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5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着重考查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突出考查三大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重点考查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性质,同时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双重作用(“双刃剑”),还要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及正确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如:世界银行的职能属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属性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条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的联系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如:创设新情境,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01.(江苏省东台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越南战争更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再为美国承担战争的费用,于是从1965年开始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在月黑风高之夜用潜艇将黄金运回巴黎。”戴高乐的做法 A. 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 B. 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C. 导致了法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 D. 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法国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即逐渐放弃以美元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预示美元地位的降低,进而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故答案为A项。材料展示的是法国对待美元的一种做法,不能说明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核心,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材料中法国的做法动摇了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据此作出选择。 02.(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 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 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 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 【答案】A 【解析】从“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这体现出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关键;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0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关贸总协定1947年生效后共推动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经过前七轮谈判大幅度降低了世界关税水平,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把“非关税措施”列入议题,并对非关税壁垒加以约朿。这表明 A. 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达成 B. 冷战对峙阻碍经济全球化 C. 贸易保护制约国际经贸合作 D. 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形成 【答案】C 04.(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 是美国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 C. 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 D. 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A 【解析】根据“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可知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同时也说明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稳定了世界金融,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A正确。BC不是题干的中心意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说明美国没有实现独霸世界的意图,排除D。 考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 。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02.(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A. 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 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 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 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答案】C 【解析】材料“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可见材料认为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故选C。欧盟扩大主要源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或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排除BD。故选C。 0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据报道,欧洲委员会原本计划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只需得到欧盟理事会的批准就能通过,但是,欧洲法院的法律意见书却指出,该协定部分内容属国家管理范围,因此必须由欧盟和其他成员国一起核准落实。据此可知欧盟 A. 各实施机构存在严重分歧 B. 存在歧视第三世界的不良倾向 C. 各成员国主权的让渡有限 D. 矛盾重重不可能取得实质发展 【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既要看到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又要看到欧盟成员毕竟都是主权国家,对主权的让渡又是有限的。 04.(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只有数十个区域经济集团,而且主要集中在欧洲。9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增加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它们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大洲。这反映了 A.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 B. 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世界各国经济模式的趋同 D.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把握区域经济集团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的内在关系。 考点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不因为抵制为消失,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政治不可能实现全球化,故B项正确。逻辑混乱不是材料中主体意识,故A项错误;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很难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可以彰显全球化的经济含义,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概念和实质 【名师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等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02.(2017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30日,WTO已受理了496起贸易争端案件,平均毎年受理25起,这远远多于GATT存续47年间的受案量。这从一个方面表明 A.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得到认可 B. 经济全球化道路艰难曲折 C. 国际贸易体系已走上法制化正轨 D.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答案】A 【解析】从WTO与GATT受理贸易争端数量的比较可以看出,WTO比较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体现出对比的内容;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与贸易保护无关。 03.(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观察漫画,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全球化”,Karikater von Luis Murschetz,1998 A. 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B. 美国追求单极世界 C. 狭隘民族主义泛滥 D. 全球化趋势的困惑 【答案】D 04.(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在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 C. 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际矛盾 D.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德国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 等信息可知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世界经济结构,排除A。题干强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的关系,排除B。题干信息强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激化了国际矛盾,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四:经济全球化 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答案】D 点睛: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①二者的具体表现;②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③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2.(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历史表3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巴西 南非 GDP排名(2011年) 2 9 10 6 27 人均 GDP 排名(2011年) 93 56 134 53 71 全球繁荣指数(2011年) 52 59 91 42 69 全球创新指数(2011~2012年) 34 51 64 58 54 金融发展指数(2011年) 19 39 36 30 29 经济自山度指数(2011年) 92 81 94 102 87 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指数(2012年) 1 8 3 5 14 历史表3反映了金砖国家在全球主要指数的排名情况。据此可知,金砖国家( ) A. 瓦解了世界经济旧秩序 B. 在全球经济中绝对优势明显 C. 经济发展有较高相似性 D. 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金砖国家在全球主要指数的排名情况来看,在多项指标中金砖五国的指数均比较接近,说明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高的相似度。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金砖五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B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金砖五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对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没有特别的影响,排除D项。 3.(山东省临沂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B. 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 C.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 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吻合的,所以选C。 4.(2018年高三历史三轮冲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复习试题)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D.