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18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188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 -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属于命题的高频区。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现 1—2 道选择题。从历年试题来看 , 选择题大多集中在 “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 和 “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 。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 , 大多集中在 “ 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和 “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 。从考查能力上看 , 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另外 , 本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 高考命题 规律 - 3 - - 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2019 全国 Ⅰ ·24) 据学者考订 , 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 , 多为兄终弟及 ; 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 弱化 - 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兄终弟及 , 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 , 然后用 “ 而 ” 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 , 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 , 故 B 项正确。禅让制度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 , 故 C 项错误 ; 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 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 , 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 故 D 项错误。 - 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全国 Ⅲ ·24)“ 教民亲爱 , 莫善于孝 ; 教民礼顺 , 莫善于悌 ; 移风易俗 , 莫善于乐 ; 安上治民 , 莫善于礼。 ”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 突出了孝、悌、乐、礼 , 强调了血缘关系 , 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 , 故 A 项正确。 - 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7 全国 Ⅰ ·24) 周灭商之后 , 推行分封制 ,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 都朝歌 ( 今河南淇县 );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 都奄 ( 今山东曲阜 ); 封召公奭于燕 , 都蓟 ( 今北京 ) 。分封 (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 , 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 ,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 使周文化得到认同 , 故选 A 项。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 , 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故 B 、 C 两项均错误。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 , 故 D 项错误。 - 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6 全国 Ⅲ ·24)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 字数越来越多 , 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 , 追颂祖先功德 , 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 改变 - 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 “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 , 追颂祖先功德 ” 说明铭文意在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先的功德 , 显然这是重视历史传承 , 故 B 项正确。题干中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 , 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金文 , 并没有全新的文字体系 , 故 A 项错误。题干铭文的内容说明注重宗法传承 , 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礼器功用 , 故 D 项错误。 - 1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2019 广西柳州毕业班模拟联考 ) 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 ,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 , 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 , 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    ) A.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 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 资料 - 1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甲骨文 “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 在材料中未体现 , 故 A 项错误 ; 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 , 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 “ 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 , 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 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反映了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 , 不是对中国文字研究的意义 , 故 D 项错误。 - 1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百校联盟联考 ) 西周时 , 王室拥有重兵 , 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 “ 册命 ”“ 朝聘 ”“ 巡守 ”“ 贡纳 ” 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 ; 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 (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 C. 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 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 挂钩 - 1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 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 故 A 项错误 ; 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 ,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 ‘ 册命 ’‘ 朝聘 ’‘ 巡守 ’‘ 贡纳 ’ 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 ; 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 可知 , 周王通过 “ 授土、授民 ”, 使周的亲族和功臣建立一批国家 , 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统治效果加强 , 故 C 项正确 ; 夏朝已经开始实行世袭制 , 血缘关系与政治挂钩 , 故 D 项错误。 - 1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9 山东济南期末 ) 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 “ 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 ”, 说它 “ 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 (    ) A. 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 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答案  A 解析  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 “ 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 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 故 A 项正确 ; 西周后期 , 分封制遭到破坏 , 故 B 项错误 ; 郡县制的实行 , 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 , 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 故 D 项错误。 - 1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广西南宁摸底 ,24) 按照周代庙制 , 祖先的宗庙 , 天子立七庙 , 诸侯五庙 , 大夫三庙 , 士一庙 , 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 , 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 , 而其宗庙则被毁弃 , 此举称为 “ 迁庙 ” 。这说明周代 (    ) A. 天子具有绝对 权威 B . 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 宗法观念 根深蒂固 D . 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答案  D 解析  材料 “ 天子立七庙 , 诸侯五庙 , 大夫三庙 , 士一庙 ” 说明周朝的贵族都有宗庙 , 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庶人无庙 ” 和 “ 宗庙则被毁弃 ” 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 “ 天子立七庙 , 诸侯五庙 , 大夫三庙 , 士一庙 , 庶人无庙 ” 和 “ 超出定制之庙 , 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 , 而其宗庙则被毁弃 ” 体现了对亲疏贵贱的维护 , 故 D 项正确。 - 1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 《史记》载 :“ 成王少 , 周初定天下 , 周公恐诸侯畔周 , 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 , 与武庚作乱 , 畔周。周公奉成王命 , 伐诛武庚、管叔 , 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 , 国于宋。 ” 材料旨在说明 (    ) 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 , 分封制受到冲击 C.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 周天子权威衰落 - 1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结论正确 , 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 “ 成王少 , 周初定天下 , 周公恐诸侯畔周 , 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 , 与武庚作乱 , 畔周。周公奉成王命 , 伐诛武庚、管叔 , 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 , 国于宋 ” 得出周初统治尚不稳固 , 分封制受到冲击 , 故 B 项正确 ;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 , 故 C 项错误 ;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是在春秋时期 , 故 D 项错误。 - 1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 战国时期 , 在众多诸侯国中 , 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 , 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    ) A.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只是部分贵族不再掌行政实权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体现的是战国行政权赋予群体的变化 , 而非官吏选拔制度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 故 C 项错误 ; 战国时期部分地方行政官员直接由君主任免体现了君主集权 , 故 D 项正确。 - 1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 :“ 及至厉王 , 以恶闻其过 , 公卿惧诛而祸作 , 厉王遂奔于彘 , 乱自京师始 , 而共和行政焉。 ”“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 号曰 ‘ 共和 ’ 。 ” 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 , 并以公元前 841 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    )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 2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司马迁沿用的是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 , 说明其依据的不是第一手史料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乱自京师始 , 而共和行政焉 ” 可知 , 这反映了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中的 “ 共和行政 ” 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史实可知 , 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 , 故 D 项错误。 - 2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乾隆年间 , 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 , 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 , 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 , 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 , 皆增立专条 , 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 , 这表明 (    )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 马首是瞻 - 2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 , 材料反映了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只是反映了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现象的打击 , 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 故 B 项错误 ; 法律保护宗族公产 , 宗族修订宗族法时报官备案 , 说明宗族有利于统治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 , 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 , 故 D 项错误。 - 2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 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 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 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 ; 同姓宾客 ,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 表里 B .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 繁琐 D .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 , 与题意不符 , 故 A 项错误 ;B 项表述与题目中 “ 周朝揖让之礼 ” 无关 , 故 B 项错误 ;C 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 , 不符合题意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 “ 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 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 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 ; 同姓宾客 ,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 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 , 故 D 项正确。 - 2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 学者许倬云曾说 :“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 ,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也倚仗宗族纽带 , 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 ,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 A.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 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 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 - 2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 “ 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也倚仗宗族纽带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 可知 , 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 即分封制和宗法制 , 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 而非宗法制的影响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 , 故 C 项错误 ; 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 故 D 项错误。 - 2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 , 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 :“ 乐者为同 , 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 异则相敬。 ” 这说明礼乐制度 (    )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 “ 同则相亲 , 异则相敬 ”,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 故 A 项正确 ; 等级制度的内容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 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 , 与宗法分封制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 “ 异则相敬 ”, 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 , 并没有实现同一化 , 故 D 项错误。 - 2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2019 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一模 ) 《荀子 · 王霸》曰 :“ 岁终奉其成功 , 以效于君 , 当则可 , 不当则废。 ” 商鞅之法推行 “ 斩一首者爵一级 , 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 。这表明战国时期 (    ) A. 社会流动性加快 B. 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 官僚政治已出现 D. 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选官制度 , 而不是社会流动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不是按照血缘关系 , 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作用 , 故 D 项错误。 - 2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二 1 .