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14-18世纪)(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14-18世纪)(学案)

一、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概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主要表现形式。‎ ‎2.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的强烈渴望。‎ ‎③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⑤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⑥造船、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进步。‎ ‎(2)过程 ‎①迪亚士:1487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②哥伦布:1492年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 ‎③达·伽马:1497—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路。‎ ‎④麦哲伦船队: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但大量白银流入亚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人类由此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2)英国:通过海盗式掠夺、殖民战争、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等方式,逐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 ‎①对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②对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社会经济陷入停顿甚至倒退,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 ‎③对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易错练1] 理解材料主旨不准确 ‎(2019·潍坊二模,33)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点拨 材料的主旨重在强调后者,即天文学与地理科学成果的运用有助于远洋航行。注意体会材料中该学者的语气和表达的用意。‎ 答案 D 二、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复兴 ‎(1)条件 ‎①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经济的繁荣。‎ ‎②阶级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 ‎③文化底蕴: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④社会现实:中世纪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 ‎(3)成就 ‎①意大利:文学上出现了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上出现了达·芬奇等艺术大师。‎ ‎②西欧: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4)影响 ‎①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②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发展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2)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 ‎②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4)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成熟 ‎(1)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 ‎③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概况 ‎①核心:理性主义。呼唤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要求科学、自由和平等。‎ ‎②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主张 思想家 主张 历史地位 相似点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原则 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伏尔泰 由开明君主制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卢梭 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描绘了未来世界的蓝图 康德 人非工具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4)影响 ‎①对欧洲: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动员;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蓝图。‎ ‎②对世界: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易错练2] 文艺复兴是否反对宗教信仰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 A.反对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 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点拨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但是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而是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神学,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 C 三、政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国内封建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确立:《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4)特点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③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④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 ‎⑤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局动荡不安。‎ ‎(2)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3)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①分权制衡原则: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②民主(主权在民)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91年通过修正案,增加了10条,其中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③联邦制原则: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同时各州也有处理本州内部事务的权力。‎ ‎④共和制原则: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个人谋利益。‎ ‎(4)评价 ‎①积极: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确立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确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消极: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 ‎[易错练3] 英国国王何时“统而不治”认识不清 ‎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支持其对外战事的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而安妮女王于1710年罢免了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 C.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D.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 点拨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英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非“统而不治”,英国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责任制内阁形成之后。‎ 答案 B 四、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经典力学 ‎1.背景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实验科学时代。‎ ‎(2)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经典力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成就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3.影响 ‎(1)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系统概括和综合。‎ ‎(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3)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考向一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2019·课标全国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知识拓展 北美独立战争不但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且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很快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拉美革命后,拉美各地分别获得了独立,建立了众多的共和国,各国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国,但实际上都没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大庄园制封建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政治上仍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加上英美各国的经济侵略,拉美各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独立后没有像美国一样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殖民统治,拉丁美洲曾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宗主国是封建国家,因此它们的殖民统治也采取封建生产方式,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虽普遍取得民族独立,但没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选D项。