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试卷(解析版)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 3月考试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剑桥古代史》对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表明( ) A.雅典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B.雅典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C.雅典是当时地中海霸主 D.雅典人充当了海盗角色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雅典公民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特产,因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 B 2.“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这表明梭伦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限制谷物出口 C.划分财产等级 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信息“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可知梭伦采取的措施是颁布“解负令”。 【答案】 A 3.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解析】 本题实质上考查雅典公民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梭伦改革实行了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占有的财产不同,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 【答案】 A 4.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促进了政治制度转变的有( )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政治制度”。①属于经济措施,没有促进政治制度的转变,排除;④是商鞅为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而实行的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转变,排除。 【答案】 C 5.《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作者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对商鞅变法给予肯定 B.认为贫富分化的根源在于商鞅变法 C.正确地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影响 D.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要根据材料来分析。从《汉书》作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分析的角度出发。 【答案】 B 6.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使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说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 A 7.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C.新法得到奴隶主贵族的支持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 【解析】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反映了商鞅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C、D两项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A项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 B 8.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答案】 A 9.王安石变法中直接增强国家防御力量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将兵法 【解析】 保丁平日务农,农闲练兵,成为事实上的预备役,直接增强了国家防御力量。 【答案】 C 10.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是争论的焦点,而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 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 C.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D.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属于中等题。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应交纳一定财物由所在地政府雇人代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破坏了他们的免役特权,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市易法损害了商人利益,A不能选;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社会稳定,C、D错误。 【答案】 B 11.“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 A.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王安石 D.司马光 【解析】 本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募役”可知是王安石变法。 【答案】 C 12.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解析】 宗教改革是用一种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来代替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材料中的两个枷锁分别是指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中都包含人文主义,是积极的思想,与题目中的“枷锁”不符。 【答案】 B 13.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B.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压制 C.受到攀登圣梯的启示 D.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解析】 结合马丁·路德进行反天主教会斗争的背景找出直接的原因。 【答案】 A 14.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列宁的话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C说法正确;A、B分别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表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不够全面;D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答案】 C 15.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该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作用。资产阶级并未掌握政权,沙皇专制统治直到二月革命才结束。 【答案】 A 16.为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政治改革。这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包括( ) ①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②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③推动着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④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政治改革对近代化发展的反作用。亚历山大二世政治改革涉及许多领域,自然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俄国,推动俄国政体演变及资本主义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与西方国家差距加大,俄国人近代化变革的愿望也就日益强烈。 【答案】 A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①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③由最高统治者推行 ④封建性质的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具体史实和改革的过程进行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巩固阿里在埃及的封建统治。 【答案】 A 18.促使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主观因素是( ) A.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武士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不满情绪增加 C.接受中国被侵略的教训,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D.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剧 【解析】 A、B、D都是客观原因,只有C是主观原因。 【答案】 C 19.日本有学者指出在明治维新前“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的,武士们在衣着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此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道廉耻为何物”。该作者的目的是( ) A.客观地讲述历史 B.揭露武士的奢侈腐化 C.揭示幕府统治的危机,要求变革体制 D.维护幕府统治 【解析】 材料中作者将武士的贫困归于奢侈腐化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作者站在幕府一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幕府统治。 【答案】 D 20.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西服是西方服饰,和服是日本传统服饰。“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说明日本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答案】 C 21.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解析】 改革建立的应是天皇专制,A项不正确;B项应考虑到还有中下级武士;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主要依据”之意的正确答案是D项。 【答案】 D 22.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B.废除封建身分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解析】 明治维新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姓氏代表了等级,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分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为时间仓促,匆忙中根据所处环境情况给自己起姓。 【答案】 B 23.19世纪末,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在中国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对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 B 2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 D.民族危机下的改革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考查的实际是俄国、日本、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共同点。B项和要求没关系;C项不符合史实;D项只符合日本和中国。 【答案】 A 25.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思想超前,不合国情 ②推进过程急躁冒进,树敌太多 ③策略为借助孔子和皇帝的权威 ④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维新派在国家危难、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思想先进,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当时中国的国情,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答案】 D 26.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27.“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①为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答案】 B 2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C 2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 明确题干表述,特别注意“……改革开放……序幕”“……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等关键信息。 【答案】 C 30.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也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B.坚持依法治国 C.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实行村民自治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5分) 【解析】 第(1)问考查比较、分析和阐述的能力。难度属中等,学生问题主要出在不会用简单、准确的术语概括或概括不全。第(2)问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考纲中没有涉及的,但它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公平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历史水平,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无可非议,但对依赖考试说明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有些意外。这可能是对传统考试的一种创新和超越,代表了新课程的理念。 【答案】 (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加以总结即可;第(2)问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材料二 下图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3分)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3分) (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解析】 第(1)问从经济、阶级、民族危机和思想角度来考虑;第(2)问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3)问所找理由要合乎史实。 【答案】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2)“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结果失败;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 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34.(10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得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解读、概括总结能力。解答此题,读懂材料是关键。材料一讲述了日本兴办官营企业的原因;材料二指出了官营企业出现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弊端;材料三站在经济学家的角度批评了官营企业妨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答案】 (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