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延期开学辅导测试(一)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延期开学辅导测试(一)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延期开学辅导测试(一)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制,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A.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B. 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C. 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 D. 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而古希腊、罗马以海洋为依托,属于海洋文明,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2.如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图示呈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且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图示无关,排除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并非周代制度,排除C;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并非周代制度,排除D。‎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维护皇帝专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 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封建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世袭继承制,属于贵族政治;郡县政治实行中央任命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符合题意;皇帝制始于秦朝,故秦朝之前不存在皇权,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按地域划分,故C不符合题意;先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不符合题意。‎ ‎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根据郡县制下“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郡县长官的是皇帝和中央,通过官吏的任免,中央对地方上的垂直管理建立起来,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故选A项;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官僚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没有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征服或归顺,郡县制是巩固疆域、管理地方的手段,排除D项。‎ ‎5.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6.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并派遣官员管辖。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由其统领属下的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这样设置旨在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分化地方权力 C. 处理民族关系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元朝行省长官由中书省派出高级官员担任,统辖地方的军政财等重要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符合题意;中书省派出高官出任地方行省长官,统领各省四级行政和各类要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分化地方事权”的信息,B选项错误;“处理民族关系”和“统领属下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不符,C选项不符合题意。‎ ‎7.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明朝中后期,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多数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朝 A. 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B. 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皇权架空依赖内阁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述及了两个史实:其一,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翰林学士“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其二,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多数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说明在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故选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中国官僚运行机制的成熟,而不是在明朝时期,排除A;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内阁大学士在进行行政决策时,一切听命于皇帝,没有将内阁地位与六部地位进行对比,排除B;翰林大学士“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内阁首辅“多数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而不是皇权的被架空,排除D。‎ ‎8.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密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据此说明密折制度 A. 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 B. 反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 C. 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 D. 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 ‎【答案】D ‎【解析】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且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上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情况,有益于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故选D项;密折奏事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清朝时已不存在宰相,排除B项;材料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 ‎9.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雅典民主制度 A. 进一步扩大城邦公民权力 B. 按财产多少分配政治权力 C. 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D. 推动雅典的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陶片放逐法。根据漫画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提出的陶片放逐法。该项措施主要是限制了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维护了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扩大公民权力,故排除A项;按财产多少分配政治权力的是财产等级制,故排除B项;推动雅典的民主进入黄金时代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D项。陶片放逐法能够驱逐不受到公民欢迎的某些野心家,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故选C。‎ ‎10.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A. 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 B. 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C.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反映了罗马法注重法定的形式,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征,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审判的程序是否严密,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习惯法的原则,故B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奴隶主贵族利益,故C错误。故选D。‎ ‎11.恩格斯曾说:“如果说国家和国家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那末不言而喻,民法也应该说是如此,因为民法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要把各个人彼此间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经济关系确认起来”。这一观点较好地诠释了罗马 A. 公民法的特点 B. 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 C. 习惯法的价值 D. 万民法内容上的侧重点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民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法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涉及个人财产等经济关系较少,故A项错误;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万民法侧重于经济和民事纠纷,故D项正确。‎ ‎12.1742年2月,英国首相辉格党人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但原内阁绝大多数阁员继续留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 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 B. 议会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C. 集体负责的责任内阁制尚未确立 D.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首相与内阁没有共进退,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排除A;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高行政权属于内阁首相,排除B;材料没有国王信息,排除D。‎ ‎13.孟德斯鸠说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为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下面关于美国三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则无法再通过 B. 总统无需国会的批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C. 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D. 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众议院确认 ‎【答案】C ‎【解析】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体现的是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也可能再通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需国会的批准才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参议院确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18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一个制定新宪法的运动勃然兴起,但直到1786年,南方种植园和小州的政客们都对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怀有戒心,对这个运动持观望态度……1787年是《联邦宪法》一定程度上打消这些“戒心”。《联邦宪法》的以下内容,有助于打消这些人“戒心”的是 ‎①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②保留奴隶制,将黑人以3/5计入人口总数 ‎③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④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方种植园和小州的政客们都对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怀有戒心”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可知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保留奴隶制,将黑人以3/5计入人口总数,打消南方种植园主的“戒心”,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这一规定打消了小州的“戒心”。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这主要是照顾大州的利益。故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15.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 邦国 普鲁士王国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巴登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票权 ‎17‎ ‎6‎ ‎4‎ ‎4‎ ‎3‎ ‎3‎ ‎2‎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A.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 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 C.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 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B ‎【解析】由普鲁士王国票数最多来看,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德意志政治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故CD项排除。‎ ‎16.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C ‎【解析】A项B项与“1789年和1793年、 1871年”相同;D项与1871年相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相同,故本题答案选C项。‎ ‎17.