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某遗址“距今(2019年)7000—5000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C ‎【解析】河姆渡遗址是距今位于长江下游、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如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A. 天子 B. 诸侯 C. 士 D. 卿 ‎【答案】B ‎【解析】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在宗法制下,以嫡长子为大宗,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为小宗。图中空白方框为诸侯的嫡长子,则应继承诸侯的地位分封为诸侯,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的嫡长子则继承为天子,材料空缺地方应该是诸侯,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空白方框为诸侯的嫡长子,则应继承诸侯的地位分封为诸侯,而不是士或卿,故C、D选项错误。‎ ‎3.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气,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因此孔子主张 A. 无为而治 B. 以法治国 C. 兼爱非攻 D. 克已复礼 ‎【答案】D ‎【解析】“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这反映出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 ‎4.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所以选C ‎5.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 A. 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 B. 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 C. 不利于商人的发展 D. 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抑商的政策,不利于商人,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故A排除。赋税的不平等不利于人口的增长,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从政治打压商业,故D排除。‎ ‎6.“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测量、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 A. 《诗经》‎ B. 《史记》‎ C. 《九章算术》‎ D. 《神农本草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该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它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由材料信息可知是涉及农业中计算问题,故C最有可能;《诗经》是诗歌总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神农本草经》是医学著作,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7.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D.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示意图为统一货币、文字的内容,根据所学,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文字、货币,排除AB;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没有涉及统一文字、货币,排除D。‎ ‎8.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 梭伦改革 B. 商鞅变法 C. 李悝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故选D。‎ ‎9.有评论认为: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赵州桥 D. 大运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将南方的粮食转运到北方,隋炀帝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对南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故D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修建,排除;B项是秦朝修建,排除;C项是隋文帝时期,排除。‎ ‎10.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唐太宗的什么政策 A. 外交政策 B. 经济政策 C. 民族政策 D. 政治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贵中华,贱夷狄”指的是古代传统的民族政策,C选项正确。材料和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无关,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11.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 A. 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B. 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 C. 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 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答案为B项。AC项,三省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都只是强调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不能反映“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具备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 ‎12.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 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唐朝在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的同时,注重了解民情民意。故答案为B项。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宜,排除A项;根据“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来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写了一首《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该诗人应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杜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作风格与“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一致的诗人是李白,A项正确;长于写实的杜甫、白居易和以咏史见长的杜牧,均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错误。‎ ‎14.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故①在③前面;结合所学可知,金灭了辽,故③在④前面;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北宋灭亡的同年,北宋宗室皇族赵构建立了南宋,故④在②前面,因此,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5.在元朝划定的行省中,管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行省是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辽阳行省 D. 岭北行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辽阳行省负责管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C项符合题意;中书省是中央中枢机构,A项错误;宣政院负责全国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B项错误;岭北行省负责管理长城以北地区,D项错误。‎ ‎16.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 地区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时代 西汉 ‎15.3‎ ‎10.1‎ ‎13.6‎ 东汉 ‎16.0‎ ‎4.2‎ ‎12.4‎ 唐 ‎13.99‎ ‎9.81‎ ‎25.87‎ 北宋 ‎21.4‎ ‎13.8‎ ‎23.6‎ 南宋 ‎27.2‎ ‎14.8‎ ‎22.7‎ A. 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 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 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可知,从西汉到南宋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密度总体上是增长的,长江流域人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选项正确。材料只统计了人口的变化情况,不能准确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虽然唐朝时期长江上游人口有所下降,但中下游地区人口的增长非常明显,C项错误。材料所提供的几个历史时期中,北宋、南宋均没有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D选项错误。‎ ‎17.《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B. 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D.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活跃,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选项正确。材料是对南宋整个社会经济的评价,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说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并没有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了现代经济的某些特征,不能说明宋代已经实现了现代化,C选项不符合史实。‎ ‎1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指出的“程朱讲学之效”在于使“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肯定了宋代理学在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士大夫”死节不符,A项错误;“程朱讲学之效”在于“仗义死节”,不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并且材料也不是在指责理学对个性发展的压抑,BD两项错误。‎ ‎19.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 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 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 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自然本色的风格,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故A正确,B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曲自然本色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 ‎20.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 A. 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 B. 以孝治国开始成为官方意识 C. 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 D. 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孝、理等均和理学密切相关,仁宗、孝宗、理宗成为皇帝的庙号则说明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孝宗,不符合题意,排除;庙号制度并非源于两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 ‎2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 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以知道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这说明了当时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即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A项正确。