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三轮冲刺高考模拟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答案】A ‎【解析】‎ 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 ‎2.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B. 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 C. 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 D. 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地位的变化,主要是由唐朝加强专制主义导致的,故B项正确;儒家的正统地位没有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儒学复兴运动,故CD项排除。‎ ‎3.‎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此类辞书的撰修 A.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 便于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C. 实现各民族文化平等 D. 达到“书同文”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御制五体清文鉴》……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项正确;《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专制,排除A;材料强调《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不符,排除。‎ ‎【点睛】“《御制五体清文鉴》……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是关键信息。‎ ‎5.明代中后期,松江府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 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 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 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有所差异,一些地方拥有本地特色的手工业闻名全国,说明当时区域经济的分工特点非常明显,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水平,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右侧记载:“……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由此可知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 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D. 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开平矿务局采取募股集资的股份制方式设立,说明洋务企业受到西方经营方式的影响,故C正确;开平矿务局属于民用工业,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煤矿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7.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A. 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 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 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 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中可以看出,随着史料的丰富,促进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最为真实可信”;C项说法错误,错在“依赖”;材料强调的是史料的作用,故D项排除。‎ ‎8.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中可以看出,当时购买一些日用洋货以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 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体现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B项排除;洋货主要是作为炫耀富有的奢侈品,故D项排除。‎ ‎【点睛】“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是关键信息。‎ ‎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论及“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时提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的教育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 提高国人的民族觉悟 B. 促进社会教育广泛发展 C. 形成实事求是教学方法 D. 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由材料中的“1938年”“一切为着战争’’¨使之适合战争”可知,“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是为了抗日。由此可知,这一政策对提高我国民众的民族觉悟是有利的,故选A项。B项中的“社会教育”与材料中的“抗战教育政策’’不符,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教学方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是为了抗日,而非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D项错误。‎ ‎10.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该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改造后劳动关系平等化 B. 人民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强烈愿望 C. 生产关系变革提高了劳动积极性 D. 经济建设促进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学习技术文化知识,主要是为了工业化培养急需人才,故B正确。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1956年底完成,材料未体现,排除;C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A. 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B. 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C.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可知,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内容,说明罗马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革新和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排除;D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与材料中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活动不符,排除。‎ ‎12.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A. 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C. 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16、17世纪经过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故答案为B项。ACD项,材料无法体现亚洲的经济地位的高低、西欧与东欧的矛盾是否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成为主流,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3.《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 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 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D ‎【解析】‎ 材料“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战争的浩劫,失去信心,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一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人们的信心受损,故D项正确。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的问题,故C项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影响 ‎14.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C.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可知体现的是苏联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政策对农业集体化的支持,C选项排除。挫伤农民生产积极属于农业集体化的影响,D选项排除。‎ ‎15.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地调整对外政策,与其他大国进行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如2012年美国和印度就进一步扩大了战略关系。这说明 A. 世界政治秩序开始回归稳定 B. 俄罗斯对美国构成了新威胁 C. 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 D. 美国对外战略面临着新挑战 ‎【答案】D ‎【解析】‎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是和平和动荡并存,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反映出俄罗斯对美国构成了新威胁,故B项错误。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不断地调整对外政策,以适应新的挑战。故D项正确。 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而不是基本形成。故C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前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发展情况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时期 人口数量 夏商周三代 传说1200万左右 战国到汉初 估计2000万左右 两汉时期 平均四、五千万 隋唐时期 平均5000万左右 两宋时期 最高峰时7681万 明洪武26年至万历6年 ‎6054万到6069万 清乾隆初年 ‎14000多万 清道光中期 ‎41000万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总体维持在45000万左右 ‎——摘编——整理自《中国全史》‎ 材料二 据统计,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大约有54000多万,此后国家组织了多次科学的、全面的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进行,1954年公布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1964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人口总数723070259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这是一次现代类型的人口普查,当年获得结果以公报形式公布,全国总人口为人。 ——摘编自《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并总结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建国前、后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不同。简析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人口发展问题。‎ ‎【答案】(1)阶段性特点:明代(含明代)以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迅猛;晚清至民国,人口总数保持稳定,增长几乎陷于停滞。‎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思想观念;自然环境等。‎ ‎(2)趋势不同:建国前,人口增长总体缓慢,变化有起伏;建国后,人口持续猛增。‎ 影响:人口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口增长过快也增加了社会负担和就业压力,制约经济发展。‎ ‎(3)正确看待:不能放任,合理干预,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人口政策,使人口增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限度释放人口红利 ‎【解析】‎ ‎(1)阶段性特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直到明代,中国人口最高点基本保持在七千万至六千万之间,说明明代(含明代)以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清朝初年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加至4亿左右,说明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迅猛;从清中叶到民国,人口数量基本保持在4亿左右,即晚清至民国,人口总数保持稳定,增长几乎陷于停滞。‎ 主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以及自然环境等角度分析。‎ ‎(2)趋势不同:根据材料“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大约有54000多万”并结合材料一中民国初期的数据可知,建国前,人口增长总体缓慢,变化有起伏;根据材料“第一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进行,1954年公布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1964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人口总数723070259人”可知,建国后,人口持续猛增。‎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是劳动力来源,人口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过快也增加了社会负担和就业压力,制约经济发展。‎ ‎(3)正确看待:开放性试题。坚持唯物辩证角度分析人口发展问题,即,不能放任,合理干预,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人口政策,使人口增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限度释放人口红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 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历史信息和运用史实对历史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变化”、“经济职能的转化”、“管理方式的变化”。信息一,通过分析材料可知,由汉代到唐代再到宋代,商路范围逐渐扩大,路线更为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变化与唐代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信息二,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两宋时期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可知当时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并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信息三,由材料中的“管理”一项可知,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代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这一系列材料显示:管理越来越具有规范性。结合所学知,可对表中所体现的历史现象进行解释,进一上升为一定理论认识。关于理论提升方面,可以从丝绸之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有利方面进行作答。‎ ‎18.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却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上海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从总体上说,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陆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经验(受西方影响);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由地方政府和民间推动;趋向制度化。‎ ‎(2)影响: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否定传统中医是不可取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陆城市较差”分别得出:由地方政府和民间推动、学习西方经验、趋向制度化、发展不平衡等。‎ ‎(2)“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上海华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由材料信息“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增强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由材料信息“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否定传统中医是不可取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进国家的现代转型可能会伴随着两种革命: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所谓内部革命,就是指通过革命而实现对于传统的差序社会'格局的突破,实现普遍均质人民的自我塑造,对应地,在这样一种新的正当性基础上,会形成一些新的法律原则和政策,使得现代经济对于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撕裂效应得到某种缓解而外部革命,则是指对于既存世界秩序的冲击与挑战。对西方的后进国家这意味着对旧秩序的挑成;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对西方基于“文明”与“野蛮”之分而成的二元外交体系的挑战,以及对于“中心一边缘”的国际经济格局的挑战。‎ ‎——摘编自施展《枢纽》‎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举例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 说明: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促进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综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又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示例二】‎ 观点: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 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智慧和方案。‎ 综上,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也冲击了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分不能超该题赋分。‎ ‎【解析】‎ 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材料观点,如: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等;然后根据所学的19世纪以来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