‎ ‎2.(2018·课标全国Ⅱ,1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进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高考能力要求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本能力要求是全国卷高考历史科目“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要求中的第1项。本题中的“图文材料”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数量统计图。该“图文材料”信息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扩张的情况。这就是对“图文材料”的正确“理解”。“用来说明”是本题的“考试要求”。解答本题,要注意建立“图文材料”信息与选项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 答案 A 解析 A 对:奴隶贸易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B错: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由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奴隶贸易对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影响。D错: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 ‎3.(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 D 解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变式训练 (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答案 A 解析 “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茶叶主要来自东方,可见世界市场得到开拓,故A项正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不能体现是“主要收入”,故B项错误;“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不能体现茶叶贸易中心在英国,故C项错误;“17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 ‎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2.全面认识早期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也具有全球化的两面性。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另一方面,西欧开始殖民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建立殖民帝国,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相继成为殖民大国。‎ 特点 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原因 资本主义刚刚在欧洲兴起,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 ‎(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预测1 (主干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19·潍坊高三期末,19)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这(  )‎ A.主要源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B.提高了西班牙工业竞争力 C.实现了西欧国家的社会转型 D.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这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西班牙掠夺的黄金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排除B项;当时西欧社会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中,排除C项。‎ 预测2 (隐性热点)17世纪英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2019·郑州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33)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 A.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B.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考向二 创新尝试的英美政制 ‎1.(2016·课标全国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1702年”当时《权利法案》已公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18世纪中叶,内阁制确立。根据以上信息可排除错误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B 解析 题干信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体现了当时英王仍然拥有行政权力,说明君主立宪制还没有完善,故选B。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排除A;内阁制度在1721年后逐步形成,排除C;《权利法案》并没有限制英王的行政权,排除D。‎ ‎2.(2015·课标全国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时间:“18世纪中叶”,题干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真正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国王只是名义上仍保留权力,故选D项。A、B两项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的史实,排除;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并未控制内阁,故C项错误。‎ 变式训练 (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联考,20)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答案 B 解析 英国担任首相的必要条件是在下院成为多数党领袖,如果工党是多数党,则工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故A项错误;题干中丘吉尔担任首相、辞职时都有一定的程序——经过女王,故B项正确;英国首相名义上对英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首相的任免决定权在于议会,故D项错误。‎ ‎3.(2014·课标全国Ⅰ,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平等、自治的内涵。天赋人权也译为自然权利,指人生来具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员名额由各州的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故选B。‎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中的“三个转移”‎ ‎(1)表现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颁布前,议会主要是限制国王征税权,颁布后议会有了立法权。‎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以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为标志。“光荣革命”后,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8世纪中叶,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的惯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但国王还保留一些形式上的权力。‎ ‎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全体公民:以议会改革为标志。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与新兴工业城市代表进入议会并最终实现了普选权。‎ ‎(2)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最大程度稳定了社会秩序,避免了社会的分裂;与启蒙运动互相促进,推进了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设。‎ ‎2.美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 ‎(1)从联邦政府的设计上,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授予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形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专制政体出现的可能性。‎ ‎(2)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权力,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 ‎(3)美国的两党政治也是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表现,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防止了独裁政权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4)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代表社会的上层,众议院代表社会的下层,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分权制衡原则在立法领域的表现。‎ 预测3 (主干知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019·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14)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答案 D 解析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没有体现议会权力至上,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只能说明在完善之中,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为《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错误;“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体现内阁制下首相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故D项正确。‎ 预测4 (历史解释)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019·湛江调研测试,34)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 A.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C.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D.