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开学考试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4.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5.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6.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7.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 9.16世纪后半期,加勒比海地区生产蔗糖,需要大量人力从事收割、榨汁,将其加工成浓缩糖蜜后,运至欧洲贩卖。因当地劳动力不足,来自欧洲的业主为提升生产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使用机器开展大生产 B.从非洲引进黑人奴隶 C.自北美聘雇印第安人 D.自欧洲招募契约劳工 10.1539~1563年,葡萄牙学者巴洛斯写成《亚洲史》,书中提道:“我现在画出了一种航海家所不知道的海岸和中国庞大领土的内部地图,插入我所著的地理书中,这都是从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全部情况,均以游记体裁加以详载,此书由中国带回。”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葡萄牙是入侵中国最早的西方国家 B.葡萄牙人已能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通往东方的航线 11.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12.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人……让人觉得太阳己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城市拥堵人口膨胀 B.重工业成为经济主导 C.工业化带来环境污染 D.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13.《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O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垄断组织)总共达到445个,他们合并了近8700家公司,拥有资本203.79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全部产值的50%左右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1%的3060个大型企业手里。这一现象 A.适应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C.维护了美国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 D.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15.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A.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6.据统计,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C.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17.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 18.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梅隆( ) 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 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 19.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种情况促使(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43.9% 11.1% 19.1% 32.5%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欧美社会保障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欧美各国进一步增加关税壁垒 20.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了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数的近1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新中国的成立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肥料堆积比山高,秋后变成金粮山 A.反映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B.此时期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大大改善 C.它描画的现象是农业合作化的产物 D.它描画的现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2.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万里同志,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3.下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示意图,它反映了英国 A.企业国有化的成效显著 B.国有化政策侵害国家利益 C.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D.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健全 2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25.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26.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 A.巩固区域集团化 B.消除国际竞争 C.推动贸易自由化 D.促进国际合作 27.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 )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28.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英国将同时退出欧元区 D.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29.“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 ,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③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④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和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共同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在实践中被打破。这反映出( ) A.全球化中各经济实体地位是平等的 B.新经济秩序下能实现利益均衡分配 C.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依存度提高 D.全球化缩小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差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材料一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中国古代史》 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5分) (2)根据上述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3分) 32.科技的发展助推社会进步,但也引发新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还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19世纪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欧洲建成加莱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6分),对此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2分) 33.(16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B C B C C D B C A C A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A B D D C C D C D D A C 二、 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 31.(12分)【答案】(1)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5分) (2) 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4分,任答2点即可) (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3分) 32.(12分)【答案】(1)趋势:总体呈增长趋势,美、德两国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说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分)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6分,任答3点即可) 反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交通运输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斗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2分,任答1点即可) 33.(16分)【答案】(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 (2) 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分) (3)安徽、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4分)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