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业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2019黑龙江哈尔滨质检)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 答案 C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困难,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故C项符合题意。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始于1941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B、D两项错误。‎ ‎2.(2019湖北武汉部分市级示范学校联考)“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答案 D 根据“(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可知,这个实验指的是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中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措施,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以它并没有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A、B两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开创新的建设道路,C项错误。‎ ‎3.(2018湖北武汉二调)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  )‎ 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 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D.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 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该讲话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体现了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C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排除;B项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排除;就当时苏俄(联)的国情而言,其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 ‎4.(2018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考试)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  )‎ 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 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答案 C 材料未体现列宁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列宁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5.(2018河北沧州高三质监)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答案 C 1921年3月,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1921年12月”及材料所述,可知新经济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 ‎6.(2019陕西咸阳模拟)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答案 B 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已经开展起来,斯大林认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改造,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形成了集体农庄模式,B项正确。‎ ‎7.(2018河南开封模拟)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的主要意图是(  )‎ A.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B.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答案 A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说明苏联为发展工业而对农民征收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说明斯大林认为工业化实现后才能取消额外税。材料表明斯大林在为优先发展工业而牺牲农业极力辩护,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 ‎8.(2018山东济宁一模)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由此可见苏联政府(  )‎ 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 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 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答案 B 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从材料信息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高了轻工业的增长率,降低了重工业的增长率,由此可见苏联政府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涉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规定,无法体现该计划的结果,故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均不符;当时苏联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9.(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这一体制(  )‎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 D 斯大林模式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创了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模式,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联)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项错误。‎ ‎10.(2019广东珠海模拟)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 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 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 答案 C 材料阐述了赫鲁晓夫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指出赫鲁晓夫“充分利用了”斯大林模式下的“独裁主义结构”,并非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与斯大林时期相比,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在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得到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表明赫鲁晓夫不自觉地延续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故D项错误。‎ ‎11.(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上述措施旨在(  )‎ 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 D “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可以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 ‎12.(2019河北承德模拟)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口号。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答案 D 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表明苏联领导人对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山西晋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12月18日,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了一份合同,‎ 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在新中国成立后绝迹了30年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12月19日,位于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宣布,中国将历史性地引进3架波音747客机。……1984年,德国大众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 ‎——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知名外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和咨询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国外企业与苏联引进外国技术援助和咨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不同的结果。(13分)‎ 答案 (1)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租让制奠定了合作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西方国家因国内市场饱和而急于扩大外部市场。‎ ‎(2)共同点: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都注重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都体现了对外市场的开放性。‎ 不同结果:苏联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停止了对外技术引进;中国则通过不断扩大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14.(2018湖北襄阳二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停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如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俄(联)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2分)‎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略)(8分,只说明背景或意义最多得6分)‎ 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对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2分)‎ 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略)(8分,只列举历史功绩最多得6分)‎ 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2分)‎ 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略)(8分,只说明历史贡献最多得6分)‎ 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