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鹤岗一中高三学年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A. 宗法制度的衰落 B. 贵族统治的完善 C. 血缘政治的打破 D. 分封制度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的衰落,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B错误;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错误。 2.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 B. 削弱中央集权 C. 稳定政治局势 D. 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郡县官吏消极观望……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的信息可知,汉初实行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所以正确答案为C。实行封国制度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削弱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 3.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B. 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 D. 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地方武装均由科举出身的士绅组建而成,且并未形成割据局面,原因在于科举制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由科举出身的士绅深受传统儒家忠义观念影响,故C项正确。A项,从“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可知地方具备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晚清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均为地方实力派系,排除。 4.西方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 D. 为权臣专权开方便之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帮助皇帝处理海量信息,并且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故选C。军机处在内廷办公起到连接外廷的工作,不是外廷化,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权力运作的规范化,排除B。军机处大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无法达到专权,D错误。 【点睛】清朝军机处的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決。影响:①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 5.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以致真相成了附属产品。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司法程序有待改进 B. 陪审团不太了解案件情况 C. 司法制度存在缺失 D. 民主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根据“真相成了附属产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司法中由于不允许代理辩护,而陪审团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以致出现案件审理不公的问题,这说明其制度需要改进,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的司法制度问题,而非程序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陪审团对案情的了解问题,故排除B项;雅典司法制度的缺陷并不能说明其民主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故排除D项。 6.在古代的西方政治制度实践中,有利于维护自由的共和制度只能被限定在一个小范围的政治体系之中,但是小范围的政治体系又不能抵挡其他政治体系的进攻,随着其他政治体系的扩大,共和制度也就逐渐衰落。这论述了 A. 公元前后罗马政治体制变化的原因 B. 希腊城邦制度衰落必然 C. 古代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D. 古代的自由只能存在于小国寡民的体制内 【答案】A 【解析】 罗马共和政体是在城邦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内战时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奴隶制社会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新形势下,共和制度已不适应加强奴隶主专政的需要,不能适应意大利和各行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因而,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的帝国终于取代了共和制度。故答案为A项。希腊城邦并非都实行共和制,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共和制的缺陷,并非专制政体的合法性,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共和制,而不是“自由”,排除D项。 7.1783年国王拿出自己的大量财力支持小皮特,结果皮特的竞选对手福克斯惨败。对乔治三世而言,任命小皮特为首相是一个胜利,因为这证明他可以透过自己对公众舆论与民意的诠释来选择首相,无须依从下院的多数派来选定首相人选。以上材料表明了 A. 内阁仍然直接隶属于君主 B. 公众舆论代表最高权力 C. 国王对首相人选的确定仍有影响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当时的内阁不是直接隶属于君主的,它是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的,A错误;材料看不出公众舆论代表最高权力,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王干预议会的选举,说明国王对首相人选的确定仍然有影响,C正确;1783年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早已经确立而且不断的发展,材料不能说明它名存实亡,D错误。 8.《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 C.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答案】B 【解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符合;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是在1870年,D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排除。 9.在某战争之后,“清帝国的失败催化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要在衰弱的中国内部划出本国的势力范围。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认为它是非西方世界的模范生,能成功达到近代化”。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清帝国的失败催化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英美法德日等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故ABD三项错误。 10.“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甲午战争的刺激 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五四运动的推动 D.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新观念新思想的传播,故B正确;甲午战争后仍然是清朝统治,故A排除;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排除;国民大革命开展于1924年,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11.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选项B正确;选项A、C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能够概括“救亡”的内涵,“救亡”实际上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和革命。 12.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 【点睛】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13.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对“全民族抗战”最确切的解读是 A. 抗日民众同仇敌忾的抗战 B.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 C. 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 D. 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抗战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之下进行的,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C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A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全民族抗战,包括共产党抗战,也包括国民党和其他抗战力量的抗战,BD选项表述是片面的,排除。 14.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1987年11月4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 A. 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 B. 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 C. 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 D.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答案】D 【解析】 1987年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D正确;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反映的是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无法体现“两岸互访”,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C排除。 15.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A. 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B. 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 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答案】D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865~1895”,依据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工业产生,进行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D正确;A项的《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的“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就被镇压了,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反映的耕作工具是 A. 耦犁 B. 耧车 C. 一牛挽犁 D. 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可弛张焉”“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可知,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首先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D正确;耦犁是汉武帝时赵过发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反映的是耕犁法,没有涉及入土深浅问题,排除A;耧车是播种工具,不是耕作工具,排除B;一牛挽犁是耕犁法,不是耕作工具,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可弛张焉”“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联系所学曲辕犁的特点出现的地区的史实分析解答。 17.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 欧洲的商业革命 B. 欧洲的价格革命 C. 丝绸之路的畅通 D. 工业革命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商业革命的表现。“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由此可以知道与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有关,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图片中①反映的是自然经济,②反映的是洋务经济,③反映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反映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自然经济的彻底结束,①错误;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④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进步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③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弊大于利,⑤错误。