项。水泡越多,就代表金圆券上面的“0”越多,货币贬值下恶性通货膨胀出现,故选C项。漫画不能反映美国资本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占比,故排除D项。 [思维升华] 官僚资本与金圆券 (1)官僚资本: “统制”指国家垄断和操纵经济的行为,这一经济政策和行为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的恶性发展严重排斥和压制了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击的对象。 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本身又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它集中了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和科技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人民政府在全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接收官僚资本的方针和政策,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金圆券: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 1948年8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南京国民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货膨胀。南京国民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因此破产,导致政府民心大失,成为国民党内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瑞蚨祥青岛分号的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思考] (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瑞蚨祥创办之初可能面临哪些阻碍因素。 (2)瑞蚨祥青岛分号的销售额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简要分析其原因。 [教你读史] 把握史料中的时间节点是解读上述史料的关键。如1868年、1893年反映的是初创时期的时代背景,趋势图以1925年为节点反映了前后两个不同的趋势。 [提示] (1)阻碍因素: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自然经济的抵制。 (2)趋势:1912~1925年上升。 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趋势:1925~1949年下降。 原因:日本侵华(日本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长期的战乱,缺乏发展经济的有利环境;美国经济的入侵。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全国卷Ⅰ 2017·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 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016·洋务运动; 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侵略; 2014·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2013·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全国卷Ⅱ 2017·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2017·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局); 2016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016 ·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5·洋务运动 2016 ·抗战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2015·日本的殖民掠夺 全国卷Ⅲ 2017·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0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 2017·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6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全国卷 201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三套卷中属高频考点,几乎是三套卷同时命题,分别考查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还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今后的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选A 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选B 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3.(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 4.(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选D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5.(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6.(2016·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从而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状况,故选C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7.(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8.(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9.(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 选D 由材料可知,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要大大超过中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崩瓦解,故B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中的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 10.(2012·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项。 [规律总结] 本讲内容在高考中,常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用多种材料(如社会现象描述、观点引述、文献记载及历史图片等形式)创设新情境,迁移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如第5题,以火柴图案切入隐性考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呼应了“十四年抗战”这一社会热点。试题同时重视学术成果的全新运用,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看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如第6题,说明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 [还可能怎样考] 对于洋务运动,史学界关注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官方为应对国家危局,践行“师夷”与“制夷”的理念,大力倡办新式企业,着意保护中国矿权,积极发展公司制度,全面提升中国“商战”能力,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通过对中国现代化研究可以看出,现代化历史与现代化战略研究成就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成为热点。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问题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除了用发展的观点来解读中国近代史外,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来研究旧中国历届政府在促进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对于近代民族工业的研究,关注其中的历史启迪:只有发展起本国强大的工业,才能有经济的独立,才有可能摆脱被控制的命运。今天,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它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利益需求,如何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不断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是当代学者和实业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均是高考命题的新视角所在,备考时应重点关注。 [热点预测] 1.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转型,不是强调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仍是自然经济为主,故D项错误。 2.下表为1882年股票市场行情(部分),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 ) 股票名称 票面 额(两) 股票行情 2月1日 6月12日 7月29日 9月26日 10月9日 轮船 招商局 100 220 250 255 253 270 上海机器 织布局 100(先 收50) 96 112 115.5 110 105 开平 矿务局 100 170 237.5 220 216.5 230 长乐铜矿 100 — 160 170 168 230 平泉铜矿 105 125 200~205 257.5 256 251 鹤峰铜矿 100 123 — 175 155 177 (转自田永秀:《1862~1883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A.军事工业收益日渐增长 B.民用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C.民间资本主导地位明显 D.民用工业资金得到解决 解析: 选B 表格中的这些企业都是近代洋务派所开创的民用企业,故A项错误;这些企业的股票大都是呈现上涨的趋势,体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这些民用企业都是由洋务派兴办的,或商办或是官督商办,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民间资本而且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民用工业资金得到解决”,这一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故D项错误。 3.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 ) 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 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说明根本不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故A项错误;这种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并不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封建官僚体系之下根本没有近代的专利保护意识,是一种浓厚封建性的表现而已,故C项错误;不但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而且不允许商股过问局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晚清时期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企业的突出特点,故D项正确。 4.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 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 C.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 解析:选B 材料所提建议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免税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主张说明,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国内有识之士维护经济主权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且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保护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滨州调研)从1849年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选D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故A项错误;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从1849年到1911年,中国对外贸易仍为入超,故C项错误;从1849年到1911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才出现材料中所述现象,故D项正确。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了,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外国商品畅销,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据材料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3.(2018·合肥检测)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解析:选C 洋务运动思想落后,但实际行动却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作用,故C项正确。 4.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 A.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 B.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 C.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 D.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 解析:选C 此人认为“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即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必要的,与败坏社会风气无关,也没有提出引导民营企业,故A、B两项错误;“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 ,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超越西方国家的关键是人人“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发展实业,而不是学好西方技术,故D项错误。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解析:选D 其“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强调其垄断性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抑制作用,故D项正确。 6.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得出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故D项正确。 7.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解析:选C 从甲午战败,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没有体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 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解析:选C 工人人数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缓急的指标和参考数,故A项错误;女工数量多与妇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里“显著”一词并无前后对比,故B项错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科技近代化还远未起步,女工所能从事的行业基本都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故C项正确;政府的鼓励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9.(2018·长春质检)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解析:选B 材料主旨是“联营协议”,与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无关,故A项错误;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加强了联合,用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水泥公司产品应该主要是国内市场销售,与海外市场的扩大无关,故C项错误;国家的统制经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10.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抽样调查)》,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7万 40.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4万 46.4% 1933年 24.3万 48.7% A.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B.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C.政府颁布多部法律,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解析:选B 鸦片战争后,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就开始瓦解,A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C项与史实不符;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D项错误。 11.(2018·滨州调研)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地区 年份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1942年 936 170 49 49 63 1945年 2 622 358 221 204 200 A.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解析:选D 1942~1945年属于抗战时期,表格反映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是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上述省份位于中国的大西南、大西北,说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把大批工厂迁往抗战大后方的西南、西北,故D项正确。 12.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解析:选A 材料中国民政府将原本属于人民的敌伪产业收归国有,体现了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荣德生主张国民党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企业为国营企业,不属于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结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 377 2 350 6.3 1840年 41 281 2 668 6.5 1893年 33 677 2 668 7.9 1920年 44 377 4 700 10.6 1936年 46 136 5 263 11.4 1949年 54 167 5 765 10.6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各个时期城市化的指数比较归纳其发展特点。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分析材料一、二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的条件、城市化的速度等方面综合归纳。 答案:(1)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 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2)不同: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不同,中国城市化缓慢,西方城市化进程快。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作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如果赞成,则主要论述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统治能力的政治目的,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如果反对,则主要论述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不自觉地遵循了市场和经济规律,取得了一定成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观点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了国计民生,但也是为了服务于军事企业或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 观点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