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学法指导第3讲 规范答题与评分细则揭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学法指导第3讲 规范答题与评分细则揭秘(学案)

第3讲 规范答题与评分细则揭秘 一、规范答题 ‎【典例】 (2017·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 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13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答案 (1)重视原因: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4分任答两点即可)‎ 担忧原因: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9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如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移民等也可得分)‎ 问题: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4分)‎ ‎(3)合理调节人口增长幅度,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财富、生产水平和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实现和谐发展。(仅答合理调整或和谐发展只能得2分)‎ 高分样卷实例 ‎[阅卷感悟]‎ 得分:‎ A.审题准确,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如第(1)问重视和担忧原因。‎ B.发散思维,多角度回答。如第(2)问围绕“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C.融会贯通,灵活答题,如第(3)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明确。‎ 失分:‎ A.不会归纳,不理解材料,照搬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如照抄材料,随意作答。‎ B.答题不彻底,发散思维不够。如第(2)问“粮食”“移民”。‎ C.一点到底,只写半句话,如第(2)问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D.盲目套用政治、经济、思想格式;如原因类的答题。‎ 二、评卷细则(以2016年全国Ⅰ卷为例)‎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评分标准】原因、影响各6分 原因:分5点,答出任意有三点即可,可以针对性抄原材料。‎ ‎①统一与稳定(或社会总体稳定,或国家统一)。‎ ‎②耕地面积增加(或土地开垦,或抄材料: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耕作制度进步,或抄材料: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④高产作物的推广(抄材料: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⑤税收制度的变革(抄材料:取消了人头税)。‎ 影响:只答负面影响,答积极影响的不给分;抄材料给分,分3点。‎ ‎①人地关系紧张(抄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抄材料: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抄材料: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或者答: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社会不稳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评分标准】主张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抄材料: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②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发展实业;发展经济;或抄材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③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开垦荒地);‎ ‎④节制生育(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或抄材料:迟婚与节育)。‎ 评价:标准是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分积极、消极各3分;分别评价每个人积极、消极各1分,分0、1、2、3、4、5、6分七档。‎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评分标准】论题3分、法律文献3分,人民主权3分,启蒙思想3分。无论题,只有论述0分。‎ 分0、3、6、9、12分五档赋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纂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3分,任意3点共9分。‎ ‎①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全国统一制定总谱或谱牒或抄材料: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纂全国总谱《氏族志》);‎ ‎②扩大入选范围(抄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 ‎③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抄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④建立新的门第标准(抄材料:唐太宗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评分细则】共5点。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①加强皇室地位(皇权专制或君主专制);‎ ‎②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或扩大统治基础);‎ ‎③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 ‎④有利于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⑤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有利于民族融合)。‎ ‎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评分细则】共9分,发展变化6分,实质3分。‎ 发展变化须答出变化的表现,否则不给分。3点6分。‎ ‎①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时间逐渐固定);‎ ‎②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 ‎③专业化、制度化成效逐步提高(质询成为固定制度或抄材料: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①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答集公开性;主要强调民众的作用);‎ ‎②推动政府改善工作(抄材料: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答发现政府问题,体现制衡不给分);‎ ‎③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防止权力的滥用、腐败)。‎ 如答: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可给分;答削弱国王拥有的权力、提高行政效率,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不给分。‎ ‎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评分细则】共4点,每点2分,满分8分。抄材料也给分,但要分点摘抄。‎ ‎①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美苏争霸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拉拢中国或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②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抄材料: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③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抄材料: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或美国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④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抄材料: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评分细则】4点,任意3点满分,每点2分。分点摘抄材料按要点给分,大段摘抄材料的只给2分;有明确时间信息但错误的不给分,不写时间的给分。‎ ‎①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加国际、各国不给分);‎ ‎②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任意一点即可,但答战略或政策调整不给分;抄材料: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③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必须强调战争带来的经济的影响);‎ ‎④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抄材料: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 ‎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评分标准】9分,5个分点每点2分,4点9分。‎ ‎①强大的综合国力(答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较快不给分);‎ ‎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必须强调对外,答对内不给分);‎ ‎③对外贸易繁荣;‎ ‎④积极的边疆政策(必须从中央的视角答题);‎ ‎⑤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抄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给4分;答个人方面的不给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评分标准】3个点共6分,每点2分,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维护唐朝的统治(要答维护国家的作用);‎ ‎②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答西域地方方面的作用;抄材料:镇守西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③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要答个人对国家大局方面的影响,只答个人方面的不给分或抄材料: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