②③④正确,因此选B。A、C和D项不符合题意。 19.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不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 20.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做有利于 A.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D.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以税代利”是指国家向企业征收所得税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这表明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B;材料无关农村改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当时我国尚未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材料反映了 A.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奢侈浪费风气形成 B.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C. 国门打开,西方的生活观念冲击国人思想 D.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可知,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审美上更加趋向个性和多变,而时尚是思想观念改变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和多变,时尚,但不等于奢侈浪费,故A项错误;人民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 90年代的中国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尚未实现小康,故B项错误;中国在服装上的审美变化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西方的生活观念的冲击,故C项错误。 22.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A. 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 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 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 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答案】C 【解析】 结合材料“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知整顿出发点在于稳定金融,增强信心,选项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实行通货膨胀,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机构调整,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首先整顿银行,而未体现出创新制度,选项D错误。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文中所描述的苏俄(联)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工业化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材料“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政策导致工人不满,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农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24.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很有趣的一点是,如今谁都以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国人自己;其他地方的人说我们在美国化,美国人则说他们在欧洲化。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民族主义成为全球化制约因素 B. 世界各国的民族属性日趋消失 C. 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的发展 D. 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于合理平衡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如今谁都以为自己是全球化受害者,包括美国人自己”可以看出每一个国家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全球化,体现了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制约因素,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日趋消失”;C项错误,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故D项错误。 25.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购买额又上升50%左右。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机械化水平低下制约了工业化 C. 注意利用国际市场 D. 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从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所占比重很大,这说明苏联注意利用国际市场,重视进口,故C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逐步建立起来,故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机械化水平,故B项排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宪法的颁布,故D项与时间不符。 26.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 两极格局的存在 D. 南北经济发展的悬殊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化并未完全实现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争霸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立,故C选项正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选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与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不符,排除B选项。南北经济发展悬殊不是导致20世纪60年代经济“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选项 27.分析下图,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C. 外交上我国取得重大成就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 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我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是表格反映的现象,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B选项错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图中现象出现的理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8.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上述思想相吻合的是 A.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依据材料“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可以看出该思想主张改革和发展,这是法家思想,D项体现了改革和发展思想,故D正确。AC两项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家思想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9.《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中说:“整个汉时乃至于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从上述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真正实现 B. 儒家学派的实际作用就是它的象征意义 C. 历代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对儒术并不重视 D. 汉代以后独尊儒术为实,儒法结合是虚 【答案】A 【解析】 根据“整个汉时乃至于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可知,汉朝并没有真正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正确;根据“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可知,B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可知,独尊儒术并未真正实现,排除D。 30.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 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C.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D.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 【点睛】“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关键信息。 31.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A. 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 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 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意在抨击古代君主视天下为己有,旨在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意在主张民主,反对专制,二者的思想都具有启蒙特质,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启蒙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真正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间主要是中国开启近代化历史阶段之后,排除;C项,反对君主专制实际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排除;D项,黄宗羲属于地主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排除。 32.马丁·路德宣布宗教改革后,罗马教皇与他进行谈判。马丁·路德愿意双方退让,和平解决,不再对罗马教堂的事情进行争执,双方保留各自观点。这说明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B. 宗教改革运动的阻力较大 C. 路德放弃了改革的宗旨 D. 响应宗教改革的阶层单一 【答案】B 【解析】 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马丁.路德改革遭到教会反对,罗马教皇与路德进行谈判,说明宗教改革运动的阻力较大,故B正确;“双方保留各自观点”说明路德没有放弃改革宗旨,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响应宗教改革的阶层,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马丁·路德宣布宗教改革后,罗马教皇与他进行谈判”,联系所学路德宗教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33.2015年1月9日求实网发表《中国梦——民主路》一文,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最能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新民本思想”是 A. 工商皆本 B. 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A 【解析】 明清时期的世界发展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皆本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故A正确;“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意识,但最能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与世界发展潮流无关,排除C;“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反对理学禁欲观,与世界发展潮流无关,排除D。 34.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D.