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1篇第4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案

‎1.命题点:重农抑商下的明代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 ‎2.命题点: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全国卷Ⅱ)‎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 ‎3.命题点: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故D项错误。]‎ ‎4.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5.命题点:明代对外交往 ‎(2018·全国卷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6.命题点:明代迁都的影响 ‎(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7.命题点:封建社会后期南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2015·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史学新论 东昌府是山东重要产棉区,所产棉花由江淮商人收揽,而后又返销棉布 转换思维 棉花的收购和棉布的返销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 能力立意 第2题 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 第3题 贴近生活 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化上选材切入,彰显“以微见著”‎ 第5题 情境新颖 以中国传说中的“麒麟”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视角独特 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7题 逻辑推理 通过不同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比较推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业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市民阶层的兴起 ‎1.市民阶层: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市民阶层兴起的影响 ‎(1)首先在政治方面,市民阶层要求取得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的斗争,使晚明的政治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市民阶层兴起后不仅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而且对社会风俗和文化取向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市民阶层在意识形态层次的作用,表现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到了明代,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4)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了晚明学术中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 ‎(5)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中反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宣扬尘世利益和现世享受的主题共同汇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启蒙的洪流。‎ ‎1.(2019·福州质检)‎ 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C [材料反映了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出身进士,并且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说明注重监察官员的素质,故选C项;材料“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强调的是监察御史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是突出科举制,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发展,仅仅说明监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故排除D项。]‎ ‎2.(2019·合肥一模)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  )‎ 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 C [题干中康乾时期的奏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提高效率,故选C项;密封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获取,故排除A项;奏折制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与因循守旧无关,故排除B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排除D项。]‎ ‎3.(2019·四川四市一模)‎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C [材料反映了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故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排除B项;虽然民窑数量增加,但不能表明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故排除D项。]‎ ‎4.(2019·茂名一模)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看不出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材料是开海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故排除D项。]‎ 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清朝前期(公元1636—1840年)‎ 隐性时空 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督抚制度、军机处 玉米、甘薯引进,广泛植棉,资本主义萌芽、长途贩运、票号、商帮、市镇、白银流通、粉彩、珐琅彩 ‎1.命题点:明代新的文化现象 ‎(2018·全国卷Ⅲ)‎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2.命题点:明清戏曲艺术的流行 ‎(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3.命题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根据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可排除D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历史现象 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 历史关联 以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的书籍大量出版折射当时的文化氛围 第2题 转换思维 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体现关联性、灵活性 第3题 热点立意 强调国家力量对科技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思维创新 从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影响上解读历史信息,体现综合技能的培养 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承古萌新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科学技术 ‎(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戏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收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二、全面认识明代社会风气的变化 ‎1.变化 ‎(1)逐利崇商。社会上下竞相逐利崇商,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 ‎(2)去朴从艳。奢侈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兴风尚,并逐渐下移到市民阶层,出现追求时髦、享受的社会现象,使消费性服务行业兴盛起来。‎ ‎2.原因 ‎(1)明朝中后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风尚变化的根本原因。‎ ‎(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是社会风气变化的重要原因。‎ ‎(3)明后期思想道德的混乱是社会风气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1.(2019·揭阳一模)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B [题干中提及顾炎武主张“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可知,其认为理学的弊端在于空谈,而要破除其弊端,就要“回归经学”,从反面可以得知顾炎武其实是在倡导经世致用,故选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君主专制的弊端,故排除A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乾嘉考据思想有一定影响,但是乾嘉考据思想主要受到戴震考据学的影响,故排除C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不具有近代启蒙意识,故排除D项。]‎ ‎2.(2019·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A [题干中“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故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故排除D项。]‎ ‎3.(2019·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D [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故排除B项;材料说明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故排除C项。]‎ ‎4.(2019·温州二模)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 A.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B.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C.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D.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B [根据材料“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可知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代表着人性贪婪及世俗享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选B项;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是宋词,故排除A项;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故排除C项;《红楼梦》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故排除D项。]‎ 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隐性时空 致良知、李贽、清初三大家、《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西学东渐、明清小说、京剧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明清时期封建盛世危机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 ‎2.政治上 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顶点,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说明封建社会已走到末路,由盛转衰。‎ ‎3.思想上 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4.文学上 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揭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真实历史。‎ 二、明清时期近代曙光初露 ‎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 ‎①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②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解放短工条例颁布,等级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出现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 ‎①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 ‎②民营手工业的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进程;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这些在江南集中体现为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①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 ‎②‎ 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①形成于16世纪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地域性商帮形成。‎ ‎②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及领本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 ‎③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 ‎(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 ‎①在16世纪,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 ‎②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 ‎③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 ‎2.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 ‎1.(权威预测)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  )‎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A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贸易关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仍实行传统经济模式,没有实现中国传统经济转型,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 ‎2.(2019·石家庄一模)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D [材料“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文学,故选D项。]‎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 “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了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艺术功能是社会教化而不是社会伦理秩序,故排除A项;仅有脸谱的出现不能说明京剧艺术成熟,故排除B项;脸谱不能体现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故排除C项。]‎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 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 ‎[史学新论]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命题思考] 张岂之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是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这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1.(权威预测)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B [由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时地主参与矿业,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山区地主,不代表农田地主,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故排除A项;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故排除C项;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故排除D项。]‎ ‎ 明清时期我国社会转型 ‎[史学新论]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 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 ‎[命题思考] 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2.(权威预测)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D [ “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 ‎ 明清时期“重商主义”思潮之影响 ‎[史学新论] 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命题思考] 14—15世纪的历史阶段,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3.(2019·达州一模)‎ 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D [根据材料“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选D项。]‎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1)春秋战国时的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 ‎(3)西汉建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再一次发展。‎ ‎(5)唐宋时期,吐蕃、南诏、靺鞨、女真、党项等西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内地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6)元朝统一,更促进了民族融合。‎ ‎(7)清朝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1)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条件具有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响。‎ ‎(2)互补型的经济结构,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3)主体民族——汉族的凝聚力作用。‎ ‎(4)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样也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5)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 ‎3.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斗争、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做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2)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 ‎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1)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 ‎(2)康熙率军打败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2.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 ‎3.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4.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5.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 ‎6.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7.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1.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D [“藩”是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结合材料“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及俄国的极度优越感,故D项正确。]‎ ‎2.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 C.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 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 A [由材料“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 可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通过海外贸易达到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故A项正确。]‎ ‎3.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动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C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说明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的是倭寇,郑成功击败的是荷兰殖民者,雅克萨之战打败的是沙俄侵略者,故C项正确。]‎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 明朝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史学新论]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命题思考] 明朝时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1.(权威预测)‎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D [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材料“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说明蒙古经济与中原经济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 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 ‎[史学新论] 现当代中国,关于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学术研究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的研究中必须以“多元文化一体”的态度 ,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坚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才能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 ‎——曹顺庆、秦岭《论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 ‎[命题思考] 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一直是近几年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对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有较多的介绍和考查要求,值得关注。‎ ‎2.(权威预测)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  )‎ 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 B [A项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可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C项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排除;D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可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