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时政热点8乡村振兴战略(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时政热点8乡村振兴战略(作业)

时政热点(八) 乡村振兴战略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漳州模拟)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解析 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2.(2019·洛阳、许昌二模)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据材料“‘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汉文帝时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扩大人民生活来源,这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文帝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为民减负,开禁利民,与诸侯国实力的膨胀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放宽重要物资的开采权并不意味着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 B ‎3.(2019·南充三模)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根据题干“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用来购买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典卖地产投资,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没有说明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排除B项;明清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 C ‎4.(2019·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也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解析 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四区南北都有分布,不能体现南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贩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答案 D ‎5.(2019·莆田二模)下表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末 年份 指数 年份 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80‎ ‎1841~1850‎ ‎92‎ ‎18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78‎ ‎1861~1870‎ ‎82‎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A.近代农业未能有效发展 B.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C.列强加强控制传统农业 D.近代农业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 解析 “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中的数据以1821~1830为基准,而后面呈下降状态,可见近代农业没有正常发展,故选A项;统计表中没有证据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排除B项;统计表中没有列强介入的证据,根据所学列强更看重中国的市场,排除C项;统计表中没有中西对比的数据,无法判断是否全面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 答案 A ‎6.(2019安庆模拟)下表所示为20世纪上半期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对农村经济的主张。据表可知,这些学者的主张 主张 出处 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将地主的土地分与农民 吴黎平:《中国土地问题》(1930年)‎ 农民须改行“二五减租”政策,和平解决土地问题 薛暮桥:《现阶段的土地问题和土地政策(1939年)‎ 所有耕地要按人口通盘重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田 王寅生:《怎样实行土地改革》(1948年)‎ A.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基本一致 B.表明人地矛盾已制约社会转型 C.为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奠基 D.强调土地集中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解析 根据材料“将地主的土地分与农民……(1930年)”“农民须改行‘二五减租’政策……(1939年)”“实现耕者有其田……(1948年)”,分别对应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人地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主要指“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等,排除C项;根据材料“将地主的土地分与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强调的是调整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问题,排除D项。‎ 答案 A ‎7.(2019·厦门二模)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计算单位 计划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 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据上表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解析 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比计划要增长若干倍,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可知,上表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项;题干提及了拖拉机的产量,这不是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项;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C项;在“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项。‎ 答案 B ‎8.(2019·济南模拟)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 316万人增加到29 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解析 材料中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迅速的情况,而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较慢,‎ 这说明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农村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故选A项;题目中只有提及农业劳动者的数量,没有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前后对比,排除B项;在这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材料中没有工业发展情况,无法了解社会经济结构情况,排除C项;农业总产值的速度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全体情况,排除D项。‎ 答案 A ‎9.(2019·聊城二模)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解析 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材料中的浙江姚浜村的土地流转是“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这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说明了土地流转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出让经营权,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无法得出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土地流转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不属于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中的土地流转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没有变革土地制度,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莆田二模)‎ 项目时间 租地农场主 自耕农 ‎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1633年 ‎(7人)<30%‎ 约50%‎ ‎(57人) 60-70%‎ 约50%‎ ‎1649年 ‎(10人) 42%‎ ‎67%‎ ‎(46人)58%‎ ‎29%‎ 上表为英国贵族巴洛的庄园经营情况表。这一经营情况 A.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强化了英国贵族的统治 C.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解析 由“英国贵族巴洛的庄园经营情况表”数据可以看出农场主的比重逐渐升高,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发展有关系,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主要指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实力的增长等,排除A项;根据表格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对贵族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是“英国贵族巴洛的庄园”,无法判断整个英国的经济结构,排除D项。‎ 答案 C ‎11.(2019·郑州三模)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乡村女性拾穗普遍且重要,但是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乡村女性放弃了拾穗,这说明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女性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或从事其他行业,故选C项;圈地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而材料反映的是乡村女性拾穗活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排除D项。‎ 答案 C ‎12.(2019·泸州二模)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解析 根据题目中对农业投入的增多可知体现了苏联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重工业的问题,故B项错误;C项表述仅仅是表格描述的现象,并未进行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工业的资源配置,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山西百日冲刺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华北地区取暖燃料中,木炭使用人群多为统治阶层和富人大贾,普通百姓多使用薪柴、作物秸秆和草本植物。据《汉书》载:“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树木虽可再植,但不为古人所重,并且人工植树也远远赶不上人类乱砍滥伐的度。到了宋代,森林资源更为减少。当时沈括曾为此而浩叹:“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宋代山西泽姚许多人“冒险输炭矿”,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并立官课税。宋庄季裕《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农村也不乏使用煤取暖者。‎ ‎——整理自彭亮《谈古代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燃料主要指薪柴、秸秆、牲畜粪便、灯油、煤炭等。薪柴、秸秆、牲畜粪便主要用于做饭、取暖,灯油主要用于照明,煤炭主要用于取暖。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农民贫困,无法购得价值较高的商品性燃料,如煤炭、油气等。在实际上,农村取暖多用薪柴、秸秆、牲畜粪便,如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尚恃牛马粪以为燃料”。‎ ‎——摘编自任会来《近代中国农村 生活燃料消费支出研究》‎ 材料三 目前,农村以分散式供热为主。替代散煤取暖主要有4种备选方案:燃气壁挂炉、电直热(电热膜、发热电缆)、储热式电暖气、空气源热泵。北方农村地区应该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地热)”的因地制宜思路,全面推广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居住环境与生存质量。‎ ‎——摘编自宫昊等《推进冬季清洁 取暖加速农村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取暖燃料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我国农村取暖的特点。(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取暖方式的新发展及其意义。(8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汉代华北地区取暖燃料中,木炭使用人群多为统治阶层和富人大贾,‎ 普通百姓多使用薪柴、作物秸秆和草本植物”“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并立官课税”得出由汉代使用草木为主到大量使用煤炭。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森林资源更为减少”得出森林资源减少,传统燃料出现危机;根据材料一“宋代山西泽姚许多人‘冒险输炭矿’,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得出古代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燃料主要指薪柴、秸秆、牲畜粪便、灯油、煤炭等。薪柴、秸秆、牲畜粪便主要用于做饭、取暖,灯油主要用于照明,煤炭主要用于取暖”得出燃料多样化,但以草木、牲畜粪便为主;根据材料二“在实际上,农村取暖多用薪柴、秸秆、牲畜粪便,如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尚恃牛马粪以为燃料’”得出与各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存在地区性差异。(3)第一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三“目前,农村以分散式供热为主。替代散煤取暖主要有4种备选方案”得出取暖方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三“因地制宜思路,全面推广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居住环境与生存质量”得出强调清洁取暖。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对环境(有利于保护环境)、能源(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农村(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发展观念更新)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1)变化:由汉代使用草木为主到大量使用煤炭。‎ 原因:森林资源减少,传统燃料出现危机;古代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燃料多样化,但以草木、牲畜粪便为主;与各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存在地区性差异。‎ ‎(3)新发展:强调清洁取暖;取暖方式多样化。意义: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发展观念更新。‎ ‎14.(12分)(2019·合肥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 ‎“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 得出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由材料“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得出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从材料“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可知平衡国家权力;从材料“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说明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据材料“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由材料“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并结合所学得出宗法观念的影响;据材料“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并结合所学乡村小农经济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得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 特征: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平衡国家权力;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6分)‎ 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