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中“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可知,让人知道应该怎样思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没有体现,排除;C项,依据材料可知,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35.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 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不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B项正确。A选项错误,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的是适可而止,并非钱宝琮自己的观点;C、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比较注重实用性,注意结合实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6.绘画是人类文明的一笔财富,它以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古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绘画风格不断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南宋偏安江南﹣﹣“残山剩水” B.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画、山水画兴起 C. 明清时代变革、社会动荡﹣﹣画风雍荣华贵 D.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文化普及﹣﹣民间风俗画盛行 【答案】C 【解析】 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原理,“画风雍荣华贵”应当是长期和平稳定、国力强盛和经济繁荣时期的绘画风格,与“时代变革、社会动荡”不符,故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残山剩水”符合南宋偏安江南的时代特征;文人画、山水画兴起,符合宋代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民间风俗画盛行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文化普及的结果。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37.《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1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厂制度的兴起 B.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业革命 C. 文艺复兴、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故排除A项;英国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政治条件;而工业革命则从器物和经济的角度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实现了英国的崛起,故选B项;文艺复兴在英国主要表现为诗歌和戏剧的繁荣,没有对英国整个社会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英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38.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 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可知,这是智者学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39.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主应该按照与人民达成的契约维护人民的权利,体现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故C正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没有涉及反对封建礼教的问题,排除A;B不符合《明夷待访录》,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要共同点”,联系所学黄宗羲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40.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A. 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B. 要紧跟时代步伐 C. 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D. 要坚持行业自信 【答案】C 【解析】 材料“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体现了中华书局一个世纪与国家进步、民族兴亡紧密相联的风雨历程,意在说明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书业即出版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没有体现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担当,以推动民族进步为依归,没有体现出版业要紧跟时代步伐的意思,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出版业的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感,没有体现坚持行业自信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 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恢复了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 (2)共同点:国家干预。 原因:中国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红军力量削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以及对后来的政策产生影响等。依据材料二信息“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得出: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依据所学知识从恢复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等角度补充。 (2)“共同特征”,根据材料一信息“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材料二信息“ 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得出:国家干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备的法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等角度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檝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思想渊源,就广义而言,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以及道家的“无君论”。而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之“新”,就新在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而这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所无法企及的。 ——吴光《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在17世纪已经很流行的沙龙,到了18世纪愈发成为文化人倾慕的去所。沙龙的谈话无所不及,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无形之中,便使这些文雅的场所成了自由思想的传播地。唐森夫人主持的沙龙,为孟德斯鸠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做过宣传。……在巴黎的学术团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兰西学院。在1750年之前,法兰西学院就已经成了新思想的宣传阵地。一些著名的启蒙作家先后在这里发表了他们的入选演说:孟德斯鸠于1728年,伏尔泰于1746年……1750年之后,随着达朗贝等人的入选,这里更是向启蒙思想敞开了大门。 ——张克毅《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主张:君舟民水(或者答民本、重民);无为而治;法治、重法术赏罚。 (2)特点:思想来源多样化;突破传统民本思想;批判专制,具有民主色彩。(学生答出主权在民、民治等也可酌情得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明清易代,对明亡教训的探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原因:沙龙活动的推动;以法兰西学院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们的大力宣传;近代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析】 (1)主张:根据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知,荀子认为君舟民水(或者答民本、重民);根据《道德经》“取天下常以无事”可知,其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治国之有法术赏罚”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重法术赏罚。 (2)特点: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说明其思想来源多样化;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新民本思想“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 ‘为民作主’旧范式”,即突破传统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主张“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新思想,体现了批判专制,具有民主色彩。(学生答出主权在民、民治等也可酌情得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根据上一问推导本问答案要点。黄宗羲民本思想来源中有传统文化和道家思想,说明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结合时代背景,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其民本思想是对明亡教训的探讨;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是黄宗羲批判专制的原因;从经济角度来看,黄宗羲思想出现,源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沙龙的谈话……便使这些文雅的场所成了自由思想的传播地”可知,沙龙活动的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法兰西学院就已经成了新思想的宣传阵地”可知,以法兰西学院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部分启蒙思想家们在法兰西学院发表演说,这种宣传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的发展与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43.材料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1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然而这一建议未能得到美、英等国响应。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使得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战后中国在远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也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因此,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1944年8月起,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行会议。在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宗成康《论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为创立联合国而做出的努力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的主要影响。 【答案】(1)努力表现: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主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制定;积极调解联合国组建国之问的分歧。 (2)影响: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便利了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 【解析】 (1)“努力表现”,根据材料信息“1941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概括得出: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主张;“1944年8月起,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行会议”得出: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制定;“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概括得出:积极调解联合国组建国之问的分歧。 (2)“主要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便利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