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6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6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的背景、过得及评价,同时兼顾太学的性质与意义。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考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甑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1、注意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和谐”思想,以及“克己复礼”与“仁”的内涵及联系 2、要从整体上理解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复习备考时应进一步向后延展,联系儒学演变,特别应明确: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3、儒学在不同阶段发展的内容,命题形式多以文字材料创设新情景。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熟练运用文字材料试题的解题技巧是得分关键,也是大家备考的侧重方向。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发展历程及外传意义。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着重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及时代特点。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重点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及其特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突出考查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地方戏曲的演变、清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本专题命题切入点,书法、绘画、文学、艺术等均有涉及,形式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为主,能力要求以准确识记基础主干知识,熟练掌握运用、提炼材料信息为主,近几年高考对该专题的考查力度不大,大家了解基本知识足以应考。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0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0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医学,A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B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考点六: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艺术成就•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02.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前一个文字的笔划比较繁琐,后面的比较简单,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使用文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而造成的笔划的简省。,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它是主要因素。D项是秦统一后推行的,它是干扰项,其他两项是无关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服务的,变法并未涉及文字的演变问题,所以排除C项。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是有些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字体简化的原因,它对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影响不大,并不是字体简化的主要原因。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考点七:(古代中国)文学成就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B说法中的“决定”说法错误。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02.01.(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2018届高三5月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西游记》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无数斗争,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战胜自然、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以下西方文学作品中,与《西游记》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结合选项可知,《寂静的春天》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B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与材料中浪漫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也是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西游记》的文学风格,二是结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的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归纳总结】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5、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者 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修身思想:逍遥 评价:代表没落怒堵住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3、法家: (1)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1)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5、兵家 (三)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方法技巧】 (一)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之间的关系? 开创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孔子开创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学发展的基础 2、 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和“礼” 3、 孟子和荀子将孔子思想丰富、完善、并为其找到理论基础,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受到广大民众的接受) (二)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 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道、法、墨。 (三)易混易错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 正确。“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并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故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四)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五)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诸子百家思想 智者学派思想 社会环境 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 产生原因 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思想特点 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 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 地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经过千年后复苏,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六)墨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 (1)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为其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 (2)墨家主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使其产生共鸣。 (3)“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他们推崇。 (七)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首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洽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国思想,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八)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 (1)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 (九)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伦理观 “性相近”说 “性本善”说 性恶论 治国 理念 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 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民本 思想 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观 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 (十)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十一)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十二)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孔子的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十三)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典题探究】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归纳总结】 (一)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二)来源: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家, (三)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四)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五)影响 1、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2、对后世: (1)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方法技巧】 (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理解: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君权神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二)易混易错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错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三)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五)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六)从“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典题探究】 01.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 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 B. 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 C. 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 D. 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今文经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故A错误;“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故B错误;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时代特征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02.《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汉宣帝旨在 A. 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 B.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 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 D. 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中可以分析出,汉宣帝通过道德来教化百姓,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权神授,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项错误;树立官员典范的目的是匡正民心,故D项错误。 考点三、宋明理学 【归纳总结】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3)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了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评价 (1)消极: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方法技巧】 (一)简记宋明理学 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二)易混易错 (1)理学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正确。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错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三)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促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朱熹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建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 同 点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五)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典题探究】 01.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 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 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宋明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排除AB;由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故选C;近代西方科学建立在实验和推理的基础上,排除D。 02.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A. 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 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 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来看,理学通过这种书院教学的模式得到大力宣传,说明南宋书院的繁荣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理学属于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 点睛: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南宋时期,理学和书院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理学家倡导复兴儒学,以儒家明体达用、内圣外王作为书院教育宗旨,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为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归纳总结】 1、出现的背景 (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3)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代表人物: (1)李贽的离经叛道: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2)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4)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3、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 内容 理解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重农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此时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文学领域小说盛行,带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 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异端”、民主思想产生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5、影响: (1)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2)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正确。