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 ‎2.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A. 西戴自治区成立于建国之前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 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 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并结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可知,材料强调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有其历史必然性,故C项正确。B项未突出材料中心意思,即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必然性。A、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1949年春,毛泽东在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共产党一起担负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据此可知 A. 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共的领导 B. 民主党派的地位将发生根本变化 C. 民主党派仍具有在野党的特性 D.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已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共产党一起担负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可知在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将要建立的政治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故选B;‎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李济深、沈钧儒等和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它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A;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并非是在野党,排除C;根据“1949年春”可知此时中国政协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排除D。故选B。‎ ‎4.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到:“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 A. 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B. 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 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4年”和“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等信息来看,毛泽东意在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答案为A项。1954年已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B项;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是强调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D项。‎ ‎5.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放弃“一边倒”政策 D. 坚持“打扫干屋子再请客”‎ ‎【答案】B ‎【解析】 “另起炉灶”的方针是针对国民政府时代的旧外交关系而言的,主张不承认以前的外交关系,不是针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故排除A;“打扫干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言的,也不是针对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而言的,故排除D;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对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中国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与之的关系的,故应选B。‎ ‎6.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下列关于这次国际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 B. 会议重点讨论亚非国家民族独立问题 C. 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涉及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正确。BD是万隆会议,排除。C是周恩来出访印度,排除。‎ ‎7.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 官营手工业者 B. 民营手工业者 C. 家庭手工业者 D. 雇佣手工业者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吾”需要通过制作鞋子、销售鞋子来维持生计,说明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流入市场销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内部消费和交纳赋税,雇佣手工业者不考虑产品的销售,故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8.《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 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 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D.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金朝大举入侵中原,北方农民纷纷南渡,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先进的技术传入南方,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选D; ABC均是材料信息的体现,排除。 ‎ ‎9.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技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徹各二,江苏、潮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鰹读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 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 C.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答案】C ‎【解析】古代的都会不仅是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文化中心。从题干内容可知,汉朝以前的都会主要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这里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河南则是中心地区。分析选项,A、B、D表述均正确;C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10.清代海关货物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总计白银3278.463两。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 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A正确;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与世界竞争能力,B错误;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C错误;附加说不能说明对海关的严管,D错误。‎ ‎11.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2.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 小农经济的形成 B.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解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3.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占有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达 B. 存在井田制 C. 小农经济落后 D.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地主占有的土地在关中地区最多,导致国家控制的土地相对较少,所以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题干现象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14.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 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 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 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 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官府对工匠人身自由的控制问题,政府为了对私营手工业发展加以控制,而对“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说明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意识增强,所以答案选择B项。AC两项是无关项,D项在材料中无关体现,所以答案选择B项。‎ ‎15.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 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 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 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 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电报线铺架和政府有关,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理念是19世纪末期出现,故C项错误。此时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中国,国际环境并不宽松,故D项错误。‎ ‎16. ‎1943年6月7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 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 B.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C. 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D. 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全面解读的能力,难度为小。注意文章出自‎1943年6月7日的上海某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当时上海是沦陷区,日本战事吃紧。经济统制政策就是要“以战养战”,掠夺中国战略资源为战争服务。故选C。‎ ‎17.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 城市化进程 B.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一体,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殖民扩张与掠夺”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两次工业革命”及“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C两项均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无法体现整个主题,排除。B项为政治民主化内容,题干事件反映的是经济现象,故排除。‎ ‎18.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 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C. 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及金银等贵金属的需求增加,出现了“寻金热”这一社会原因。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状态,排除;C项哥伦布的航行的目标是前往东方,并不是所谓的目标模糊,排除。‎ ‎19.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贸易通道的改变 B. 殖民争霸的失败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黄金白银的流失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衰落,英国、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 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 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 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 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答案】D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再从题干中“做一枚别针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的信息可知,工厂制度下分工更加精细,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生产能力,故BC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仍是人工劳动,且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在18世纪80年代,故A项错误。‎ ‎2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于 A. 新航路开辟以后 B.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故选D。‎ ‎22.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 农业仅赖百工 B. 百工亦为本业 C. 农工比重适当 D. 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明朝张翰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主张和材料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解答本题 关键在于把握明朝时期经济特征和材料信息,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材料突出农末业适均,强调比例适当,故C正确。A项与作者主张相反;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3.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24.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 A.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弩”(商鞅)‎ B.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C.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D.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答案】C ‎【解析】由A项中“事末利……举以为弩”、B项中“厚本抑末”、D项中“工贾皆其末也”的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存在抑制商业发展的倾向。故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中的信息“商不……通……则农病”体现了作者重视商业发展的态度,故本题应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摘编自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 ‎【答案】(1)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市全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与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3)不同:西方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影响,而中国的却没有。‎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趋势加强。‎ ‎【解析】(1)据材料一“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即可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铁钱体重值小,大量使用不便;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答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二“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市全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与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至于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 ‎(3)据材料三“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即可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君主专制、重农抑商、八股等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宋朝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6世纪,葡萄牙已占领非洲西岸、非洲东岸、印度西岸的一些地区,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它占领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掌握了由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又侵占有“香料之国”之称的摩鹿加群岛,后又窃据了澳门。在美洲它主要占领了巴西。当时,葡萄牙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以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方式掠取了大量财富。西班牙的侵略以美洲为主,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划入西班牙庞大的殖民帝国的版图之内,亚洲的菲律宾也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大肆虐杀印第安人。 ‎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简表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指出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2)有人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的过程。请加以说明。‎ ‎【答案】(1)殖民者:工业革命进行较早的英法美等国;殖民手段:船坚炮利和商品输出;殖民目的: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殖民范围:除对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侵略外,也对传统的文明古国进行侵略;殖民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资本主义在瓜分世界过程中,利用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资本,掠夺原材料;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英”、“法”、“美”等,对比材料一中“葡萄牙”、“西班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开展殖民活动的国家为,工业革命进行较早的英法美等国;根据材料二中遭到殖民侵略的区域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和“新兴拉美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对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和传统的文明古国进行侵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扩张在手段和目的上,有着用坚船利炮和商品输出,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特点,而殖民的影响则是,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凭借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资本,掠夺原材料,瓜分世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