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中国与农耕文明课件(共58张)
古代中国与农耕文明 D1 课前说明: 本次系列课分成中国史与世界史两部分,涉及内容是政治、经济、文化全覆盖,但是不是所有点都涉及,主要还是以框架为主,重难点为主 讲练结合,知识点在前,习题在后,巩固提高 课后,对于本节课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要麦答疑 录 目 CONTENTS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 先秦政治制度 3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6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先秦(分封制与宗法制) 1 分封制 内 容 : 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进行分封 目 的 : 维护统治 影 响 : 有利于地方控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特 点 : 层层分封、独立性 知识精讲 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易错易混点: 分封制度出现于商朝,完善于西周 分封制度下,诸侯王必须尽义务 分封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分封制在周朝瓦解,并不是废除 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交集 易错易混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 全球通史 》 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②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 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 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A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可以看出,土地私有化现象已经出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现象大量出现,原有的井田制逐步趋于瓦解,表现在政治方面,则是分封制被严重破坏,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说法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 知识精讲 目 的 : 规定财产和地位的继承顺序,稳定统治 特 点 : 嫡长子继承制、相对性 影 响 : 政治理念、社会风俗、思想文化 评价: 利、弊 家 庭建设 家本位 宗法制 易错易混点: 《 史记 》 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分封制 权力的分配 国家 政治关系 表 宗法制 权力的继承 家庭 血缘关系 里 知识精讲: 易错易混点: 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解析: 材料中出现 分邦建国、分封授民、众星拱月、朝觐述职、等级森严 等选择分封制相关的 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由题干中“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到“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可知,这一制度推动了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联盟体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后,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部落林立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其向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地域国家转变。故 A 项正确。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 C 、 D 两项。考生可能从“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看出该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从而误选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忽视了“众多地域国家”的描述。 易错易混点: 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这种现象根源于( ) A. 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 B. 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 C. 分封制的权利不义务原则 D. 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 解析: 材料中出现 世卿世禄、宗族凝聚、血缘关系、家族、祖宗、嫡庶之别 等选择宗法制相关的 据题干可知, 材料反映了父权统治下男尊女卑的观念 及夫妻不平等的现象,这与西周的家庭关系及宗法制度是密切相关的。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实行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父系血缘即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利,故选 A 。 B 、 C 、 D 均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排除。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2 知识梳理: 中央:皇帝制度 —— 皇权之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 三公九卿 —— 有利于君主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地方:郡县制 ——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加强了集权和专制 易错易混点: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 A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的局面,因此商周时期是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度,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所以秦汉以后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正是古代中国政治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反映,故 A 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 C 项错误;西周世卿世禄制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 D 项错误。故选 A 。 易错易混点: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 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发展 3 . 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 . 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 ,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易错易混点: 钱穆在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中谈到行省制度时认为: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该看法( )。 A 、批评行省制不利于军事防御 B 、批评行省制不利地域交流 C 、肯定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 D 、肯定行省制促进地域交流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形便,使全国各省辖区无法形成独立的形胜之区,这便极大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这是行省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防止地方割据而做的创新。广德、芜湖对南京军事意义重大,却与南京不同属一省管辖,正是为了军事控制,防止割据,以此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南京的防御,不等于不利于国家军事防御。无论广德、芜湖、南京等,均是全国的一部分,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地域划分何须要利于各地方防御。一国内部各地区相互之间依据地形划分便于军事防御的做法反而极易加剧统一国家的分裂和割据。因此钱穆观点是肯定行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非批评它不利于军事防御。 易错项分析: 本题易错项为 A 。由材料信息可知,背景材料叙述的仅仅南京一区的防御,而不是整个国家的防御形势,对于国家而言,它是从整体上进行军事部署的, A 项没有体现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能由部分而否定整体。 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 。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 易错易混点: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A 项,由材料“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可知,中书省并不是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故 A 项错误。 B 项,由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可知,中书省注重通过集体讨论这种手段来处理事务,其目的则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故 B 项正确。 C 项,材料中只体现了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没有体现出分割权力的内容。故 C 项错误。 D 项,材料表明,在“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需将实情禀奏皇帝,不是任何决策之事都需向皇帝禀报。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 易错易混点: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的刚性,即君主的家天下,君主地位至高无上,拥有整个天下;另一个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即官僚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治天下,所谓的“公天下”,故 D 项符合题意。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追求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管理,极力限制地方分权;且官僚高度流动并非只体现在地方上,故 A 项错误。 B 项、 C 项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 B 。 