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文化专制。 (2)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的地位。 正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思想。 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内容、影响上看,还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 (二)明清时期的新思想对儒学批判、继承和发展表现和意义: (1)批判儒学——批判理学,批判三纲五常,批判存在理灭欲,批判君主专制。 (2)“继承儒学”——保留君主制度、以民为本观念(或“民本思想意识”、“民贵君轻观点”)。 (3)“提出新见”——经世致用;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④思想上批判宋明理学。 (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政治条件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思想条件 明清之际理学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内容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人物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为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顾炎武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思想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畴。 (六)经世致用”思想的含义、特点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七)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南宋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典题探究】 01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答案】C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宽松,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项错误。 02.清学者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小采取传统“疏证”(阐释考证)体例,而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然后解题、推论的顺序展开,批评宋明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并非真理。这反映了 A. 经学考据开始讲求实验实证 B. 理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 C. 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D. 西学东渐影响传统学术发展 【答案】D 【解析】“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等属于西方的学说,而中国的传统学术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等现象足以证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传统学术产生了影响,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学考据开始利用西学而非讲求实验实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理学理论体系完善的问题,也不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五、科技成就 【归纳总结】 (一)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 (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2)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4)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 (1)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2)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 (1)战国时发明司南; (2)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2、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3、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筹算算法; 2、东汉——数学菱《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定理的特例; 4、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四)农学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 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3、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药学 1、中医学 (1)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2)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3)《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4)东流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5)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 2、中药学 (1)《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2)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突破性作用,说明其作用不大。 错误。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2)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有本质的不同。 正确。中国传统科技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自整理传统典籍和经验总结;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注重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3)明辨造纸术的发明与重大改进 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因为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对于纸的使用与推广具有关键性意义。 (4)科学认识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5)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用来印刷书籍。而活字印刷术到11世纪中叶,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 (二)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外传及对世界文明贡献 四大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发明 外传 造纸术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世纪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逐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13世纪中期,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欧洲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四)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主要区别: 主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科技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自整理传统典籍和经验总结;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我国古代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农学、医学高度发达,但生物学理论薄弱。 (五)古代中国农耕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六)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因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高度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条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典题探究】 01.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这反映 A.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B. 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 C. 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 D. 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D 【解析】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四大发明的,余秋雨对“四大发明”提出的看法是站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法说谁的更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有不同的结果而已,故选D;AB只符合李约瑟的角度,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 02.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C.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政府的文治治国策略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即材料意在强调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了科技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政府的政策推动了科技的的发展而非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科技进步和治国策略的相辅相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六、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 3、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 4、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1)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 (1)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2)成就: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4、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1)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2)特点: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三)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 (1)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 (2)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2、战国时期发展: (1)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 (2)代表作:《人物龙凤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4、魏晋南北朝: (1)时代背景: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 (2)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3)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5、隋唐: (1)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2)代表作: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6、从宋代到明清: (一)文人画的发展 1、宋代: (1)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2)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③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二)民俗画的发展 1、宋代:(1)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2)题材:市井生活; (3)特点:写实; (4)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明清:(1)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2)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1)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 体; (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方法技巧】 (一)文人画的主要特征 (1)追求抒情写意是其主要特色。 (2)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3)反映了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①从功能上看,由实用性到艺术性,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②从历程上看,由自发阶级到自觉阶段; ③从趋势上看,向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 ④篆刻、书法、绘画并称姊妹艺术(明中叶篆刻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三)易混易错 (1)中国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只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能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在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发展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四)五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 字体 特点 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总趋势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创始于秦代 ——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 楷书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形成于汉末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文征明 (五)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 (六)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八)中国绘画基本特征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典题探究】 01.宋代绘画,发展出艺术精神看似对立的两种形式,一种达至写实巅峰,对自然物的描绘达到高度的工整,细微精致。另一种高度写意,借外在自然形象表达内心情感,强调疏淡和精匀,不加修饰的草草逸笔,每笔可见禅机。这主要归功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政策的宽松 C. 水墨技术的成熟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穷理致知”和“心性 为主, 外物为从”的精神使宋代绘画产生了从理性到感性、从写实性到写意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是民间风俗画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宽松”;C项是宋代绘画发展的表现,排除。 