(2019 山西一模 ) 在商朝 , 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 ; 西周时期 , 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    ) A. 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 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 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 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答案  C 解析  西周的王位世袭制承袭商朝制度 , 故 A 项错误 ; 西周时期依然有图腾崇拜 , 国家管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 故 B 项错误 ; 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 , 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 , 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 , 这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 , 故 C 项正确 ; 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 , 故 D 项错误。 - 2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吉林吉林三模 ) 学者冯天瑜说 :“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 , 突破了 ( 以前 ) 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 据此可知 , 分封制 (    ) A. 有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 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 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 “ 突破了 ( 以前 ) 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 可知强化了地缘统治 , 血缘政治已被突破 , 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 西周的封邦建国 ” 不是中央集权体制 , 故 C 项错误 ; 由材料 “ 突破了 ( 以前 ) 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 可知分封制是对前代血缘政治的发展 , 只不过加大了姬姓贵族的成分 , 故 D 项错误。 - 3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9 湖南益阳高三模拟 ) 商周时期 , 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 , 有一定数量的 “ 食田 ”, 能文能武 , 生活无忧 , 春秋战国之际 , 士发生分化 , 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 , 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 , 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 A. 成为 “ 百家争鸣 ” 的 根源 B .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 社会变革 D .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 百家争鸣 ” 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故 A 项错误 ; 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 , 故 B 项错误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 而士阶层的崛起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 故 C 项正确 ; 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 , 不是宗法制 , 故 D 项错误。 - 3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辽宁大连高三二模 ) 《礼记 · 大学》记载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 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简而言之 , 父为 “ 家君 ”, 君为 “ 国父 ”,“ 君父同伦 ” 。由此可知 (    ) A. 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 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产生的制度根源 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 国人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和睦 答案  A 解析  父为 “ 家君 ”, 君为 “ 国父 ”,“ 君父同伦 ”, 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家国一体的特点 , 即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 , 排除 B 项 ; 血缘纽带是宗法制的基础 , 并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C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礼记 • 大学》的记载 , 无法体现国人的追求 , 排除 D 项。 - 3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2019 湖北黄冈高三模拟 ) 西周时期 , 士是最下层贵族 , 但到了春秋时期 , 士的地位上升 , 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 , 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 , 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    ) A.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 普及 B .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 崩溃 D .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答案  B 解析  春秋时期 , 士的地位上升 , 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 , 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 , 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 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 排除 A 项 ; 材料无法反映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 排除 C 项 ; 春秋时期 , 士的地位上升 , 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 , 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 , 排除 D 项。 - 3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 周人 “ 制五等之封 , 凡千七百七十三国 ”, 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 “ 畿服之制 ”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C.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答案  C 解析  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 , 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 , 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 “ 畿服之制 ”, 故 C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 不符合题意 , 排除 ;B 项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 不符合题意 , 排除 ;D 项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 , 不符合题意 , 排除。 - 3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2019 福建宁德期末 ) 春秋战国之际 , 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势力所瓜分 , 公元前 403 年 , 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 晋国灭亡。 “ 三家分晋 ” 实质上反映了 (    ) A. 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 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 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 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答案  B 解析  晋国被异姓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 这说明异姓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 , 但这是表面现象 , 不是 “ 三家分晋 ” 问题的实质 , 故 A 项错误 ; 姬姓封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 并且被周王室承认 , 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 , 故 B 项正确 ; 韩、赵、魏三家分晋只是在晋国出现的现象 , 不能扩大为在春秋战国时期 , 周王室被大夫势力所左右 , 故 C 项错误 ;“ 三家分晋 ” 说明周王室权威的逐渐减弱 , 排除 D 项。 - 3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 , 各封国视周王为 “ 天下共主 ” 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    ) A. 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 B.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 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答案  B 解析  西周诸侯国在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 故 A 项错误 ; 从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到西周时周王为 “ 天下共主 ”, 并且诸侯还要定期朝觐和纳贡 , 说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 故 B 项正确 ; 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未体现原始部族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 故 D 项错误。 - 3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 “ 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 , 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 , 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 王奈何不得侯 , 侯也奈何不得公 , 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 这表明分封制 (    ) A. 家国同构的政治 结构 B .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 中央集权 D .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 , 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 故 A 项错误 ; 虽然有等级森严的 “ 权力金字塔 ”, 但材料强调的是 “ 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 故 B 项错误 ,C 项正确 ;“ 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 只体现出分权 , 没有制衡 , 故 D 项错误。 - 3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 , 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 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 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 影响 - 3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 , 亦因之而衰 ”, 并结合所学可知 , 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 , 同时这种血缘分封制又制约王权 ,A 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 , 不够全面 , 故 A 项错误 ;B 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 , 与材料中王权不符 , 故错误 ; 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 , 材料未涉及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 分封制对王权有双重作用 , 故 D 项正确。 - 3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 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 : 公元前 707 年 , 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 , 郑便与周兵戎相见 , 战斗中郑军 “ 射中王肩 ” 。这实质上 (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 D. 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 提升 - 4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 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 ” 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 , 郑便与周兵戎相见 ” 不存在继承问题 , 与宗法制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 , 郑便与周兵戎相见 , 战斗中郑军 ‘ 射中王肩 ’ ” 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 由此可知 , 郑庄公在挑战周桓王的权威 , 可见尊卑的秩序已乱 , 故 C 项正确 ;“ 战斗中郑军 ‘ 射中王肩 ’ ” 无法体现出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 , 故 D 项错误。 - 4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 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 , 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 , 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 , 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 , 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    ) A. 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 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 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 复杂 - 4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由战国时期 “ 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 ” 可知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 , 而是对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只是论述战国时期 “ 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 , 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 没有谈及 “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 “ 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 , 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 说明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经趋于瓦解 , 故 C 项正确 ; 题干没有涉及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使社会等级固化 , 故 D 项错误。 - 4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秦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   1 .(2019 全国 Ⅰ ·25) 汉武帝时 , 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 , 称为 “ 皮币 ”,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 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 而当时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 控制 - 4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 “ 皮币 ”, 而一张 “ 皮币 ” 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 , 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 , 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 , 故 A 项错误 ; 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 , 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 故 D 项错误。 - 4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7 全国 Ⅰ ·25)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4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 , 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 , 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 , 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 ; 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 , 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 增强了国家实力 , 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 , 故 C 项正确。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等一系列措施 , 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 故 A 、 D 两项均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 , 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 , 故排除 B 项。 - 4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6 全国 Ⅲ ·2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 萧何入秦 , 收拾文书 ( 国家档案文献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 文书之力也。 ” 其意在说明 , 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 是因为汉初 (    )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 政策 B .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 功能 D .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 制度 - 4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汉承秦制。关键句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 文书之力也。 ” 题干材料说明萧何进入关中后 , 注重搜集秦朝的档案文献 , 这成为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关键 , 这里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实际反映的是秦朝的统治制度 , 故 B 项正确。西汉初年崇尚的是黄老之学 , 不是儒家思想 , 故 A 项错误。从题干中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 文书之力也 ” 的说法可知西汉初年较充分地发挥了秦代文书的功效 , 故 C 项错误。萧何注重秦代文书 , 不代表西汉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 故 D 项错误。 - 4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5 全国 Ⅰ ·25) 两汉时期 , 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 若皇帝幼小 ,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 “ 安宗庙 , 重社稷 ” 的 “ 汉家之制 ”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 权 B .“ 家天下 ” 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 重视 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 , 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 ( 即舅舅、外祖父 ) 为列侯 , 用他们来辅政 , 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 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 , 故 A 项可排除 ;B 项 “ 家天下 ” 思想强调父系血缘关系 , 反对外戚干政 , 故排除 ; 外戚不一定是刘氏同姓诸侯 , 故 D 项错误。 - 5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2015 全国 Ⅱ ·25) 汉宣帝曾称 :“ 与朕共治天下者 , 其唯良二千石 ( 郡太守 ) 乎 !”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5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 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 , 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 !”, 这实际指出了地方基层官员对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 因此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治 , 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国观念受到后代统治者的重视 , 没有体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性 , 故 C 项错误 ;“ 历代帝王 ” 的说法过于绝对 , 与史实不符 , 故 D 项错误。 - 5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一 1 .(2019 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废相国 , 复置丞相 , 设一员称丞相 , 设二员称左、右丞相 , 确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举措意在 (    ) A. 恢复传统官制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强化专制统治 D. 完善中枢机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 “ 复置丞相 , 设一员称丞相 , 设二员称左、右丞相 , 确立了丞相制度 ”, 结合所学 , 可知丞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 确立丞相制度的目的是强化专制统治 , 故 C 项正确。 - 5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安徽马鞍山三模 )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 , 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 , 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    )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得到秦人的拥护而不是天下的认同 , 故 A 项错误 ; 汉 “ 承秦制而定汉律 ” 体现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冲突难以调和 , 故 B 项错误 ; 刘邦入主关中后承秦制 ( 关中文化 ) 而定汉律得到秦人的拥护 , 这说明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 故 C 项正确 ;“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 的说法过于绝对 , 故 D 项错误。 - 5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9 广西桂林一模 ) 西汉初年 , 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 , 对文帝提出 “ 定礼制 ”, 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    ) A. 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 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 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 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 5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 “ 定礼制 ” 仅针对同姓王而言 , 不是普遍实施 , 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 , 故 A 项错误 ;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儒学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 但不是材料中 “ 定礼制 ” 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 ; 贾谊提出 “ 定礼制 ” 是对同姓王的等级进行彰示 , 意在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 ,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 故 C 项正确 ; 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 , 贾谊提出 “ 定礼制 ” 是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 , 故 D 项错误。 - 5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四川德阳一模 ) 西汉初 , 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 , 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 西汉中叶以后 , 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 , 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中央权威的加强 B.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 选官制度的变革 D.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 , 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故 A 项正确 ;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 与题意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西汉的察举制强调孝廉 , 与题意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 , 故 D 项错误。 - 5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 《史记》记载 :“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 , 非独内德茂也 , 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 清代赵翼也说道 :“ 东汉多女主临朝 ,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 汉代此用人机制 (    ) A.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 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 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 5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汉代此用人机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材料内容反映的外戚专政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贵族世袭特权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 故 B 项错误 ;“ 东汉多女主临朝 ,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 表明汉朝重用外戚 , 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 , 故 C 项正确 ; 汉代皇权受到外朝控制与材料内容 “ 东汉多女主临朝 ,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 反映的重用外戚不符 , 故 D 项错误。 - 5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2019 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调研 ) 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 , 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 ( 单位 : 次 ) - 6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 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 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 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答案  C 解析  A 、 B 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 均排除 ; 根据材料 “ 汉武帝 ” 合计出现 63 次 , 可知在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中 , 汉武帝出现次数较高 , 影响较大 , 故 C 项正确 ; 《晋书》由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 , 故 D 项错误。 - 6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 , 与己不利。于是每郡派一个官员去监视他。该官员的职务是 (    ) A. 郡尉 B . 枢密使 C. 监御史 D. 刺史 答案  C 解析  郡尉为秦汉时期郡守佐官 , 掌军事 , 故 A 项错误 ;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 , 主管军事 , 故 B 项错误 ; 由材料中 “ 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 ”“ 每郡派一个官员去监视 ” 可知是掌管监察权的监御史 , 故 C 项正确 ; 刺史出现于汉武帝之后 , 且监察区域是州 , 后期职权不断扩大 , 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 故 D 项错误。 - 6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平定 “ 七国之乱 ” 的功臣周亚夫 , 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 , 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 , 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 , 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 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 , 故 A 项错误 ;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要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 , 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被人告发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 , 非武器 , 故 C 项错误 ; 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 , 而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 , 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 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 , 故 D 项正确。 - 6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汉代 , 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 , 必须先拜郎中 ( 侍卫皇帝的官员 ) 作为官中 “ 储官 ”, 后经 “ 三署 ”( 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 ) 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 , 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    ) A. 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 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 C. 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 D. 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 体制 - 6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 “ 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 , 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 ” 可知 , 并未存在滥举的现象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所学可知 , 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一旦被察举为孝廉 , 先作为 ‘ 储官 ’ , 后经 ‘ 三署 ’ 因材施教、甄别考核 ” 可知 , 在官员培养方面有相应的机制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察举制中配有官员培养的机制 , 而不是严格的考核体制 , 故 D 项错误。 - 6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 史料记载 , 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 , 察无专区、责任不明 ; 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 , 每刺史察一州 , 监察对象除 “ 强宗豪右 ” 外 , 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    ) A . 汉代君主专制 加强 B . 王国问题依然 客观存在 C . 地方命官完全受控 于刺史 D . 汉代监察体系日趋完善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 不是加强君主专制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讲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 , 王国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 , 故 B 项错误 ; 刺史只是负责监察地方的长官 , 并且监察对象还有限制 “ 仅限于郡国二千石 ”, 所以地方长官并不完全受控于刺史 , 故 C 项错误 ; 从秦 “ 察无专区、责任不明 ” 到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 , 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日趋完善 , 故 D 项正确。 - 6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 :“ 幽、并、凉州 , 户口率少 , 边役众剧 , 束修良吏 , 进仕路狭。抚接夷狄 , 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 , 岁举孝廉一人 ; 不满十万 , 二岁举一人 ; 五万以下 , 三岁举一人。 ” 这样做目的是 (    ) A. 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B.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D. 缓和矛盾 , 稳定边疆 - 6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 幽、并、凉州 , 户口率少 , 边役众剧 , 束修良吏 , 进仕路狭。抚接夷狄 , 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 , 岁举孝廉一人 ” 主要针对的是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 , 无法得知全国的情况 , 故 A 项错误 ;“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 , 岁举孝廉一人 ” 这种方式重德行 , 无法得知官员的全面素质如何 , 故 B 项错误 ;“ 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 , 岁举孝廉一人 ; 不满十万 , 二岁举一人 ; 五万以下 , 三岁举一人 ” 不能保证其来源是否是贵族 , 而且数量也很少 , 故 C 项错误 ; 由 “ 其令缘边郡 ” 可见主要是对边远地区的照顾 , 有利于缓和矛盾 , 故 D 项正确。 - 6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2019 四川乐山一模 ,25) 东汉自中叶以后 , 外戚专权 , 宦官祸乱 , 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 , 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 , 反对宦官专擅 , 纠劾奸佞。由此可见 (    ) A. 东汉中央集权败坏 B. 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C. 太学教育宗旨剧变 D. 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 答案  B 解析  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群聚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 , 说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 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 故 B 项正确 ; 儒家思想是太学的教育宗旨 , 没有变化 , 故 C 项错误 ; 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不是太学生 , 故 D 项错误。 - 6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二 1 .(2019 安徽 “ 江淮十校 ” 第一次联考 ) 秦朝时 , 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 , 但却规定 , 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 秦朝 (    ) 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 基础 B .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的 行政管理 D .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 “ 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 可知 , 这一时期 , 地主绅士依旧是秦朝基层政权的根基 , 故 A 项正确 ; 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 , 故 B 项错误 ; 秦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 , 故 C 项错误 ; 秦朝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 , 故 D 项错误。 - 7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 文献里关于秦朝 “ 三公九卿 ” 官员的事迹 , 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 , 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 A. 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 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 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答案  A 解析  秦朝皇权至上 , 太尉虚设 , 是巩固专制集权的表现 , 故 A 项正确 ; 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 , 故 B 项错误 ; 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 故 C 项错误 ;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 基本稳定 , 故 D 项错误。 - 7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9 四川宜宾一模 )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 , 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 , 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 , 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 , 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 , 设置中朝有利于 (    ) A. 