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答案】A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归纳总结】 (一)体系形成的背景: 1、大危机及二战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到重创,需要重建 2、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为了世界和平,需建立协调机制,重建经济秩序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实力下降,失去主导世界的能力 4、战后美国实力最强,欲按自己的意愿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二)体系的内容: 1、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确立: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 (2)机构: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短期贷款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 (3)本质: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4)作用: ①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5)瓦解: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 ②表现:美国放弃固定汇率,才有浮动汇率,宣布美元贬值 ③原因: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衰退,体系内部不稳定性 2、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原因: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积极倡导 (2)经过: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订了官帽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较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是一个多边协定,但实际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家经济贸易组织。 (5)作用: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一个工具 (三)体系的影响: 1、积极: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 【方法技巧】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可归纳为三个“二” 两个固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两大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两大影响: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中心:以美元(国)为中心。 两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三大影响:经济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 (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金融:美国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国际贸易: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四)易混易错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体组成的。 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 (2)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时,美苏同盟关系依然存在。 正确。布雷顿森林会议是1944年召开的,当时美苏仍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美苏 同盟关系是二战结束后破裂的。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不同。 正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 则转向全球经济的发展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 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4)关贸总协定的性质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世界贸易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协议内容不断增加,终于在1995年被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实施与监督关贸总协定在内的一系列多边协议的国际经济组织。 (五)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比较 (1)相同之处 原因: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美国的目的:美国的经济扩张,建立美国经济霸权。 作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不同之处 性质: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组织;而关贸总协定的支柱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金融秩序;关贸总协定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六)两大国际金融组织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异 短期贷款、稳定秩序 长期贷款、恢复经济 同 都是1945年成立;都是联合国的专门金融机构;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在战后初期都由美国人控制。 (七)图示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八)历史地看待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居于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号称“世界工厂”。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伦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金融中的独霸地位不可动摇。 (2)一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3)二战中,英法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以此为基础,确立起一个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4)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至今,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典题探究】 0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 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 【答案】B 【考点】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02.《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导致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第三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新经济”出现,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D.“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答案】D 【解析】对外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形成的重要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新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时美国早就已经确立了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确立了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形成了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故D项正确。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归纳总结】 (一)背景: 1、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2、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洲联盟 (1)成立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①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形成标志: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影响: ①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 ②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③一些美洲国家在其影响下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形成原因 ①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2)形成扩大: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箸都堪培拉,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3)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 【方法技巧】 (一)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可归纳为 “四、三、二” 四大背景:社会背景、历史教训、外部威胁、欧洲觉醒。 三大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两大影响: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格局;对欧洲,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 (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2)参与国家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 (4)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组织。 (三)】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启示(经验和教训): ①走联合发展自强之路。 ②循序渐进、统筹安排、稳步前进。由欧共体到欧盟,由以经济合作到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从建立关税同盟、制订共同农业政策向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和欧洲货币体系,再向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一步一步地稳步推进。 ③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原则。 (四)易混易错 (1)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正确。欧盟是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一体化程度最高,其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更加紧密。 (3)1999年欧元问世后,所有欧盟国家都统一使用。 错误。当前,不是所有欧盟国家都统一使用欧元,如英国是欧盟国家,但英国使用的货币是英镑。 (4)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区域集团化组织,成员间的差异性也最大。 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区域集团化组织。这个组织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大量发展中国家,有大量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差异性最大。 (五)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利与弊 利:促进了各集团内部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和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促进各国更加着重于经济科技力量的较量;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 弊: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虽然是历史发展潮流,但他也有些负面影响。经济区域集团经济合作的优惠措施只是针对成员国的,不利于非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不利于缩小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六)对几个重要区域经济集团的整合。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建立时间 1993年 1994年 1967年 1989年 性质 经济政治联盟 区域性 经济集团组织 经济政治联盟 区域性 国际经济组织 (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 成员之间 的差异性 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四国生产率较高,产品成本较低,出口竞争力强; 法国、意大利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农业不发达; 法国、荷兰、意大利农业较发达。 