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经济改革【作业】
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2019·济南模拟)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1971年”相符,故B项正确。 2.(2018·宣城模拟) 工业生产下 降幅度(%) 失业人数最 高点(万人) 物价变化(%) 1953~1954 9.1 393 -0.4 1957~1958 13.5 393 +4.2 1960~1961 8.6 508 +1.6 1969~1970 8.1 500 +6.6 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出现新变化,根据上表,该变化是由于( ) A.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 C.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 D.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 答案 B 3.(2018·天津河西区模拟)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答案 D 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国有经济也有私有经济,故D项正确。 4.(2018·德州模拟)“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 C 解析 福利国家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故B项错误;“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并不是材料所论及的问题,故D项错误。 5.(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34)下图是一幅《欧盟福利》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福利国家使欧盟每况愈下 C.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 D.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答案 D 解析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欧洲早在1945到1975年就进入了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接着出现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说明欧盟福利国家在不断走下坡路,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故D项正确。 6.(2019·太原市模拟)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 118 17.6 2000 1 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 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说明产业技术革新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国际竞争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知识经济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D项错误。 7.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答案 B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仍然强调强化公有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管理,故D项错误。 8.(2018·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一,34)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指出, 农业部门“大批农业专家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 ) A.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扩大农业的自主权 C.以增产为主要目的 D.改变集体农庄道路 答案 B 解析 “大批农业专家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这说明农业部门完全是在应对政府,自己毫无自主权可言,故B项正确。 9.(2019·日照模拟) 1953年 苏联部长会议由68个部级单位削减为34个 1956年 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60个 1957年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 1964年 中央部、委的数量又达到7个 上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 答案 A 解析 “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与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体制的一面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2018·商丘模拟)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答案 A 解析 题目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体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正确。 11.(2018·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35)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 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答案 A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但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 12.(2018·石家庄一模,35)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答案 C 解析 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不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故A项错误;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苏联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反应是敌对的、冷淡的,表明其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导向,故C项正确;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俄罗斯对教科书的审查表明重视意识形态的导向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桂林、崇左、百色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摘编自梁盼《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困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金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比较其与中国古代在养老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 (1)特点: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通过立法加以保证。 成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倡导;政府的专制。 (2)特点:建立保险金制度;养老成为“福利国家”的一部分;通过《社会保障法案》等。 影响: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保证了社会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 同:政府出面干预;通过法规保障养老。 异:中国古代主要靠家庭养老,政府保证;世界近现代养老保险以国家为主,采取社会保险、国家立法等多种方式扩大覆盖面。 14.(2018·威海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答案 (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