制约丞相权力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监察三公九卿 答案  B 解析  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 , 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 “ 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 , 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 ”, 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 故 B 项正确 ; 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故 C 项错误 ; 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 , 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 , 故 D 项错误。 - 7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安徽 “ 江南十校 ” 一模 ) 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 “ 副产品 ”: 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 , 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 —— 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    )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 发展 - 7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 , 所以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 故 A 项正确 ;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 汉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尚不完善 , 故 B 项错误 ; 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 , 但促进社会转型的表述夸大了其作用 , 且汉代没有出现社会转型 , 故 C 项错误 ; 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 , 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 故 D 项错误。 - 7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 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 , 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 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 , 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 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 7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 先秦时期 , 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 是贵族政治的体现 ;“ 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 , 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 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 , 而是官僚政治了 , 上述的规定就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 , 故选 D 项 ; 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其规则 , 所以不能体现 A 项 ; 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观念 , 故 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仅仅是爵位制度的变化 , 无法体现 C 项 , 故排除。 - 7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 1 155 枚 , 残片 80 枚 , 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 , 《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这反映了 (    ) A. 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 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 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 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 7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 , 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 , 故 A 项错误 ; 《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 , 包含的范围非常广 , 但与 “ 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 没有关系 , 故 B 项错误 ; 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 , 但不是全部 , 故 C 项错误 ; 秦律的内容庞杂 , 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 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 , 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 , 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 , 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 , 故 D 项正确。 - 7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 情况 - 7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四则材料不能反映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 , 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 , 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 , 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 故 C 项正确 ; 根据所学可知监察官掌握监察权 , 地方官掌握行政权 , 互不统属 , 并无高下之分 , 故 D 项错误。 - 8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汉武帝制定了 “ 刺史六条问事 ”, 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 , 其余五条皆与 “ 二千石 ” 地方官员有关 ; 而《汉书》载 , 武帝时 , 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 :“ 举错烦苛 , 代二千石署吏听讼 , 所察过诏条。 ” 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    )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 8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 , 虽然汉武帝设置刺史的初衷确为加强中央集权 , 但这显然并不是材料所探讨的重点 , 故 A 项错误 ; 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之下 , 权力逐步高度集中于中央而非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史实可知 , 在汉武帝设置刺史之前 , 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而《汉书》载 , 武帝时 , 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 : ‘ 举错烦苛 , 代二千石署吏听讼 , 所察过诏条 ’ ” 可知 , 当作为地方监察官员的刺史所行使的职权超过中央规定之时 , 亦会被相关的监察机构所弹劾 , 有暗含提防刺史势力膨胀的意味 , 故 D 项正确。 - 8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曹操实行屯田制 , 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 , 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 ,“ 屯田区和郡县并置 , 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 , 而是和郡守、县令 ( 长 ) 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 ” 。这种变化说明 (    ) A. 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 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C. 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 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 8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屯田区和郡县并置的转型是一种历史现象 , 并不能说明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和郡守、县令 ( 长 ) 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 ”, 屯田制与郡县制并置后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故 B 项错误 ,C 项正确 ; 根据材料 “ 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 ” 可知 , 典农不再具有军事身份 , 故 D 项错误。 - 8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2019 安徽示范性高中一模 )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 ,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 , 并且有了固定治所 , 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 “ 六条问事 ”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 “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 , 并且有了固定治所 , 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 ‘ 六条问事 ’ ” 可知 , 监察区域职能发生转变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 , 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 故 B 项错误 ;“ 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 ‘ 六条问事 ’ ”, 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内容未涉及军阀割据 , 故 D 项错误。 - 8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2019 河南六市二模 ) 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 , 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 , 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 (    ) A. 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 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 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 D. 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 中央集权 - 8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 , 故 A 项错误 ; 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 , 没有较强生命力 , 故 B 项错误 ;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 故 C 项错误 ; 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 , 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 , 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 , 故 D 项正确。 - 8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 上表中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 8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 故 A 项错误 ; 由 “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 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 , 故 B 项错误 ;“ 太祖 ( 曹操 ) 少机警 ” 所属时空依然是两汉时期 , 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 , 故 C 项错误 ;“ 少机警 , 有权数 , 而任侠放荡 , 不治行业 ” 不符合孝廉的标准 , 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 , 故 D 项正确。 - 8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3 .(2019 福建宁德期中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 “ 共主 ” 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 , 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 ; 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 , 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 , 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也使得随着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 , 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 “ 共主 ” 的认同上 , 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 “ 大一统 ”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 9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元朔五年 ( 公元前 127 年 ), 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 , 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 ( 公元前 106 年 ), 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 , 每州设刺史一人 , 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 …… 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 , 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武帝时期 , 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 38 处 , 铁官 48 处 , 均统归大司农管辖 , 直属中央政府。 ——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 根据材料一 , 指出中国先秦和秦朝时期 “ 大一统 ” 内涵的变化 ,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 9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变化 : 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 : 封建经济的发展 , 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 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 ; 法家思想的影响 ; 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2) 措施 :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 , 并设刺史监察地方 , 在中央设立中朝 ;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加强中央集权 , 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9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 .(2019 全国 Ⅰ ·26) 唐代之前 , 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 “ 牵钩之戏 ”, 至唐代称作 “ 拔河 ”, 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 :“ 壮徒恒贾勇 ,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 , 须明胜负多 …… 预期年岁稔 , 先此乐时和。 ” 据此可知 , 在唐代 (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 9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社会生活。题干材料中的 “ 恒贾勇 ”“ 英雄志 ” 等信息反映出唐代广为流传的 “ 拔河 ” 运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阳刚与力量的推崇 , 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就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 , 因此无法得出 “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 的结论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农耕与战争的关系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的 “ 拔河 ” 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体育运动 , 故 D 项错误。 - 9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全国 Ⅲ ·26) 北宋实行募兵制 , 兵士待遇较为优厚 ,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 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 , 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 , 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 故 A 项正确 ;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排除 ; 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 , 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 故 C 项错误 ; 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 , 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 , 故 D 项错误。 - 9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8 全国 Ⅰ ·25) 据学者研究 , 唐朝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 , 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9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唐朝 “ 安史之乱 ” 后 ,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 但从材料图表看 , 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 , 直接参与 “ 安史之乱 ” 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 , 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 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 , 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 , 维护边疆安全 , 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 , 故 D 项正确 ;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 , 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 , 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 , 故 A 项错误 ; 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 , 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 , 故 B 项错误 ; 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 , 故 C 项错误。 - 9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8 全国 Ⅱ ·26) 武则天时期 , 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 通过加授 “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头衔 ,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 , 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 职能 - 9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从材料来看 , 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 , 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 故 A 项错误 ;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 , 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 , 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 , 故 B 项错误 ; 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 , 加强皇权 , 故 C 项正确 ; 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 , 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 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 , 故 D 项错误。 - 9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2018 全国 Ⅲ ·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 表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 , 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 世家大族影响 巨大 B .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 下降 D .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 10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 “ 无官职记录 ”( 即平民 ) 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 , 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 , 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 , 故 B 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 , 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 , 故 C 项错误 ; 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 , 故 D 项错误。 - 10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2016 全国 Ⅰ ·26) 史载 , 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 , 有人问他原因 , 他说 :“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 偶有误失 , 史官必书之 , 我所以不乐也。 ” 此事反映了 (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 言行 - 10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从材料信息看 , 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 , 是因为他顾忌史官对其言行的记载和由此产生的后世的评价。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 , 故选 A 项。史官所撰写的内容不可能全部可信 , 排除 B 项 ; 史官与君主之间有矛盾 , 但史官主要是为皇权服务的 , 且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 排除 C 项。从材料信息看 , 宋太祖明显不愿意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言行 , 而非所有言行 , 排除 D 项。 - 10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2016 全国 Ⅱ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 选拔最优秀的 官吏 B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 仕 D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解析  考查科举制的作用。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 , 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 , 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故 D 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 , 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 , 故 A 项错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 , 不能直接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 故 B 项错误。按照科举制的规定 , 世家子弟也可参加 , 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 , 故 C 项错误。 - 10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一 1 . 唐代谏官 , 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 , 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 , 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 , 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    ) A.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 先河 B . 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C. 有助于决策层沟通 和谐 D .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答案  C 解析  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 , 与民主政治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 , 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 , 故 B 项错误 ; 由材料中 “ 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 , 多由谏官来讲 ” 可知 , 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 故 C 项正确 ; 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 , 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 故 D 项错误。 - 10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内蒙古包头二模 )“ 封建制 ” 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 , 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 , 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 , 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 , 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    ) A. 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 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 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 10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 , 故 A 项错误 ; 由材料 “ 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 , 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 , 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 , 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 ” 可知 , 唐太宗试图以 “ 封建制 ” 加强统治 , 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 , 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 , 故 B 项正确 ; 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 ,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 , 故 C 项错误 ; 唐朝没有实行分封制 , 故 D 项错误。 - 10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 ; 宋代允许 “ 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 ” 参加科举 ; 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 , 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    )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 10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人与官僚阶层在科举制中的变化 , 统治基础的扩大不足以完整说明此变化 , 故 A 项错误 ;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材料中的变化不仅有商人可参与科举 , 还有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 这种变化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 “ 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 , 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 可知 , 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 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 此变化表明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 , 故 C 项正确 ; 此变化意在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而非社会公平 , 故 D 项错误。 - 10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广东江门一模 ) 唐朝时期 , 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 , 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 , 该郡的病坊有床 4 张、被子 3 张、碗 10 枚、匙箸各 10 口 , 可以提供 10 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 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 群体 B .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 稳定 D .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文献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的措施属于仁政 , 但不能反映出 “ 比以往朝代更重视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中 “ 病坊 ” 救助对象是 “ 病残、乞丐及贫民 ” 可知 , 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 , 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中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 , 但不能扩大为唐朝 “ 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故 D 项错误。 - 11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 唐朝沿用隋制 , 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 , 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 “ 中书门下两省 , 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 , 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 是谓政事堂 ”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 11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 “ 中书门下两省 , 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 ” 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 , 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根据材料 “ 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 是谓政事堂 ” 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 , 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故 A 项正确 ; 根据材料 “ 唐朝沿用隋制 , 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 , 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 可知 , 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 , 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 , 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 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史实可知 , 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 ,D 项不符合史实 , 故 D 项错误。 - 11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 宋代用人 , 大率以文词进 ,“ 大臣 , 文士也 ; 近侍之臣 , 文士也 ; 钱谷之司 , 文士也 ; 天下转运司 , 文士也 ; 知州 , 文士也 ” 。据此可推知宋代 (    ) A. 政治源于立国传统 B. 官员均是文臣出身 C. 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 D. 冗官源于文官制度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 , 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 , 材料 “ 宋代用人 , 大率以文词进 ” 符合重文轻武主旨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中 “ 大率 ” 为大多数之意 , 与 B 项中带有绝对性用词 “ 均是 ” 相矛盾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 , 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冗官与文官制度没有必然的关系 , 故 D 项错误。 - 11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 :“ 国家自近岁以来 , 吏多而缺少 , 率一官而三人共之 , 居者一人 , 去者一人 , 而伺之者又一人 , 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 ” 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 11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历史事实 , 材料所反映的是宋代的 “ 冗官 ” 问题 , 一职多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的问题 , 并不是由于五代十国遗留的历史问题导致的 , 故 A 项错误 ; 宋代 “ 冗官 ” 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 , 但仅仅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源 , 故 B 项错误 ; 宋代 “ 冗官 ” 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 , 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 , 加强君主专制 , 故 C 项正确 ; 根据史实可知 , 宋代统治者未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 故 D 项错误。 - 11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宋朝时人说 :“ 满朝朱紫贵 , 尽是读书人。 ” 张载也说 :“ 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 , 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 , 以至公相。 ” 此现象表明 , 在宋代 (    ) A.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 流动 B .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 共识 D .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答案  A 解析  “ 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 , 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 , 以至公相 ” 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实现的 , 故 A 项正确 ; 宋代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与材料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宋代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 与材料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且不符合史实 , 故 C 项错误 ;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与史实不符 , 故 D 项错误。 - 11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北宋时 , 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 , 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 , 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这说明北宋 (    ) A. 社会秩序不稳定 B. 官吏腐败很严重 C. 司法与行政不分 D. 行政效率的 低下 - 11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 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 ” 重点说明处理程序 , 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的情况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官场的腐败 , 故 B 项错误 ; 由 “ 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 , 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 , 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 ” 可知 , 行政和司法没有区分开来 , 故 C 项正确 ; 由题干所述的审核程序 , 不能判断出行政效率的高低 , 故 D 项错误。 - 11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2019 河北石家庄二模 ) 宋代 “ 职 ”“ 官 ” 分离 , 另有 “ 差遣 ” 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 “ 职 ” 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 , 其多为进士出身 , 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 ,“ 一经此职 , 遂为名流 ” 。据此可知宋代 (    ) 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 提高 B .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 加强 D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  C 解析  宋代的 “ ‘ 职 ’‘ 官 ’ 分离 , 另有 ‘ 差遣 ’ 负责具体事务 ”, 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提及了宋代的 “ ‘ 职 ’‘ 官 ’ 分离 , 另有 ‘ 差遣 ’ 负责具体事务 ”, 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 , 故 B 项错误 ; 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 “ 职 ” 来显示其特殊地位 , 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 , 这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 故 C 项正确 ; 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的转变 , 故 D 项错误。 - 11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 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 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 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 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 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 12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在唐朝 “ 三省六部制 ” 之下 , 实行 “ 三相制 ”, 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 ,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 , 又互为补充 , 在宋朝 “ 二府三司制度 ” 之下 , 实行 “ 群相制 ”,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 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 皇权进一步强化 , 在元朝 “ 一省制 ” 之下 , 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 , 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 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 , 政局动荡 , 故 A 项正确 ; 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 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 , 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 , 故 C 项错误 ;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 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 , 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 , 故 D 项错误。 - 12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 据记载 , 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 “ 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 , 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 , 随即从公依例与决 , 毋得似前泛咨 ( 凡事都请示中书省 )”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    )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 低下 B .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 自决权 D .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 “ 议拟咨来 ”, 与 B 项矛盾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 “ 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 , 随即从公依例与决 , 毋得似前泛咨 ” 可以看出 , 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 , 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 , 第二句中提及公事 “ 合与决 ”“ 从公依例与决 ”, 故 D 项正确。 - 12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二 1 .(2019 广西名校第一次联考 ) 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武则天 (    ) A. 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B. 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 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D. 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 12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虚怀纳谏 , 故 A 项错误 ; 由材料 “ 居中履正 , 禀和体微 ”“ 临轩御乾坤 ”“ 反胜冠冕任英贤 ” 可知是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故 C 项错误 ;D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 故错误。 - 12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 ) 唐太宗说 :“ 朕所好者 , 唯尧、舜、周、孔之道 , 以为如鸟有翼 , 如鱼有水 , 失之则死 , 不可暂无耳。 ”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 , 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 (    ) A. 打破垄断 , 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 B. 选拔精英 , 优化传统社会结构 C. 鼓励向学 , 营造向上的社会风气 D. 教化民众 , 引导社会文化 方向 - 12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儒学的重要 , 所以通过考试引导人们学习 , 没有涉及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选拔精英 , 优化传统社会结构 ” 是科举制的作用 , 但材料没体现如何选拔、优化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体现的是引导社会文化方向 , 无法体现鼓励向学 , 故 C 项错误 ; 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 , 并通过科举引导社会文化方向 , 故 D 项正确。 - 12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唐初实行府兵制 , 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 , 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 , 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 , 募兵 13 万 , 充当京师宿卫 ; 开元二十五年 , 根据边防需要 ,“ 招募丁壮 , 长充边军 , 增给田宅 , 务加优恤 ”, 由朝廷供给资粮 , 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 12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军事部署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的关联 , 故 A 项错误 ; 军事部署策略与土地制度的发展也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 故 B 项错误 ; 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 , 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 , 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 , 但是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割据势力 , 威胁中央 , 故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 12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 :“ 国朝以来 , 凡政事有大更革 , 必集百官议之 , 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 , 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 这一惯例 (    ) 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 独断 B .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 趋势 D .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措施只能是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乾纲独断 , 故 A 项错误 ; 由材料 “ 国朝以来 , 凡政事有大更革 , 必集百官议之 ” 可知 , 能够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 故 B 项错误 ; 由材料 “ 国朝以来 , 凡政事有大更革 , 必集百官议之 ” 可知 , 最终由皇帝决断 , 权力并没有下移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 “ 必集百官议之 …… 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 表明这一管理是为了集思广益 , 防止决策失误 , 故 D 项正确。 - 12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2019 陕西宝鸡二模 ) 宋代外省官分 “ 亲民 ” 与 “ 釐务 ” 两种 ,“ 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 , 不设正官 ; 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 , 直属中央 ”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 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B. 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C.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 , 故 A 项错误 ;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 故 B 项错误 ; 由材料 “ 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 , 不设正官 ; 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 , 直属中央 ” 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 , 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 , 故 D 项错误。 - 13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2019 广东肇庆三模 ) 在唐初以前 , 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 , 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 , 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 , 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 主流 - 13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 “ 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 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 故 A 项错误 ; 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 , 材料 “ 在唐初以前 …… 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 , 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 , 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 ” 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 “ 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 ” 与商品经济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 , 且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 故 D 项错误。 - 13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先秦至隋唐时期 , 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 , 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 , 只能以民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 , 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 A. 理学正统地位 确立 B . 宗法制盛行 C. 文化氛围相对 宽松 D .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答案  D 解析  儒家思想向来重视慎终追远 , 这种一直存在的思想无法解释宋朝发生的变化 , 故 A 项错误 ;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 , 故 B 项错误 ; 文化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的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 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 , 故 C 项错误 ; 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 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 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 , 材料中的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 故 D 项正确。 - 13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右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其中父辈有官职者 , 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 “ 含宗室 ” 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中三代不士者 300 人 , 父辈有官职的 100 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 , 反映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制是否走向成熟 , 故 C 项错误 ; 当时也有官荫 ,D 项说法过于绝对 , 故 D 项错误。 - 13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 , 如 :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 , 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 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 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    ) A. 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 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3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可知 , 地区间并非是相互隔绝的状态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强调的是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 , 并未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 故 B 项错误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犬牙交错的行省设置不易产生分裂局面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但消除地方割据威胁说法过于绝对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 “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 , 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 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 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 ” 等信息 , 说明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 , 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故 D 项正确。 - 13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 至元元年 (1264 年 ) 十二月 , 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 , 制定迁转法 , 收回世侯符节 , 易地为宜 ; 死后 , 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 废除世袭制度 B. 加强军事控制 C. 抑制割据势力 D. 控制官吏任免 答案  C 解析  废除世袭制度的说法与材料 “ 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 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题目中并未涉及加强军事控制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题目中 “ 收回世侯符节 , 易地为宜 ”“ 死后 , 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 得出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 , 故 C 项正确 ; 根据前面分析 ,D 项表述依然属于表象描述 , 并非目的 , 故 D 项错误。 - 13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 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 , 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 , 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 , 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 , 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    ) A. 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 . 维护民族统一 团结 - 13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由 “ 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 , 划给了陕西行省 ” 可知 , 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 而不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故 B 项错误 ; 由 “ 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 ”“ 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 , 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 ” 可知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 , 加强中央集权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没有涉及维护民族团结 , 故 D 项错误。 - 13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2019 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 ,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 ,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钱穆先生也说 :“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 , 最要在宋代。宋以前 , 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 , 宋以后 , 乃为后代中国。秦前 , 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 , 士族门第兴起。北晋南北朝定于隋唐 , 皆属门第社会 , 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 , 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 , 为特权阶级外 , 其升入政治上层者 , 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 , 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 , 政治经济、社会人生 , 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 - 14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 , 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 , 谈谈你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认识。 ( 要求 : 观点明确 , 史论结合 , 言之成理 ) 参考答案  示例 : 认识 : 唐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 理由 : 在唐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政治上 , 二府三司制度的建立 , 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 消灭了贵族制度 , 开放社会等级 , 官僚政治逐渐完善。