02.湖南里耶考古发掘了大量秦简,当中既有《祠律》及秦迁陵县祭祀神农的记载,也有古篆书、古隶书等大批简牍字体。简牍字体繁简有別,姿态各异。这反映了当时秦朝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形成 B. 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 C. 农业发展受神秘主义主导 D. 统治范围最远到达湖南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内容并非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A;由材料“古隶书等大批简牍字体。简牍字体繁简有別,姿态各异”,说明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农业发展问题,排除C;结合所学,秦朝统治范围南达南海,排除D。 考点七、文学成就 【归纳总结】 (一)诗词 1、先秦: (1)《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楚 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2、汉赋 (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2)特点: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1)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 (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元曲 (1)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二)世俗文学 1、背景: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2、表现: (1)宋代话本: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明清小说: ①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C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E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②成就: A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B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元曲就是元杂剧。 错误。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2)世俗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正确。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的重心不断下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二)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 (1)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科举制度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一些神仙方术、迷信、佛教等思想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轶闻琐事也是素材的来源; (2)社会基础: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印刷术的完善,为明清小说的刊印传播提供了便利; (3)阶级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述以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 (三)诗、词、曲的关系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四)宋词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4)其他:科举制的推动、社会的变迁等也是宋词发展的原因。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时代特色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了气势恢宏的时代。 (3)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元: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时期 时代特征 文艺成就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诗经》教化德行,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情怀 秦汉 大一统局面形成 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 隋唐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 唐诗繁荣 宋元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发展 明清 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典题探究】 01.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材料表明了宋代 A. 市民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 儒释道三教已完成了融合 D. 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收入增加,相应的世俗文化兴起,说话艺术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世俗文学不可能成为文化主流,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融合”;材料中强调的是市民文化的发展,故D项排除。 02.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由此可见 A. 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 B. 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 C. 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 D. 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可知,白居易非常重视诗歌的平易通俗,广受民众欢迎,故A正确;材料反映白居易的诗歌很受欢迎,与商品意识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学繁荣,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技术进步,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分析解答。 考点八、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源头:傩戏 (二)发展:宋代南戏。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三)成熟:元杂剧。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 (四)繁荣:清代京剧。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方法技巧】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征 (1)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仅仅包含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之前还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等。 (2)从先秦到清代,文学成就极为丰厚,各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都有大量文学作品问世。《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的阶段特色鲜明。 (3)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剧种多样,剧目繁多,民间、宫廷均得到发展,其中京剧作为戏曲界的一朵奇葩,至今不衰。 【典题探究】 0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4)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02.(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4)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 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陈继儒曾评价某帖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此帖指的是 A.《曹全碑》 B.《九成宫醴泉铭》 C.《兰亭序》 D.《古诗四帖》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中的“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等信息可知这里指的是书法中的欧体,欧体往往间架开阔稳健,紧密刚劲而不局促,平稳中见险绝,选项中的A属于隶书,B属于楷书欧体,C属于行书,D属于草书,故选B,而排除ACD。 2.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思想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利天下,不取天下”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来“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思想;A项是指杨朱主张建立人人为自己而又不侵犯别人的社会,排除;B项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项是墨家思想,排除。 3.201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这项技术是 A.指南针的应用 B.造纸术的应用 C.火药的应用 D.印刷术的应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 GPS系统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都是定位,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指南针,故选A;造纸术主要贡献是信息的记载,排除B;火药的突出功用是军事方面,排除C;印刷术主要方便文化的传播,排除D。 4.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材料体现了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核心信息:“德”政优于“力”政。类似于儒家思想的“仁”“教化”“以德治国”,故答案为C项。ABD项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本题属于概念类选择题。备考应注意掌握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的核心主张及其特点。考试时精准而简约概括出材料核心信息,将新信息与旧知识关联和比较即可。 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其间包含着殉身无悔的执着和坚韧、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的人生态度。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的楚辞名家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开中国浪漫主义之先河,代表作《离骚》,故D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应排除; B、C两项都是道家代表作,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但是不具有楚文化色彩,应排除。 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法道墨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A项正确;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墨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7.“一百单八将,是力与美的象征,其英雄气概,浪漫情怀,盖世武功,悲怆雄奇……都被施耐庵的如椽大笔写得惊心动魄,令读者如醉如痴。”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A.《封神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儒林外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一百单八将”指的是《水浒传》中梁山泊上的108名好汉,《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所以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水浒传》,故选B项;《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许仲琳,故排除A项;《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故排除C项;《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故排除D项。 【点睛】 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三国、水浒故事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相关题材的话本、杂剧推波助澜,催生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这两部划时代的作品,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8.唐朝窦冀在描述某书法家的作品时作诗云:“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该书法家是 A.怀素 B.柳公权 C.王羲之 D.颜真卿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狂僧”、“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描述的书法家应该是唐代著名的和尚书法家怀素,怀素以草书闻名,故选A项;柳公权和颜真卿都是著名的楷书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闻名,他们也都不是和尚,故排除B、C、D项。 9.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其原因不包括 A.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明显不正确,君主专制统治是在加强,但不能够成为“经世致用”思潮产生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的加强,明清之际社会变动,再加上先秦儒学的实学传统的影响,这些都是程朱理学受到冲击的因素,故BC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10.明清小说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经济繁荣为小说的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B.市民阶层壮大为小说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阶级基础 C.通俗文学的发展 D.小说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的反映。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繁荣,故A正确;B是阶级基础而言,C是从文学发展而言,D是从小说特点而言,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1.人类社会思想的发展贯穿历史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形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十分活跃,思想家都开始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注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材料三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希腊神话与智者学派的主张有何区别。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此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 【答案】(1)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文化,研究主题是神话。智者学派产生于希腊奴隶社会,研究主题是人本身。 (2)主题:中国——人和社会;西方——神。 (3)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社会剧烈变动;人民力量显现,促使思想家关注大众、民生。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中“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可归纳出古希腊神话在存在时期和研究主题两个方面的特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智者学派产生于希腊奴隶社会研究主题是关注人本身。 (2)由材料二 “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 可概括出中国思想家关注的主题是人和社会;由材料二中“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可概括出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是神。 (3)由材料三中“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我国此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家关注人和社会与该时期我国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等史实有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