美国、加拿大都属于发达国家; 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民族、宗教多样 既包括世界最发达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 特点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 成员并不全是国家,如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 其合作方式基于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合作领域 政治、经济、军事等 经济 政治、经济等 经济 有无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有 无 无 无 注:区域经济集团对于集团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排斥性,实行集团贸易保护政策是常有的行动,虽然这些措施有利于区域集团和各成员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地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统一和联系。 【典题探究】 01.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材料中“它”( )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积极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 D.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答案】B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02. “虽然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欧盟还是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继续排斥代议机构对欧盟政策制定的监控:一方面,在“欧洲制宪会议”之后,欧洲议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上述现象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C.欧洲民主进程放慢 D.欧洲经济形势不乐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可知,“加快”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可知,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经济形势”,故D项错误。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考点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归纳总结】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和建立 1、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形成:1947年英法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目的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动作,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性多边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全球性经贸机构。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①促使各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④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⑤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 月正式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意义: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域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权力权。 【方法技巧】 (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1、机遇: (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挑战: (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二)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阶段 表现 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 明清时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 年)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 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世贸组织与中国入世 前身 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诸多弊端 世界 贸易 组织 成立 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运转,标志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宗旨 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意义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对发展中成员和贸易小国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抑制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中国加入WTO 步骤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 (2)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利 (1)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6)也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弊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四)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世贸组织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合理内核,保留其宗旨、职能、基本原则及规则等。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机构性质:关贸总协定以“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议形式存在,不具有法人地位;世贸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 管辖范围:关贸总协定只处理货物贸易问题;世贸组织还要处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协调与监督的范围远远大于关贸总协定。 争端解决: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世贸组织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和裁决实施的时间表。可见,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效率更高。 【典题探究】 01.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B. 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 C.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 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吻合的,所以选C。 02.下表为21世纪初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案件统计,对该表中数据理解准确的是 年份 全部磋商请求 中国申诉请求 中国被申诉请求 2002~2004 82 1 1 2005~2007 45 1 7 2008~2010 50 5 13 A. 2007年以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竞争 B. 世贸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减少了贸易纠纷 C. 发达国家借申诉机制成为全球化受益者 D.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数字进行分析理解,全面概括材料,得出材料主旨是说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的提升。再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四、经济全球化 【归纳总结】 (一)内涵:是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流动趋势,主要包括生产,贸易,资本,消费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2、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4、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5、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6、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7、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 1、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殖民扩张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一战到二战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 6、二战后期国际经济交往制度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7、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相互隔绝; 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9、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不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四)主要表现 1、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2、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3、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五)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六)影响 1、积极: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方法技巧】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展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两大问题:拉大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性的经济风险、生态危机和文明冲突。 三个原因:科技的发展提供根本推动力;新型交通、通讯方式提供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结束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1)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2)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3)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四)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发达国家。 1、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2、发展中国家: (1)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2)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六)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相互促进: (1)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途径。 (2)全球化是区域化的最后归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趋势。 2、相互矛盾: 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浓厚的地区保护主义色彩,具有排他性,会阻碍经济全球化 (七)易混易错 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解决机制上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 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国际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其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和裁决实施的时间表,这使得争端裁决的实施更容易得到保证,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更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5、16世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整体世界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初期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形成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 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 区域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九)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世界经济格局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70年代,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世界上出现了包括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在内的多种力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纷纷建立,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美、日、欧争夺势力范围及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4)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地增强,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典题探究】 01.