经济上 , 打破唐坊市制度、纸币的出现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 , 佛、道、儒思想融合 , 理学的产生 , 宋词繁荣 , 市民文化兴起。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 - 14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 认识 ” 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 , 材料主要说明唐宋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 理由 ”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唐宋时期体现社会变革的史实中找出理由 , 如政治方面 ,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 贵族政治逐渐消失 ,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 经济方面 ,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 商业活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被打破 , 坊市制发展为街市制 , 纸币的出现 , 海外贸易发达等 ; 文化方面 , 儒家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 , 理学的形成 , 词曲与话本等市民文学兴起等 , 结合唐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角度的重大变革说明唐宋时期是重大变革时期的理由。 - 14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 .(2017 全国 Ⅱ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 , 明代中后期 (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变 B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 丧失 D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的政治特征。从材料信息看 , 明代由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 , 其目的在于使宦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 能更好地为皇权服务 , 同时使宦官对内阁等外廷机构也形成一定的制约 , 这说明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故选 A 项。宦官参政有利于加强皇权 , 明朝中后期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 , 且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 由此排除 B 、 C 、 D 三项。 - 14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6 全国 Ⅰ ·27) 明初废行省 , 地方分设三司 , 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 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 , 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 对立 - 14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从材料信息看 , 明初 , 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 明朝中叶以后 , 设置了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可见 , 明代地方体制经历了从权力分割到权力集中的过程 , 权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故选 B 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合而非扩大 , 这种分合与中央六部无关 , 故排除 A 、 C 两项 ; 材料只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分合 , 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故无法得出有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的结论 , 排除 D 项。 - 14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一 1 . 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 “ 格心之学 ”, 又有 “ 济世之才 ”, 通过经筵日讲 “ 格君心之非 ”, 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 “ 正道 ” 。据此可知 , 明代内阁 (    ) A. 有助于规范君主 执政 B . 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 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 控 D .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答案  A 解析  由 “ ‘ 格君心之非 ’ , 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 ‘ 正道 ’ ” 可知 ,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符合题意 , 故 A 项正确 ;“ 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 ‘ 正道 ’ ” 是一种道德标准 , 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 故 B 项错误 ; 由 “ 格心之学 ”“ 格君心之非 ” 无法得知其是非的标准 , 不能确定其一定是心学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所学 , 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 故 D 项错误。 - 14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 总督始设于明朝 , 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 , 这些总督因事而设 , 事毕即撤 ; 明朝中叶 , 总督近于定制 , 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 , 多至五省 , 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 , 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    ) A. 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 D. 有效防止官员的 腐败 - 14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总督职位的设置 “ 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 , 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 ”, 与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总督职位的设置 “ 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 , 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 ”, 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故 B 项正确 ; 总督职位的设置是对地方三司分权导致行政效率降低的弥补 , 并没有削弱地方三司分权 , 故 C 项错误 ; 总督职位设置是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与防止官员的腐败无关 , 故 D 项错误。 - 14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永乐九年 (1411 年 ), 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 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 , 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 , 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 A.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 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 , 不是地方监察机构 , 故 A 项错误 ; 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故 B 项正确 ; 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 , 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 , 故 C 项错误 ; 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 故 D 项错误。 - 14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 ) 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    ) 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 15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 , 故 B 项错误 ; 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 , 故 C 项错误 ; 由材料分析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年限多为 5 年以下 , 其中 1 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 , 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 , 故 D 项正确。 - 15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2019 安徽安庆示范中学联考 ) 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 :“ 八股 ( 文 ) 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 , 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 ” 表明该学者 (    ) A. 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 B. 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 C. 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 D. 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 问题 - 15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 “ 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 , 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 ” 可知 , 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 , 故 A 项正确 ; 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 “ 仅从政治角度诠释 ” 的绝对化结论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 ” 可知 , 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 , 但是否是 “ 实用人才 ”, 材料不能反映 , 故 C 项错误 ; 仅凭材料信息 , 不能说明该学者是否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 , 故 D 项错误。 - 15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2019 福建厦门二模 ) 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 ,“ 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 以乱宗族 ”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 ,“ 其财买义男 , 如恩养年久 , 配有室家者 , 照例同子孙论 ”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 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 社会风俗急剧 转变 - 15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既然 “ 义男 ” 可以 “ 照例同子孙论 ”, 说明 “ 义男 ” 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 , 故 A 项错误 ; 由明初《大明令》规定 “ 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 以乱宗族 ”, 到了明朝后期 ,“ 义男 ” 可以 “ 照例同子孙论 ”, 可知其地位有所提高 , 这说明在明朝后期 , 宗法关系有所松弛 , 故 B 项正确 ;“ 义男 ” 继承权是对 “ 嫡子 ” 继承权的一种补充 , 不会取代嫡子继承 , 故 C 项错误 ;“ 义男 ” 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 “ 照例同子孙论 ”, 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 , 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 , 故 D 项错误。 - 15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 ( 宰相、副相 ) 的人数统计 。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 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 15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削弱 , 但也有权力逆转的时期 , 元代的一省制就是如此 , 故 A 项错误 ; 唐宋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多 , 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 , 明朝的宰相只有 4 位 , 故 B 项正确 ;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加强皇权 , 故 C 项错误 ;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 , 废除了丞相 , 故 D 项错误。 - 15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自汉代起 , 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 , 称《起居注》 , 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 , 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 “ 仁君 ” 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 “ 劝诫 ” 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 15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君主逐渐干预史官对其言行的记录 , 而不是君主形象的关注点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 “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 可知并非突出示范作用 , 而是反映出皇权的加强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 而不是突出《起居注》的 “ 劝诫 ” 作用 , 故 C 项错误 ; 据材料 , 《起居注》从 “ 皇帝不能查阅 ” 到 “ 呈送皇帝御览 …… 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 可知皇权不断强化 , 故 D 项正确。 - 15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百官父母之丧 , 称丁忧。洪武八年 (1375 年 ), 诏百官闻父母丧 , 不待报即可奔丧 , 并解职守制三年 ; 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 , 过期则发配为民 ; 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 , 皇帝可以 “ 夺情 ” 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 A. 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 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 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 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 16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由 “ 诏百官闻父母丧 , 不待报即可奔丧 , 并解职守制三年 ; 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 , 过期则发配为民 ” 可知明代政治与当时的伦理观念相结合 , 故 A 项正确 ; 由 “ 洪武八年 (1375 年 ), 诏百官闻父母丧 , 不待报即可奔丧 ” 无法体现对官吏的考核严格 , 故 B 项错误 ;“ 丁忧时如工作需要 , 皇帝可以 ‘ 夺情 ’ 令其继续任职 ” 可得出孝是当时宣扬的思想 , 但得服从政治的需求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 , 故 D 项错误。 - 16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 顺治帝曰 :“ 今后各衙门及科遭各官本章 , 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 , 候朕披览 , 次日发下拟旨 , 以便详阅批发 …… 尔等 ( 大学士 ) 职司票拟 , 一应章奏有成规者 , 尔等不过照例拟旨 , 凡有改正者 , 皆朕亲裁 ……” 关于清朝内阁制度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与明朝内阁制度存在继承关系 B. 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 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 D. 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 - 16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 “ 顺治帝 …… 尔等 ( 大学士 ) 职司票拟 , 一应章奏有成规者 , 尔等不过照例拟旨 ” 可知清朝的内阁 ( 大学士 ) 延续了票拟的权力 , 故 A 项正确 ; 依所学可知 ,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 而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凡有改正者 , 皆朕亲裁 ” 可知 , 阁臣无权修改 , 故 C 项错误 ; 依所学可知 , 清初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 内阁处理日常事务 , 故 D 项错误。 - 16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2019 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 )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 ,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 , 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 , 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 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 力 B .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 效率 D .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 化 - 16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材料 “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 ” 反映的是效率而不是执行力 , 故 A 项错误 ;“ 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 ” 无法体现规范化 , 故 B 项错误 ; 由材料 “ 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 , 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 可知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 故 C 项正确 ;D 项内容与材料无关 , 故错误。 - 16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 下表为明清时期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资料 : 据此可知 (    ) A. 科举促进社会公平但作用有限 B. 科举制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 C. 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毫无关联 D. 寒门向上层流动的难度降低 - 16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可知明代平民进士占 46.7% 、清代平民进士占 19.2%, 说明平民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 这有利于社会公平 , 但是无论明代还是清代都以官僚后代出身的进士为主 , 故 A 项正确 ; 科举制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选拔官吏 , 据材料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占据 46.7% 可知不是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 , 故 B 项错误 ; 由明清进士中高级官僚家庭出身又远远高于其他家庭出身 , 说明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相关 , 故 C 项错误 ; 由明代寒门出身进士比例占据 46.7% 到清代寒门士子占据 19.2%, 说明寒门向上层流动难度加大 , 故 D 项错误。 - 16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题组二 1 . 明朝中期以后 , 内阁权威逐渐扩大 , 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 , 内阁不但掌握 “ 票拟 ”, 地位也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 , 代天子 “ 批红 ” 的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 , 一度出现了宦官专权。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 A.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 B. 内阁和宦官分权制衡 , 有利于民主政治 C. 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 内阁和宦官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 - 16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 “ 内阁权威逐渐扩大、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 ”, 结合所学可知 , 内阁与司礼监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 都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 , 故 A 项正确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 故 B 项错误 ; 据所学可知 ,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 , 故 C 项错误 ; 内阁与宦官皆由皇帝任命 , 权力由皇帝赋予 , 所以内阁和司礼监太监都是加强明朝皇权的产物 , 故 D 项错误。 - 16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甘青宁联考 ) 明朝时 , 面对外敌入侵 , 不但明军浴血拼杀 , 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 , 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 , 虽然军备废弛 , 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    ) A. 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 国家的凝聚力较强 C.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 “ 面对外敌入侵 , 不但明军浴血拼杀 , 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 , 支援朝廷 ”“ 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 可知面对外敌入侵 , 国家的凝聚力较强 , 故 B 项正确 ; 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 , 故 D 项错误。 - 17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9 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 ) 明代内阁无定员 , 品级也没有限制 , 其选派或出于皇帝 “ 钦定 ”, 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 , 或由阁臣秘密推荐 , 或由吏部推荐 , 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 (    ) A. 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 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 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 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 , 故 B 项错误 ; 内阁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 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 但材料没有涉及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 , 内阁无定员 , 品级无限制 , 可见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 仅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 故选 D 项。 - 17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9 福建莆田二模 ) 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 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 , 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 , 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    ) A.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宦官权力失去控制 D. 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  D 解析  由 “ 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 可知 , 明代宦官权力较大 , 而宦官权力来自皇权 , 因此体现了君主集权加强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 “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 说明宦官权力源自君主 , 故 C 项错误 ; 由 “ 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 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 ” 可知 , 宦官权力来源于君主 , 可见君主专制的加强 , 故 D 项正确。 - 17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 明 ) 景泰三年 , 皇帝想通过廷议 ( 法定的议事程序 ) 更换太子 , 由于惧怕朝臣反对 , 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 , 收买人心 , 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 17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有廷议的结果 , 没有涉及廷议的过程 , 因此不能反映出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 , 故 A 项错误 ; 明代皇帝要通过 “ 赐予 …… 重金 , 收买人心 , 最终达到目的 ”, 反映出朝臣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 故 B 项错误 ; 明朝皇帝通过赐予重金收买人心 , 最终改变廷议结果 , 因此廷议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公正法治 , 故 C 项错误 ; 廷议属于法定的议事程序 , 其议决结果可能有悖于君主意愿 , 反映出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 故 D 项正确。 - 17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 . 《明书》中记载 :“ 独至明祖 , 藉诸功臣以取天下 ; 及天下既定 , 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 其残忍实千古未有。 ” 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 (    ) A. 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 B. 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 C. 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 D. 令地方大臣密折奏 事 - 17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 “ 独至明祖 , 藉诸功臣以取天下 ; 及天下既定 , 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 其残忍实千古未有 ” 可知 , 明太祖建国后杀戮功臣以强化皇权 , 维护统治 , 此举措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 迁都北京并非为了强化君主专制 , 故 A 项错误 ; 明太祖废丞相 , 强化君主专制 , 与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和效果相同 , 故 B 项正确 ; 根据所学可知 , 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 , 不利于巩固统治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所学可知 , 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 , 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 且密折奏事制度是清朝时期的政策 , 故 D 项错误。 - 17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7 . 清入关前 , 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 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 (1631 年 ) 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 , 天聪十年 (1636 年 ) 仿明制度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 , 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 , 设大学士 , 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    ) A. 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 有利于社会 稳定 - 17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变为六部及内阁 , 这一转变与政府决策科学性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六部及内阁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 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中皇太极仿明朝制度的做法可以体现满族的汉化 , 但顺治帝的做法则主要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仅涉及皇帝与官员权力 , 与社会稳定无关 , 故 D 项错误。 - 17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8 . 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 , 清代军机处 (    ) 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精干高效 D. 保密性强 - 17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中军机处人数不断变化可以看出 , 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处的权限 , 故 A 项错误 ; 从材料中反映的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 , 故 B 项错误 ; 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六人左右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 , 故 D 项错误。 - 18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9 . 清朝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 , 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 , 一份密封在锦匣内 , 安放于乾清宫 “ 正大光明 ” 匾后 , 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 , 直到自己驾崩之后 , 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 A. 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 瓦解 B . 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完善 D . 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答案  D 解析  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 , 未来的皇帝还是出自皇子 , 传统宗法观念依然存在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主旨是秘密立储制度而不是贵族政治 , 故 B 项错误 ; 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题干信息 , 这一制度最终的决定者只是皇帝一人 , 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 故 D 项正确。 - 18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0 . 史载 , 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 :“ 君恩虽厚 , 臣虽死不能报万一。 ” 但雍正看了后大怒 :“ 但尽臣节所当为 , 何论君恩之厚薄。 ” 此事反映了 (    ) A. 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 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 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 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 “ 但尽臣节所当为 ”, 可知雍正希望借助传统儒家君臣伦理 , 巩固自身统治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主旨是君臣伦理关系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所学可知 , 清代儒家思想依旧是正统思想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反映了雍正不希望以君恩来处理君臣关系 , 而更愿意用儒家君臣伦理来处理君臣关系 , 故 D 项错误。 - 18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1 .(2019 河南郑州三模 )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 : 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 , 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 这说明清朝 (    )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 政策 B .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 模式 D .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 18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 故 A 项错误 ; 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 , 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 , 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 , 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 故 B 项正确 ; 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 , 体现不出 “ 创新 ”, 故 C 项错误 ; 理藩院的专门设置 , 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 , 故 D 项错误。 - 18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 .(2019 安徽淮南二模 ) 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 , 而不是律 , 因时所需 , 皇帝谕旨 , 内外条奏 , 均可定为条例 , 三到五年修例一次 , 因而旧例不断修改 , 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 (    ) A. 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 违背以人为本的 精神 - 18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仅体现了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 , 是关于司法的内容 , 非立法问题 , 因而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 , 故 A 项错误 ; 由材料 “ 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 …… 三到五年修例一次 , 因而旧例不断修改 , 新例不断增加 ” 可知 , 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 , 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仅体现了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 , 与司法程序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 , 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 , 没有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 , 故 D 项错误。 - 18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3 .(2019 江西赣州期中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 — 支郡 — 县的政区统辖模式 , 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 , 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 , 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 , 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削去所有藩镇之支郡 , 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 , 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 , 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后来 , 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 18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 , 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 ,“ 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 无不领之 ” 。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 , 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 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 , 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 , 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 , 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 “ 中枢 ”, 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 , 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 , 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 , 弥补了这一 “ 真空 ”, 并凌驾于 “ 三司 ” 之上 , 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 , 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 : 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 18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 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 , 效果如何 ?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 , 并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参考答案  (1) 原因 : 前朝地方权力过大 , 威胁中央集权。对策 : 宋朝削夺节度使的权力 ; 派文臣做知州 ; 通判监督知州 ; 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编选禁军。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 实行督抚制度。效果 : 宋朝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但带来了 “ 积贫积弱 ” 的弊病。明朝防止了地方割据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 原因 : 提高行政效率。特点 : 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 ; 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