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鸡东二中2019--2020年度上学期月考考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王继玲 审核人:王继玲 张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 A. 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 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 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平息叛乱后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目的在于通过笼络先代的贵族,防止商地遗民反叛,为的是维护周的统治,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排除B;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是西周,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问题,排除D。 2.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 ①幽王荒淫无道 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烽隧大鼓,诸侯悉至”,表明的是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这一“天下共主”,有服从周王命令,承担军事等义务;举烽火“至而无寇”则体现了周幽王的荒淫无道,①②④说法符合史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诸侯势力“强大”的信息, 说法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是错误的。 3.潮汕地区有很多地名都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如陈厝合、赵家村等,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此种命名方式是以什么为纽带 A. 财产 B. 地域 C. 信仰 D. 血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以姓氏来命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姓氏是古代宗法制发展影响的结果,姓氏是以共同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所以以血缘为纽带。故D正确答案;姓氏与财产的多寡无关、姓氏与地域没有直接关系、姓氏与共同信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 4.《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 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 维系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辨血缘亲疏关系和区分尊卑等级关系只是“礼”的核心作用的一部分,故AC两项错误;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秩序,最终达到维系统治秩序的目的,D项更能体现“礼”的核心作用,故B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5.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制定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 6.在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有 ① 宗法制 ②小农经济 ③科举制 ④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中国历史上重男轻女思想的原因有强调父权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及以男子为主要劳力的落后的小农经济,说法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封建政府的选官制科举制是重男轻女思想的体现,新式教育力图改变这一观念,说法③④都不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是错误的。 7.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古代中国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寻根问祖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而祖先崇拜体现了重视血缘关系,这与宗法制相关,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此制度在西周初期维护了奴隶制的正常运行,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崩溃。 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统一各分支,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天人合一 B. 建筑功能齐全 C. 皇权至上 D. 国家大一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为避免此类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修筑长城 B. 焚书坑儒 C.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 推行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分封制对地方管理上会造成社会的分裂动荡,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D项正确;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焚书坑儒是为了控制思想,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货币是为了巩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ABC三项都不是针对分封制的弊端采取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11.《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海内为郡县 1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认识到( ) ①“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②“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A. ①正确,②错误 B. ①错误,②正确 C. ①②皆正确 D. ①②皆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是秦朝初年对分封制弊端的分析,为此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说法①不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的原因,是错误的;“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郡国并行政策的主要原因,②说法正确,B项符合题意;其它ACD三项均存在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13.有关秦朝“三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B. 在责、权方面相互牵制 C. 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D. 郡守与“三公”地位相同 【答案】D 【解析】 秦朝的“三公”是秦代中央官制的重要部分,具体来说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三个官职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彼此之间有所牵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执掌军权,因此A、B、C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错误,郡守是地方长官,地位不及“三公”。 14.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 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 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是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邦”字而改名;B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职权和强化皇权而改名;C项是因为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在昌南镇烧制瓷器充作贡品而改名;D项是因为明朝面临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而改名。 15.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中央集权 B. 防止宰相权重难治 C. 扩大民主权利 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加强手段,多设宰相目的是分散相权,以防宰相权重难治,故B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6.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与“科举制”相一致,因此选B。A属于九品中正制,C属于嫡长子继承制,D属于察举制,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易错警示】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 17.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北宋时,州郡长官拥有地方行政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以此互相牵制。故C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殿阁大学士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等问题,明政府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C项正确;设立中朝的是汉武帝,明太相废除了丞相并明令禁复立,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年间设立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9. 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设置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 都察院 B. 监察御史 C. “科道” D. 按察使司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目要求的是最高行政部门设置的负责检查的机构,应该是按察使司,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详解】 20.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来……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痕迹,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命题的角度有:(1)依据军机处的设立,分析清朝中央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分析说明问题;(3)把军机处的设置作为君主专制强化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1.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 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二者共同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故选C项。 【详解】 22.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选项A;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因此并未削弱皇权,排除选项B;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选项D排除。 23.许多成语典故都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该制度 A. 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B.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C. 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 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中“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信息可知它反映的是科举制,而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故B项正确;科举制选官的方式是考试办法,而不是门第与世袭,故CD项排除。 2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建立“中朝” B. 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元代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掌管一切政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枢密使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故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以中朝对抗外朝,以加强皇权,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管理,D 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5.下图是军机处的内景图,它的设置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 宋太祖 B. 明成祖 C. 康熙帝 D. 雍正帝 【答案】D 【解析】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设立,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26.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 皇权日益加强 B. 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 皇权代替相权 D. 皇权与相权妥协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皇权兼并了相权,丞相一职已不存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由此可见,这一变化表明皇权日益加强,,故A项符合题意;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丞相一职已不存在,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解决,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7. 