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答案 B 解析 依所学,1787年宪法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之上的,有着明显的阶级属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使用了……‘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可知1787年宪法的“中性”原则涉及各个层面,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性”原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而不是强调调和不同群体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性”原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而不是强调权威性,故D项错误。‎ 考向三 人性和理性的时代到来 ‎1.(2019·课标全国Ⅱ,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图片和文字介绍可知,图片反映的是15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出现了印书坊,说明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展,文化趋于活跃,A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欧洲并未出现政治变革的热潮,B项错误。市民阶级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此图片无法说明,C项错误。新教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产生的,D项错误。‎ ‎2.(2019·课标全国Ⅲ,3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答案 C 解析 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得知,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查理二世曾经复辟帝制,他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其目的是强化专制统治,C项正确;和材料的内容相反,材料中查理二世强化英国国教至尊地位,其实是反对信仰自由,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B、D项错误。‎ ‎3.(2018·课标全国Ⅲ,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可知当时法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启蒙思想发展。根据“沙龙聚会……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想极为活跃”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沙龙聚会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而里面聚集了很多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得到传播。“‎ 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听众扩展到统治阶级,逐渐流行,A项正确。‎ 变式训练 (2019·郴州一模,25)从12世纪起,意大利的法律工作者,从一般的公证人到著名的法学家,在社会上都享有较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民法律师在城市的政府机构中和君主们的宫廷里担任重要职务,教会法学者则受聘于教皇国。意大利文化界最杰出的人士都离不开从事民法和教会法的工作。这表明(  )‎ A.意大利继承了古代罗马的法律传统 B.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生活十分繁荣 C.意大利知识分子表现出世俗化倾向 D.意大利境内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C 解析 材料意大利对法律的重视,使得意大利的文化发展更多倾向于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具体和实际的问题服务,这表明意大利知识分子表现出世俗化倾向,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当时意大利的法律与罗马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意大利工商业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意大利境内雇佣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D项。‎ ‎4.(2017·课标全国Ⅱ,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地位日益重要。故佛罗伦萨市政府扩建小教堂要符合市民的要求。‎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看,教会在扩建教堂时特别强调市民的意志,说明市民得到了重视,这反映了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力量壮大,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到16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教会权威在逐渐削弱,C项错误;材料与新教理论关系不大,D项错误。‎ ‎1.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继承 ‎(1)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发展 批判对象 天主教会→君主专制 涉及领域 文艺方面→政治领域 批判形式 古典外衣→直接批判 思想特点 人性崇拜→理性崇拜 历史作用 解除枷锁→革命准备 传播范围 欧洲范围→世界范围 ‎2.启蒙思想、《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之间的关系 ‎(1)联系: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1787年宪法的核心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而这些都是启蒙思想。‎ ‎(2)区别: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都是“原则民主”,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加以赞美;1787年宪法是“程序民主”,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予以认同。具体如下:‎ ‎①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为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其中一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也阐述了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等。‎ ‎③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违背了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关于“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预测5 (主干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思想 ‎(2019·济宁高三期末,2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作为对知识界的一种反映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古代作品的研究,在其中发现了建立更美好生活的准则。这些人文主义者(  )‎ A.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B.以艺术形式宣传反宗教思想 C.表达了强烈的世俗观念 D.渴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生活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好生活不仅是“政治生活”,排除D项。‎ 预测6 (社会主流价值观)17世纪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2019·济宁高三期末,21)17世纪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为光学和物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证明了新科学与旧的宗教信仰是和谐一致的”。‎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新科学”(  )‎ A.利于巩固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 B.极大地影响了研究者的信仰 C.在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基础上进行 D.是反对封建神学的有力武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新科学与旧的宗教信仰是和谐一致的”可以判断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语言的组织与表述训练 ‎1.答案出自材料的部分,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概括时注意对材料信息进行升华和深层次的认知,避免直接照搬材料原词或原句。‎ ‎2.注意审题,根据每一问的分值确定答案要点数量的多少。如果设问分值是6分,答案要点至少不要少于三点。‎ ‎3.答案语言要简洁,忌用长句子,要用学科术语,忌口语化及表述不严谨的语言。‎ ‎4.回答背景(原因)作用(意义)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作答。答“趋势”要答出变化,答“特点”要高度概括,都不能仅仅是史实叙述或材料照搬。‎ ‎5.如果部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 ‎6.答案要做到“四化”:整洁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2016·课标全国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指导语 审准题是关键。“共同目的”要从材料的关键信息中概括,注意“孤苦无靠”“社会不安定”“仁政”等关键词句。“救济方式”要求比较异和同。注意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升华和深层次概括,例如:明清通过法律,英国通过济贫法救济可升华为“立法保障”。‎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指导语 注意本设问分值是7分,要点不要少于三点,联系所学知识从福利的保证、种类、覆盖面和受惠面等方面概括。‎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点拨 找准比较的角度 一般来说,已经设定了比较点的题目按照要求比较即可。例如本题中中英救济方式的异同,可以从救济力量、被救济的对象等方面比较相同点,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比较不同点。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有以下四种:‎ (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 (3)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 (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 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