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 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 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 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茨基认为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婴儿,是活不成的,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时的俄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故他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项正确;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使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排除ABC。所以选D ‎18.19世纪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 A. 近代交通方式的进步 B.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南方反清斗争较激烈 D.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取代广东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D选项符合题意。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与交通方式的变化无必然关系,A选项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是耕织分离和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衰败,B选项排除。19世纪40年代中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选项排除。‎ ‎19.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A. 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 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D. 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来维护民主共和,答案为C,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没有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B错误;D是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条件,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20.《中国文化转型》载: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表明 A. 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先进的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救国 D. 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如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 “血与火”的方式等,故C正确;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思想启蒙,而且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A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而不是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D错误。‎ ‎21.1931年的一份中共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 A. 推动了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 未能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的国情 D. 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右倾错误方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 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仍然主张城市中心论,还没有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说明这时期还未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才推动了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壮大,故A选项错误;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是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是属于“左”倾错误,不是“右”倾错误,故D选项错误。‎ ‎22.2017年教育部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在教材中落实和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重在强调 A. 抗战历史的全面性 B. 抗日战争的持久性 C. 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结合所学可知,“十四年抗战概念”增加了1931年以后的局部抗战阶段,突出了抗战的全面性,故选A;“八年抗战”能够体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不能说明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排除B;十四年抗战包含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不是突出东北抗战,排除C;国民党正面战场是1937年以后,与改为“十四年抗战”关系不大,排除D。‎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下列民族自治区中庆祝60周年大庆的有 ‎①西藏自治区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③宁夏回族自治区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有: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的西藏自治区。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与2018年民族自治区中庆祝60周年大庆无关,排除②,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1955年12月”“1956年6月”“1956年8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改善,中国加强了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增多,故B项正确;“一边倒”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A项排除;C项不是这些国家与中国发展经济交流的原因,排除;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5.建国以后,我国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近一个世纪的租界领事权,驻兵权,清查、冻结、没收了大量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存款和不动产,基本实现了我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自给自传。这体现了建国初我国哪一外交方针的的精神?‎ A. 不结盟 B. 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D ‎【解析】A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一边倒”就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B。“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我国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近一个世纪的租界领事权,驻兵权,清查、冻结、没收了大量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存款和不动产,基本实现了我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自给自传”体现了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D。‎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人类古典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 东西两个古典文明之政治体制的不同,根源在于其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重要差异。‎ 古代中国与希腊雅典在文明形成过程中,中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拥有黄河、长江等大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居支配地位,人们聚族而居,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家长制存留下来,致使先秦时期的中国形成王权专制制度;而雅典多山、依海,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农业不能满足生存之需,而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较为发达,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人口的流动频繁使氏族组织逐渐瓦解,氏族制度终被废弃,随着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古希腊的雅典形成城邦公民政体。‎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 ‎(提出其他观点,如“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冋类型政治体制的主要原因”或“东西方两个古典文明形成不同类型政治体制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等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根据材料“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和围绕主题“东西方政治体制”可概括观点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东西两个古典文明之政治体制的不同。第二.结合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的角度,论述环境对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第三升华总结,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都可以说可以做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原载《湘江评论》,1919年7——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在思想层面的贡献,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撰写此文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答案】(1)贡献: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背景: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目的:唤醒民众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去。‎ ‎(2)成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进步: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联合)。‎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历在思想层面的功绩进行阐述即可。二问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撰写此文的时间1919年,结合中国的社会形势的相关史实,从十月革命及五四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三问根据材料“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都可以说可以做的”,可知毛泽东撰写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唤起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一问结合北伐战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方面的成就,说明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群众基础、反帝反封建的程度、领导阶级等方面总结国民大革命的进步之处即可。‎ ‎28.1949年以来,依据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2)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反映了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谈谈新中国外交在不时期的特点。‎ ‎【答案】(1)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并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50年代护照采取中俄文对照,外交上采取一边倒,主要同杜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热潮;因私护照几乎为零受“文化大革命”及计划体制影响。80年代护照不再注明使用地域范围,反映了中国“不结盟”政策和全方位外交。‎ ‎【解析】(1)根据“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并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根据“周恩来总理步入日内瓦会议”得出日内瓦会议,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根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得出万隆会议,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促使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根据“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结合所学,可从50年代护照采取中俄文对照和我国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分析。根据“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结合所学,可从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热潮说明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可从受“文化大革命”及计划体制影响说明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根据“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结合所学,可从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和全方位外交说明80年代护照不再注明使用地域范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