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 ‎1.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 祭祖扫墓 B. 踏青游玩 C. 农业生产 D. 政治清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寒食节的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由此判断,“清明”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故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 ‎4.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佃权。‎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 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 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 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批适宜在山区种植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和玉米等纷纷传入中国,导致“移民……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的人口分布情况,故排除B项;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7.收藏家张先生要以下图瓷器按制瓷成熟技艺出现的先后为序展示给客人,正确顺序应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瓷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白瓷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元朝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因此正确排序为①②③,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8.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排除;明朝时期西方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故B排除;明代丝织业并没有快速发展,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棉布的推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9.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 A. 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 B. 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 C. 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 D. 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市坊是有严格限制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唐中叶后夜市才开始出现,A选项排除;汉朝时期政府对市场进行的是严格监管,B选项排除;市坊分开的限制被打破是在宋朝,D选项排除。‎ ‎10.天宝二年 ‎(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 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表现 ‎11.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草市 B. 夜市 C. 晓市 D. 街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并根据所学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是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所以答案选A;夜市是唐朝城市中出现,故B项错误;C类似于夜市的早市,故C项错误;街市夜市位于城市中位置,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草市 ‎【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12.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 农本思想被否定 B. 重商主义盛行 C. 传统义利观废弛 D. 抑商观念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D项正确。‎ ‎13.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B.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 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徽州人多地少,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说明当时土地稀少价格昂贵主要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致富以后购买田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帮 ‎14.“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 A. 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 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因为对外出口茶叶收益甚大,故以往种植红薯和麻的地方都开始种茶,并对外出口,以获取利润。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也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叙述了由于茶叶出口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故茶叶种植兴盛,这不能反映茶叶种植技术的提高,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庭手工业有何变化,故D项错误。‎ ‎15.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总局内,“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上海地区工人的来源在甲午战后发生了变化,从以东部沿海为主到来自全国各地。这是因为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导致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产生了大量失地的农民,这些农民为了谋生,只能到大城市做工,因此导致了材料中反映的现象,A正确;BC仅仅是外部吸引力,并非农民大量前往城市做工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本身的差异并不足以逼迫农民出来做工,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本身的解体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来自全国各地”,联系所学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史实分析解答。‎ ‎16.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 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 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 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 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选项不能全面概括两则材料的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李鸿章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根据这一原则创立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大生纱厂 C. 保兴面粉厂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官督商办”可知该企业的性质,轮船招商局属于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发昌机器厂是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生纱厂和保兴面粉厂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著名企业,故选D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18.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促使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899至1911年正是该时期经济发展表现,故B项正确;A是民族工业兴起原因;C是一战期间;D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9.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 迪亚士的远航 B. 达·伽马的远航 C. 哥伦布的远航 D. 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排除AB。此题易误选C项,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可知,C项不符合新航路开辟史实,排除C。D项,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20.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了约2倍,这一现象使得 A. 美洲的物品在欧洲滞销 B. 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 D. 商业经营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了约2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表现为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美洲的物品在欧洲滞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世界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于1825年的英国,C选项排除;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典型表现是股份制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纷纷出现,D选项排除。‎ ‎21.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国家 ‎1570‎ ‎1670‎ ‎1780‎ 甲 ‎232000‎ ‎568000‎ ‎450000‎ 乙 ‎51000‎ ‎260000‎ ‎1000000‎ A. 英国、西班牙 B. 荷兰、葡萄牙 C. 英国、荷兰 D. 荷兰、英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甲国的优势1780年后衰弱,而乙国发展十分迅猛。根据所学知识,16世纪末西班牙衰落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开始挑战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故D正确;甲国的优势1780年后衰弱,而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A、C甲国不可能是英国,排除;葡萄牙15、16世纪是殖民强国,17世纪后已经衰落,B中乙国指葡萄牙也不正确,排除B。‎ ‎22.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A. 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 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 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中“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的荷兰凭借雄厚的商业资本和发达的造船业成为“海上马车夫”,D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并非仅限荷兰一国,排除A;B、C应为英国崛起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23.“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着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 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 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 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 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19世纪,伴随着英法的崛起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故B正确。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而非欧洲,故A错误。黑奴到达美洲主要从事种植园内的农业生产,并不能推动美洲的工业化进程,故C错误。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给非洲社会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故D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24.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实质上反映了 A. 工业国对农业国胜利 B.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C. 英国海军的胜利 D. 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长期的争霸战争中”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长期的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法国,说明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要胜过西班牙、法国的封建制度,故选D。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英国“大陆均势”政策出现于17世纪,排除B。C说法片面,排除。‎ ‎25.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反映出 A. 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 B. 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C. 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D. 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需要解决动力问题,故社会的需求决定生产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来自于实践经验,而非科学理论,排除A。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瓦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排除C。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排除D。‎ ‎【点睛】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26.下图为伦敦城市地域的扩展示意图。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 早期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 C. 贸易中心转移 D. 阶级对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01-1851‎ 年”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促使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段是在16世纪至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与材料时间不符,不是1801-1851年伦敦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C选项错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这一时期伦敦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D选项错误,阶级对立不能对城市规模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7.“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A. 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 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重要意义 C. 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 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重点语句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说明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促进了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即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故D正确;材料不符合“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排除A;B与“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冲突,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核心语句,知道材料主要思想,材料中“既不是……也不是……而是……”,那么“而是”后面的句子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是核心语句。‎ ‎28. 自17世纪初成立至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其原因不包括:‎ A. 政府特许 B. 自由竞争 C. 对抗荷兰 D. 重商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能够垄断贸易,离不开政府的特许,故A项错误;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政府的特许和保护,“自由竞争”是19世纪30年代之后提倡的,所以“自由竞争”不是垄断的成因,故B项正确;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但后来被英国打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与东方贸易,故C项错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倡重商主义,英国政府公开支持东印度公司的商贸活动,这是其垄断地位形成的又一原因,故D项错误。‎ ‎29.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的特点;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故B项正确。‎ ‎30. 《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20世纪初,“大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定货,就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的需求。”这表明 ‎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 ‎ ‎②金融资本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 ‎ ‎③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 ‎④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无计划生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垄断,垄断“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无计划生产”,表述不准确,只能是缓解,排除④,①②③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来解答,④中“克服了”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技淫巧”,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戛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1)状况:欧洲与非洲、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比较繁荣,欧洲居于主导地位;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 ‎(2)背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对外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 现状: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贸易。‎ ‎(3)变化: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问题: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可知体现的是三角贸易,其中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可知体现的是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 ‎(2)背景:根据材料“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处于工业革命发展关键期,需要市场和原料。现状:根据材料“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嘎尔尼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这一时期的中国的社会背景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3)变化: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体现的是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的贸易由入超走向出超。本质:中英之间的贸易体现的本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战胜。‎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中的数字表明了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发展的速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节选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简析其政治、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与西方工业化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征:①工业革命向从深发展(在欧美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同时开始);②各国之间发展速度出现不平衡性,一些后起的国家发展速度更快。‎ 原因:政治:各国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发展。‎ ‎(2)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重工业为主不同:政治制度不同:西方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保障;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经济基础不同: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充分,实施殖民扩张政策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条件成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市场不成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目的不同:欧西各国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拓世界市场;中国是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 ‎【详解】(1)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多个国家同时进行,纵向看表格发展速度不一样,可以分析出各国之间发展速度出现不平衡性,一些后起的国家发展速度更快。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经济上从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经济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重工业为主。原因:洋务运动和西方国家发展经济不同的原因需要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目的和产业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化;中国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西方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类型上不同,西方是为先发型产业革命;中国是后发型产业革命。‎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