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6/54/8ebfe6ba8b699181041ce21a16608155/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6/54/8ebfe6ba8b699181041ce21a16608155/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6/54/8ebfe6ba8b699181041ce21a16608155/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七课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前提条件 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重要因素 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历史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内部根源 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拓] 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 解体速度 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 解体动力 外因为主要动力,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解体结果 自然经济依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未建立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2.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入侵;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2)概况 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②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活动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开平煤矿等。多采用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产品投放市场,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企业性质:官办军事工业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官督商办企业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5)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评价 ①积极作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 (1)背景 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起了刺激作用。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2)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注] 东南沿海是最先开放的通商口岸所在地,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 [联] 这里的“冲击”指的是社会阶级、阶层出现变化,西学思潮已萌发。 [注] 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最终只会失败。 [辩]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辩] 近代化与工业化 (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拓] 封建买办 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中国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辩]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族工业特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重难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①。……福建沿海平原盛产甘蔗……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②。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③。 ——摘编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开埠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卷入世界市场 ② 体现农业经济作物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③ 体现农村经济生活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1842年后,福州开埠通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并加强了农村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提示] 特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原因: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系统认知]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变化 视角 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实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3.评价: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二)归纳总结——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 重难点二 洋务运动 [解读] 漫画中一位清朝官员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想要把它粘在墙上,而在这面墙上写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他还说道:“这样修补好就安全了!”该漫画深刻地表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史料 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①,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②。……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③,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反映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② 反映出学习西方技术,体现了对民族工业的诱导作用 ③ 反映出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体现了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作用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提示] 特点:政府主导;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具有垄断性。 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有诱导和阻碍双重影响。 [系统认知]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随堂巩固训练] 1.(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读懂] 开平煤矿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代表之一,开平煤矿所产之煤所缴纳的出口税大大降低,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洋务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做对] 选A 2.(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读懂] 官办洋务企业初时一切费用由朝廷拨付,长此以往,朝廷财政不能支撑。福州船政局为能维持下去,转而向用船方收取材料费,其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促进企业发展。 [做对] 选B 3.(2016·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读懂]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断扩大和深入,城乡市场日益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市场上的洋货无论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使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 [做对] 选C 4.(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读懂]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而展开了洋务运动。作为新生事物,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从中反映出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 [做对] 选A 5.(2018·北京高考)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读懂] 1551~1911年,松江市镇数量不断增多,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工商业/农业)发展较快。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增多/减少),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做对] 选B 6.(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读懂] 从题干信息可知时间信息是1852年,为鸦片战争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在中国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 [做对] 选D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点拨:纺织、耕织逐渐分离。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了,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外国商品很畅销,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了,纺织、耕织分离,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2.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 点拨:抓主因,开埠通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解析:选C 材料所提及的主旨是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出现在经济领域内的一系列新变化,并没有对列强侵华和资本输出的相关涉及,故A项错误;苏州丝织业的发展是得益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非市场需求的刺激与扩大,故B项错误;苏州的开埠通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晚清时期并没有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该经济形态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国民政府时期,故D项错误。 3.“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点拨:注意特定时空下的背景。 解析:选A 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离1900年时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是发生在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作用有限,故D项错误。 4.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 ) 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 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解析: 选C 近代民族工业不是全部在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统计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B项错误;74家民族资本工厂由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说明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74家民族资本工厂由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说明商人投资并不是主体,故D项错误。 5.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 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 解析:选C “裕厚昌”蒸汽丝厂会导致手工业者的失业,这是近代机器生产对手工业者的冲击,体现了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之间存在冲突,但不是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C项正确;告示的内容是恶人应当追究,但原因是蒸汽丝厂导致手工业者的失业,没有涉及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故B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D项错误。 6.(2019·宜宾调研)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 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 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解析:选B 据题干“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项。 7.(2019·资阳模拟)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72年”,反映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企业,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故选B项。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 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解析:选A 材料中“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表明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故A项正确;材料中“32个传统手工行业”,没有涉及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政府扶持与材料中“鸦片战争后”不符,故D项错误。 2.下面是我国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清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程度不同 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解析:选B 地理位置与工人罢工次数没有关联,故排除A项;由表格数据可知,工人罢工次数较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比较少,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内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较少,即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C、D两项不是工人罢工次数存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 3.(2019·濮阳一模)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章、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据此可知,这批商人( ) 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 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 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 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依附于外国人” 可知这批商人可以向西方商人学习,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故A项正确;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外国资本主义不会支持中国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D项错误。 4.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 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解析:选D 材料中从1842~1854年,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增长并不明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从材料看并没有实现其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烈的抵制作用,故D项正确。 5.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 )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纺织女工”和“码头搬运工”的工资高于自然经济的“农妇纺布”和“农民种地”,促使从事自然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故D项正确。 6.(2019·洛阳期中)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一定程度上监管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C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B、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7.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 ) 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生丝 8 778 9 258 9 272 11 683 12 795 15 535 16 772 A.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 B.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C.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D.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 解析:选B 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A项错误;生丝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发展势头,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欧洲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 1888~1900年,中国进口有限地超过了出口,每年平均入超40 876 000海关两。1900年以后入超大大增加,1901~1911年每年平均达121 377 000海关两。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 220 453两库平银。其中330 587 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军费(119 838 648两)以及中国必须支付这个战胜国的巨额赔款(263 176 701两)。……从1902年起至少要筹措同样多的款项以偿还每年的庚子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归还各项借款和庚子赔款的数额每年合计达四千六、七百万两。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内部(明代农耕经济、手工业、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部(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战争赔款、各种借款以及统治者的挥霍、镇压人民的角度进行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对列强(便利了列强对华的侵略)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得出当时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反应迟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根据材料三“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得出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1)特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 成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传统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原因:战争赔款;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举借外债;近代化军队建设的费用;镇压人民;统治者腐化挥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 影响:便利了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现象:当时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反应迟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