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4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4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①秦始皇。②唐太宗。③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①孔子。②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①克伦威尔。②华盛顿。③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①孙中山。②甘地。③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①马克思、恩格斯。②列宁。③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①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②牛顿。③爱因斯坦。‎ ‎(1)考查盘点: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其影响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预测考查: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还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的角度展开。‎ ‎(3)考查方式:考查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从贡献和时代精神的角度考查近现代科学家 ‎[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 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对留美归来的刘源张的生平介绍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活动所产生的历史贡献,包含理论、实践等几个方面。第(2)问,可结合材料出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刘源张、李四光等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及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贡献: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时代精神: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 从原因和贡献的角度考查古代文学家 ‎[例2] (201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并结合“少好读书”“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等分析作答。‎ ‎[答案] (1)历史贡献: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原因: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 从原因、功绩的角度考查古代军事家 ‎[例3] (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赴回纥”使其“退军”可得出维护国家统一;根据材料“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培养人才。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体貌秀杰”“郭子仪已年近七十……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等可知身强体健;根据材料“必得士心”可知善于领兵;根据材料“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可知忠于朝廷;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其具有较高的政治智慧。‎ ‎[答案] ‎ 历史功绩:(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原因: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1.(2019·日照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梦龙,苏州府吴县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身名门世家,崇祯三年(1630)考中贡生。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整理和创作了大量著作,其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以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冯梦龙十分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被民间接受。“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冯梦龙的文学成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生活的时代背景。(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冯梦龙“整理和创作了大量著作”可得出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由材料“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可得出将晚明通俗文学推向高峰,并影响到日本;由材料“冯梦龙十分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可得出关注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渗透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由材料“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得出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方面,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其价值观与官方哲学宋明理学的冲突。‎ ‎[答案] (1)成就: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将晚明通俗文学推向高峰,并影响到日本;关注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渗透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方面,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2)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对政治统治和思想压制的不满。‎ ‎2.(2019·昆明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当时有人嘲讽他道:“郭嵩焘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离开)父母之邦。”1876年12月赴英途中,他游览了各地名胜古迹,参观了学校、官署,对各地的社会现状有了较真切的了解。他逐日详记所见所闻,成书《英轺纪程》,此书寄回国内后,遭守旧派群起攻之,被毁版停印。‎ 驻外期间,郭嵩焘走访英国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种学会等,结识了不少数学、化学、天文、地理、海洋、测量、植物、医学等方面的科学家;他虽年已六旬仍孜孜学习英语;在出使英、法期间,上疏清廷要求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侨民;在太古洋行趸船移泊案、厦门渔民被英商残害案、英轮撞沉华船赔偿案、英商虐待华工案等项交涉中,郭嵩焘都能据理力争,维护或挽回了一些民族权利。‎ ‎——摘编自《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遭受攻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驻外期间的主要贡献。