B 项虽然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是与材料中“君主专制的刚性”和“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二者不相对应。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 君主专制的演进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易错易混点: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化。 A 、 B 、 C 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都是为了实现天子对国家的独占,是形成“家天下”在政治、思想两方面的手段。故 A 、 B 、 C 项错误。 D 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统治国家,宗法制形成了通过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局面,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家国同构”,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制度形式。从此,“家天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所有的制度都围绕着维护王权、巩固“家天下”统治这一核心而设计。同时,材料中的“不能为国民共享”也可说明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故 D 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 易错项分析: 本题易错项为 B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奴隶社会里,分封制“其专在下”,其设计就没有在维护中央集权上下功夫,错选 B 项,主要原因在于,看到古代想到的就是封建社会对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 易错易混点: 吴宗国在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 中说道: " 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 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 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 " 这一看法 ( ) A .肯定了科丼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 B .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 C .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 D .否定三省制下中夬运行机制的设置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比以前,宰相的人数有所增加,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但材料并未揭示三省制下皇权强化、相权削弱的本质,故选 C 。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排除 A ;三省制实质是一种分散相权、强化皇权的制度,材料未否定其运行机制,排除 B 、 D 两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 知识梳理: 明朝:太祖设殿阁学士 ; 成祖设内阁 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与制达到顶峰 影响: 利——宠观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弊——政治上,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上,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迚步 对外,使中国不世界逐渐隑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易混点: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 明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 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的职能。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一切大事仍由皇帝亲自主持决策,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钱穆所说内阁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阁,皇帝在法理上是政府的真正领袖也体现了这一点。但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仍然发挥其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作用,并非名存实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易错易混点: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等。”与“它”相关的是 ( ) 查考兵马钱粮 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 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A 项,“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刻画的是丞相,而清朝没有丞相制度。故 A 项错误。 B 项,“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掌分工,“中书”“门下”是正式、法定的政府机构,与题干中“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的信息不符。明朝已废除了三省,只剩下六部,清朝延续了明代制度,也没有设置三省。故 B 项错误。 C 项,“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反映的是明朝内阁首辅独享票拟权,内阁权力和地位上升的状况,而清朝的内阁地位和权力已大大下降,远不如明朝。故 C 项错误。 D 项,根据材料中“清朝”“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军机处,清朝的军机处帮助皇帝出谋划策,处理军国大事。故 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5 汉 任子、赀选 察举制 征辟制 框架梳理: 框架梳理: 汉 魏晋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任子、赀选 察举制 征辟制 框架梳理: 汉 魏晋 科举制 隋 - 清 任子、赀选 察举制 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知识梳理: 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 试策取士 创科举制 唐朝:唐太宗: 以进士 科、明 经两科为主;武则天: 创武举 、殿 试 ;唐玄宗:增诗赋为考核内容 宋朝 : ①考试分为 乡试、 省试、 殿试 三 级 ② 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在考试方法上实行 糊名 法 ④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①科举试卷仅从 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 题 ② 文体 “ 八股文” 清:①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取士; ②1905年, 清政府 废除了科举制度。 知识梳理: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易错易混点: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 A . 地方无选官权 B .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 察举制的弊端 D .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察举制,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推举六名孝廉”可知为汉代察举制,而“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当时贵戚想通过察举,荐人为官,即察举制容易受到贵戚的干涉,体现出察举制的弊端,故 C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本题答案为 C 。 易错易混点: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自设立后,诗文、策略、经典等均是主要考试内容,要求应试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被录取者可以出任官职,进入仕途,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人士投身科考,促进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加快了知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6 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群御史 框架梳理 : 古代监察制度包括御史 纠弹系统 和 谏官言谏 制度 框架梳理 汉代 中央: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地方:刺史 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群御史 框架梳理 台谏并立 中央:御史台 地方:监察区 汉代 中央: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地方:刺史 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 群御 史 隋唐 框架梳理 台谏并立 中央:御史台 地方:监察区 汉代 中央: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地方:刺史 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 群御 史 隋唐 宋 台谏趋向合一 中央:御史台,并设立谏院 地方:通判 元 台谏合一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 清 科道合一 中央:都察院 地方 : 承袭明代 明 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厂卫 地方 十三道巡按御史、提刑按察司 框架梳理: 科道并立 特点: 1.自成体系2.权力来自皇权3.以轻制重 评价: 对于监督官吏,调整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作用 加强中夬对亍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的手段 由亍受到与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易错易混点: 吏多苛政 , 政教烦碎 , 大率咎在部刺史 , 或不循守条职 , 举措各以其意 , 多与郡县事 , 至开私门 , 听谗佞 , 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 A. 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 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 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 较好发挥监察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