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大大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速。从1980年到1989年,国际贸易总额由19966亿美元增加到30165亿美元,增长了51.l%,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由481亿美元增加到1903亿美元,增长了3倍。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提升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西方国家资本国际化加速发展 【答案】D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02.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表述中,最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 A.外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B.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问题 C.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提供的只是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数据情况,没有提供外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占据地位的相关数据,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外国资本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故C项错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材料中缺乏史实依据,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01.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 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 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 【答案】B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02.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判断1971年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的百分比应该是( ) 年份 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日本 西欧国家 1945年 100% 74.6% —— —— 1960年 100% 31.2% 3.2% 26.5% 1971年 100% A.30.4% 2.1% 23.5% B.30.4% 4.8% 27.3% C.12.5% 2.1% 27.3% D.12.5% 4.8% 28.1% 【答案】D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03.1950年英国担心在煤钢方面与欧洲国家合作,会影响到帝国内部的生产与贸品,拒绝加入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谈判;1957年煤钢共同体转变成欧洲经济共同体,英国再次袖手旁观,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上政策( ) A.力图阻止西欧走向联合 B.适应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D.使英国错失引领欧洲的时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英国是袖手旁观,并没有阻止,故A项错误;英国是担心“会影响到帝国内部的生产与贸品”,因而拒绝加入,并没有适应英国经济英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二战后,英国的综合国力被削弱,故C项错误;事实证明,欧共体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的袖手旁观是错误的,使它错失了引领欧洲的机会,故D项正确。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04.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 A.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B.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D.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 【答案】D 【解析】材料“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可知欧盟经济内部尚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故A项错误;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材料缺乏论据,故B项错误;材料重在阐述经济问题与政治无关,故C项错误;“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欧盟政治经济设计架构的缺陷因债务危机凸显,故D项正确。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05.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说明欧盟扩大主要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动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对欧盟发展的作用,但不是说明文化认同取代经济认同成为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说明文化认同对欧盟扩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影响欧盟扩大的因素,未说明欧盟的发展走向,故D项错误。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06.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此种接受援助的方式有利于( ) A.欧洲联合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B.促使欧洲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D.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全欧洲 【答案】A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07.北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是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安全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正式成立于1985 年,包括7个由印度教徒、穆斯林和佛教徒构成的国家,该组织几乎完全失效,甚至连会议都无法召开。这些事实表明( ) A.文化样式影响合作的紧密程度 B.经济合作根源于文化的共性 C.国家利益成为国际合作的基础 D.宗教信仰差异阻碍国际交流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北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是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由印度教徒、穆斯林和佛教徒构成的国家,该组织几乎完全失效”说明文化样式影响合作的紧密程度,故A项正确;经济合作根源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利益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故C项错误;宗教信仰差异阻碍国际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考点】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08.当前,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会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会员国。这一现象说明( ) A.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贸易区 C.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包容性 D.美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组织者 【答案】C 【考点】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09.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 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 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可知并非并行不悖,故A项错误;据材料“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可知作者认为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矛盾对立,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并非相互促进,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两者目标趋同,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始四年(243年),倭国向曹魏进献倭锦等异域丝绸。滑国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向南梁进献波斯锦。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19—20世纪,更有各种廉价的混纺丝绸、人造丝绸充斥进来,及其纺织技术也引入中国。 ——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刘永连,西域研究,2008年02期 材料二 所谓“特里芬难题”,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观点。特里芬教授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于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 李世安; 世界历史 2009年06期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市场才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其范围大大拓展,运行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可以这样说,是80年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货币理论, 徐明棋,世界经济研究 ,1999年01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总结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实际运转中产生问题。 (3)结合材料三描述世界市场与全球化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市场与以往的世界市场有何不同? 【答案】(1)路径:丝绸之路及新航路; 影响:政治上,通过丝绸进贡缔结、维持和加强中外友好关系,经济上,西方生产技术传入给中国纺织业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开拓了视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说明:材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自身的内在矛盾。 问题:布雷顿体系是“冷战”思维的产物,体系之下的贷款和援助主要针对欧洲;到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动摇。 (3)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世界市场的持续发展完善。 不同:各国竞相改革,完善国内体制;建立在新科技基础之上;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范围拓展等。 【解析】(1)第一小问路径,从材料一“宋元以来,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 可知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是丝绸之路及新航路;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可知西方丝绸从宋元开始传入中国,结合西方丝绸在古代和近代不同时期传入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方面总结其影响。 (3)第一小问关系,结合材料三内容,可总结世界市场与全球化趋势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第二小问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世界市场在科技水平、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方面的变化,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市场与以往的世界市场的不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