(9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何必去(离开)父母之邦”得出社会观念落后;由材料“此书寄回国内后,遭守旧派群起攻之,被毁版停印”得出守旧势力强大;由材料“在太古洋行趸船移泊案、厦门渔民被英商残害案、英轮撞沉华船赔偿案、英商虐待华工案等项交涉中,郭嵩焘都能据理力争”得出列强入侵,仇外、排外情绪滋生。第(2)问由材料“游览了各地名胜古迹,参观了学校、官署,对当地的社会现状有了较真切的了解”得出了解当地社会现状,撰写见闻录,有利于国人了解西方世界,更新观念;由材料“郭嵩焘走访英国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种学会等,结识了不少数学、化学、天文、地理、海洋、测量、植物、医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得出走访文教机构,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由材料“在太古洋行趸船移泊案、厦门渔民被英商残害案、英轮撞沉华船赔偿案、英商虐待华工案等项交涉中,郭嵩焘都能据理力争,维护或挽回了一些民族权利”得出在对外交涉中维护和挽回了部分民族权利;由材料“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得出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 (1)原因:社会观念落后;守旧势力强大;列强入侵,仇外、排外情绪滋生等。‎ ‎(2)主要贡献:了解当地社会现状,撰写见闻录,有利于国人了解西方世界,更新观念;走访文教机构,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在对外交涉中维护和挽回了部分民族权利;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等。‎ ‎3.(2019·江门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年,19岁的蒋廷黻进入俄亥俄州的欧伯林学院并选择主修历史,因为他对当时中国国内的军阀纷争和混战引起的各种问题产生了探究欲。他在此接受了科学的方法训练,即研究必须要观察仔细和结论客观,这使得他后来从事历史研究时能坚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凭史料说话。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深受注重史学社会功能的美国“新史学”派的影响。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的总论里,蒋廷黻把中国能否走出“中世纪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立论主题。1923年蒋廷黻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35年以后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以所学为国家所用。‎ ‎——摘自沈渭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 ‎——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廷黻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蒋廷黻的历史影响。(5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在此接受了科学的方法训练,即研究必须要观察仔细和结论客观,这使得他后来从事历史研究时能坚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凭史料说话”得出以史料为依据,坚持论从史出;根据材料“深受注重史学社会功能的美国‘新史学’派的影响”得出融合西方史学思想和研究成果;根据材料“以所学为国家所用”得出坚持学术为现实所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深受注重史学社会功能的美国‘新史学’派的影响”得出受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因为他对当时中国国内的军阀纷争和混战引起的各种问题产生了探究欲”得出国家危亡的命运;个人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第(2)问可以从对东西方交流(把西方史学方法带到中国)、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救亡图存(为挽救国家的危亡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爱国精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特点:以史料为依据,坚持论从史出;融合西方史学思想和研究成果;坚持学术为现实所用。原因:受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国家危亡的命运;个人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 ‎(2)影响:把西方史学方法带到中国;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挽救国家的危亡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爱国精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慈禧太后退居颐和园。翁同龢向他们呈交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来表达改革思想,他申明,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伦理教化,仍然必须作为国家根基,其所需的是西方知识的补充,而绝不是被西方知识取代。受其影响,光绪帝1889年开始阅读西方译著,1891年学习英语。中日甲午战争后,深感瓜分危机的翁同龢认识到中国不改革就无以为继。同时,他也看到了 通过改革可以从李鸿章和张之洞手中夺取现代化的领导权。因此,他力图赢得皇帝和皇太后两方的支持,以确保自己在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他还向年轻有为的士子和官员寻求支持,康有为便是其中的一位,翁有意使他在这场温和变革中成为自己的主要助手,便把他推荐给了皇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翁同龢力推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翁同龢的作为。(7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时间“1889年”可知翁同龢力推改革的时代背景有洋务运动开展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与思想环境;由材料“中日甲午战争后,深感瓜分危机的翁同龢认识到中国不改革就无以为继”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成为翁同龢力推改革的必要原因;维新思潮兴起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光绪亲政为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第(2)问,由材料“翁同龢向他们呈交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来表达改革思想……阅读西方译著,1891年学习英语”可知翁同龢影响了光绪帝的思想与决策;由材料“他还向年轻有为的士子和官员寻求支持……便把他推荐给了皇帝”可知翁同龢的作为为康、梁等开展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由材料“‎ 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伦理教化,仍然必须作为国家根基,其所需的是西方知识的补充,而绝不是被西方知识取代”可知翁同龢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面;由翁同龢力图赢得皇帝和皇太后两方的支持可知加剧了帝党与后党之争,为戊戌变法失败埋下伏笔。‎ ‎[答案] (1)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开展;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潮兴起;光绪亲政。‎ ‎(2)作为:影响了光绪帝的思想与决策;为康、梁等开展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但其认识依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面;加剧了帝党与后党之争,为戊戌变法失败埋下伏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