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 A. 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 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 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一块封地。 D. 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秦朝统一文字,统一以后的字体采用小篆,A项是正确。公元前228年,秦还没有统一,嬴政还没有称皇帝,所以B项真实。公元前218年,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没有封地。所以C项是不真实的。答案选C。而D项是可能的。 【详解】 28.秦朝郡县制基本适应了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皇帝与郡县官吏是君臣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得世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控制,不得世袭,所以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郡县长官要对皇帝负责,A项错误;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皇帝与郡县官吏的君臣关系,都没有能够说明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BC两项不符合题意。 2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于受封的诸侯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所以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A.是历史教训,排除;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郡县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0.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l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D.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王,其他儿子可以分得一块土地建立侯国。根据材料中的“康王少子”,可知这是推恩令实行的结果,D正确。西汉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没有废除分封制,A错误。汉初的分封制造成了“七国之乱”,B错误。根据“推恩令”可知,六安王之下还会再进行分封,不是最后的封王,C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没有废除分封制,依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31.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A 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 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 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D. 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魏征生前以敢于直谏著称,竭诚辅佐皇帝,受到唐太宗的高度赏识;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危及君主的统治,故又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需要。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详解】 3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东方朔等有才学的入通过下面推荐得以到大皇帝身边得到重用。这种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所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东方朔等有才学的入通过下面推荐得以到大皇帝身边得到重用的选官制度就是 D.察举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33.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评价的是 A. 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 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中没有体现察举制维护特权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官的依据是门第族望,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可知,这一选官制度下,各社会等级均可参与,而科举制度下选官的依据是才能,各个社会阶层都可通过这一途径做官参政,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权力分配,不是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鉴于目前“国考”的热潮、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 34.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的时期是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国封建社会起源于战国,当时天下分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形成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还是要到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才基本形成。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意义 35.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 让“群臣”监督皇帝 B. 精简政府机构 C. 加强君主专制 D. 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禁止子孙设立丞相,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A项明显错误,明代以后皇权得到很大的增强,群臣无监督皇帝之权;B项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歪曲理解。 考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皇权得到很大的增强。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了提高处理政事的效率,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36.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①“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②皇帝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 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 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 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类别交给六部中的一个部去办理。 请回答:剧本①、②分别反映的情况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 秦朝、汉朝 B. 元朝、唐朝 C. 汉朝、宋朝 D. 秦朝、唐朝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剧本①反映的是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汉代的中央官制是内外朝制度,宋代的中央官制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央官制是中书省,因此ABC均错误。 3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 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 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人数的增加,导致其权力逐渐缩小,对皇权的制约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非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丞相人数的增加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与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排除。 3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 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可能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汉、唐、元 B. 秦、唐、清 C. 秦、唐、明 D. 汉、宋、明 【答案】C 【解析】 从①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②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③中“阁臣”、“ 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所以答案选C。 39.下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 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 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 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 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与龙有关的邮票。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因此龙成为皇帝的代表,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大龙邮票的发行是君主专制的体现,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 40.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体。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受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诞生因素,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先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进行描述,接着对“文化渊源”、“民主制度的发展”进行合理推测,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C项,材料中只是说这样的自然环境容易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并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只能”一词过于绝对,故B项、C项错误。D项,由材料中“倾向”、“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可知“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本大题共2小题40分) 41.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1)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处理上,三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在地方管理体制上,汉武帝和宋太祖各有何措施?共同特点什么? (3)上述几位封建帝王中,你对哪一位更感兴趣?说明理由。 【答案】(1)汉武帝设置“中朝”,剥夺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加强对地方监察控制;宋太祖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下设通判,形成牵制,地方财赋由专门机构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地方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领导。 (3)略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设立“中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以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三人措施都以分化事权的做法,分割、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在地方管理体制上,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和宋太祖“文官为知州,通判牵制、转运使收地方财政”等措施。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的共同之处在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3)论述:可以根据个人掌握的知识,从上述三位封建帝王中,任意选定一位,首先明确自己要评价的皇帝和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皇帝的文治武功,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等,逐一展开辩证唯物主义的评价,要求论从史实,简明扼要。 42.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分析实行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原因:实行郡县制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需要;实行封国制是吸取秦末群雄并起无诸侯子弟勤王迅速败亡的教训。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知是推行郡县制。影响可根据所学回答。结合所学,刘邦所谓的“混合体”是指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混合,称为“郡国并行”。汉初推行“郡国并行”的原因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2)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得出答案。行省制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统一、维护统治、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方面。 (3)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演变,其共同作用都是加强中央集权。认识可结合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以及对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