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 ‎23.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 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 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 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 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 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A项错误。B、C发生较晚,D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故选D项。‎ ‎24.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 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D. 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的信息说明明朝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加强君主专制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论及官员监察,故B项错误;预防地方割据出现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故D项错误;‎ ‎25.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意识。A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觉醒。1840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最初的觉醒。故选B。‎ ‎26. 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贵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体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是 A.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贫穷的根源在于没有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所以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发展工业求富之意。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答案选择A项。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故B、C、D项不正确。‎ ‎27.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提出:“现在民国大局已定,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辞去临时大总统后,1912年4月他在上海演讲时再次指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这表明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D. 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答案】B ‎【解析】1912年2月,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结束,排除A;根据“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可知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排除B;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排除C;D项题干没有体现。‎ ‎28. 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 引进西方学说 B. 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 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D. 倡导文学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学说,并不会导致思想混乱形势严峻,故A项排除;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是作者所针砭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科学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国人会失去我们的文化根基,导致思想的混乱,由此可以得知作者针砭的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文学革命,故D项排除。‎ ‎29.1922年1月中共中央创刊的《先驱)在《发刊词》中写道,“我们要知道那种不就客观的实际情形研究,而徒凭个人主现的思想改造社会的人,他们的罪恶在实际上与反动保守派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心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B. 已正确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 C. 已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 D. 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要知道那种不就客观的实际情形研究,而徒凭个人主现的思想改造社会的人,他们的罪恶在实际上与反动保守派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心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故答案为A项。此时中共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遵义会议表明中共已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找到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排除D项。‎ ‎30.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可知这些政策都与奖励实业有关,故A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未反映兴办实业是中国主流,故B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仍然存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故D错误。‎ ‎31.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B ‎【解析】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因此提出的“工作重心”是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也即从“包围城市”转 变到“夺取城市”、 “管理城市和发展城市” ,故B正确。A项要到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项的“认识”未变;D项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开始的。‎ ‎32.“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 A. 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 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表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团结一致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故答案为C项。鸦片战争后在遭受列强不断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排除A项;1935年华北事变,表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D项。‎ ‎33.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主要说明 A. 中共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 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 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 国民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答案】D ‎【解析】中共占据上风是三大战役后,故A项错误;1947年2月中国内战已经爆发,而且材料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能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与材料强调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符,故C项错误;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反对民国宪法反对内战,说明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故D项正确。‎ ‎34.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法相比较,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了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性。这里的“方向性”是指 A. 封建主义 B. 民族主义 C. 社会主义 D. 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C正确;1954年宪法没有封建主义色彩,故A错误;西方宪法也有民族主义特点,故B错误;1954年宪法并非资本主义宪法,故D错误。故选C。‎ ‎35.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707”工程,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中国才服役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 海权意识增强 B. 综合国力提升 C. 国防实力增强 D. 造船工业进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970年中国启动航母研制计划,但直到2012年才服役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说明航空母舰的研究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故选B项;A、D两项是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航空母舰的建造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C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二、非选择题 ‎36.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为什么具有空想性?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哪两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3)图五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 ‎【答案】(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图三:三民主义。‎ 共同点: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图二和图四。‎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图一反映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人间天国,实行“圣库”制度,突出绝对平均,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其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具有空想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对应的是辛亥革命,其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平分土地和三民主义“平均地权”的思想,都具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2)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解放南京意味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基本结束,所以根据图二和图四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五即日本在南京的投降仪式,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它的意义在于,标志着1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敢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壮大了民主革命的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