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历史 考生须知:‎ ‎1.全卷共27题,满分为100分。‎ ‎2.本卷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书的一个章节有如下文字:“6月28日这天是圣维多夫丹节,是科索沃战争的纪念日;1389年这一天,土耳其征服了中世纪的塞尔维亚帝国。这是一个不能原谅的缺乏远见的决定,因为塞尔维亚人的民主情感必然受到刺激。”该章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A. “一战的根源” B. “萨拉热窝”‎ C. “战争的欧洲阶段” D. “战争的全球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因为塞尔维亚人的民主情感必然受到刺激”可知,该章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用他的子弹,表达了塞尔维亚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故选B。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并非根源性因素,排除A;材料论述的焦点集中在塞尔维亚上,即强调的是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的起因,而非一战进程,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一战的起因,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空间信息,对于战争类题目,考生必须结合历史地图予以掌握。‎ ‎2.1916年初,德军统帅计划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实施突击,受领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该任务 A. 根据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展开作战 B. 目的是为了牵制法军从而支援索姆河战役 C. 由于德军使用飞机毒气弹使法军伤亡严重 D. 直接导致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故选C。1916年一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已经破产,凡尔登战役并非依据“施里芬计划”展开作战,排除A;B项颠倒了因果,德军发动索姆河战役是为了支援凡尔登战役,故排除;D项指的是马恩河战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一战的重要战役,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时序掌握相关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凡尔赛和约》签字后,各战胜国又相继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下列关于这些条约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②《纳伊条约》重申了对奥地利条约的主要条款 ‎③《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奥地利财政由协约国监督 ‎④《特里亚农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故①正确;重申了对奥地利条约的主要条款的是《特里亚农条约》,而非《纳伊条约》,故②错误;1919年9月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奥地利的财政由协约国监督,故③正确;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的是《纳伊条约》,故④错误。综上,故选C。A项不全面,排除;BD均包含错误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凡尔赛体系的相关知识,记忆量较大且容易混淆,建议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运用列表法予以归纳呈现。‎ ‎4.一战后,威尔逊在其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中提到:“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这一原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此时世界上盛行贸易自由主义 B. 当时美国经济实力世界领先 C. 一战后各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D. 美国想控制国联并称霸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美国未受战争影响,反而还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后成为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故威尔逊才会提出“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的主张,因为这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故选B。战争刚结束,各国为保护本国的经济,推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非贸易自由主义,排除A;C项是威尔逊提出“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主张的背景因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毕竟美国如果不是有经济优势,那么它也有可能提倡贸易保护主义,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经济上的诉求,而D项是政治上的诉求,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围绕国家利益来理解巴黎和会上各国的主要诉求。‎ ‎5.阅读下方表格,该表主要反映了希特勒政权的特点是 ‎ 颁布时间 法案名称 主 要 内 容 ‎1933年2月 ‎“紧急法令”‎ 剥夺大多数公民自由权 ‎1933年3月 ‎《授权法》‎ 消灭议会制的民主残余,希特勒需要的立法无需兴登堡的签署 ‎1933年4月 ‎《文职人员重建法》‎ 清洗公职中的政治反对派 ‎1933年7月 ‎《禁止组织新党法》‎ 没有议会反对派,形成一党制国家 A. 军国主义 B. 资本主义 C. 独裁政权 D. 法制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对公民自由权的剥夺到形成一党制国家,说明希特勒政权具有独裁专政的特点,故选C。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点,排除A;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点,排除B;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民主制度进行践踏,这违背了法制的初衷,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法西斯政权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熟练掌握选项中历史名词的内涵。‎ ‎6.1938年是轴心国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导致这些重大发展的中心人物是某位历史人物。丘吉尔对这位人物作出如下的评价:“他的全部希望是使自己作为伟大的和平使者载入史册;为此,他准备不顾种种事实而不断奋斗,使自己和国家冒着很大的风险。不幸的是,……遇到了他无法在其面前退缩但又对付不了的飓风。”丘吉尔所提及的“他”‎ A. 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B. 曾经参与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C. 率领国联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 D. 指挥德国法西斯出兵吞并奥地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他的全部希望是使自己作为伟大的和平使者载入史册……不幸的是,……遇到了他无法在其面前退缩但又对付不了的飓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评论的历史人物是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其参与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故选B。A项为戴高乐的作为,且“自由法国运动”诞生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发生于193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由材料的背景“1938年是轴心国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可知,丘吉尔评述的人物必然不属于法西斯阵营,故不可能得出由其指挥德国法西斯出兵吞并奥地利的结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二战爆发的背景,解答此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毕竟仅从材料来看,其指向并不唯一。‎ ‎7.下方与波兰有关的地图,按照地图反映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二战后的欧洲局部地图,因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一政权出现于二战后;②至少是一战结束前的欧洲局部地图,因为图中奥匈帝国并未解体;③是一战结束后的欧洲局部地图,由图中的波兰走廊可知。综上,故选C。ABD在时序上均存在排序错误的问题,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战争类题目多有涉及此类题型,掌握相应的读图、识图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8.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对法国军事进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进攻法国,德国首先占领荷兰和比利时 B. 德国实施“黄色方案”,对法国发动进攻 C. 德军将英法联军围困于比利时的敦刻尔克 D. 对法国发起总攻后,德国占领了法国全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为实现入侵西欧之目,保障其翼侧安全,故其在进攻法国前决定首先进攻北欧诸国,包括荷兰和比利时等国,故选A。“黄色方案”针对的对象是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四国,并非单纯是为了进攻法国制定的黄色方案,B项说法不如A项妥当,排除;敦刻尔克为法国地名,C项说法错误,排除;德军进入巴黎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将法国的全境占领,他们选择留下了南部地区的维希傀儡政府,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9.“台风行动计划于9月末拉开帷幕,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首先开始行动,其他两个装甲集群紧跟其后。仅一天,德国便取得了作战的主动性。但是,10月中旬的秋雨加上11月的冰雪,德军后勤补给逐渐瘫痪,装甲部兵和摩托化步兵也失去威力。12月初,在苏联红军的反击下,希特勒的部队陷入绝望境地。”该材料论述的是 A. 苏德战争的爆发 B. 莫斯科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库尔斯克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行动计划指的是希特勒亲自签订的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故选B。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不符材料“9月末拉开帷幕”的时间限定,排除A;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于1942年7月,不符材料“9月末拉开帷幕”的时间限定,排除C;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于1943年7月,不符材料“9月末拉开帷幕”的时间限定,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二战中的重大战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台风行动计划于9月末拉开帷幕”。‎ ‎10.二战后期,某国际文件中有如下字眼:“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该文件是 A. 《大西洋宪章》 B. 《开罗宣言》‎ C. 《波茨坦公告》 D. 《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可知,该文件签署于德国战败投降后,且其主要针对对象为日本法西斯政权,《波茨坦公告》符合这些限定条件,故选C。ABD的签署均在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前,排除。‎ ‎11.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强调“如何做”。这反映出孔子学说的重要特点是 A. 重抽象思辨 B. 重逻辑建构 C. 重实用理性 D. 追求终极关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总是强调‘如何做’”可知,孔子比较重实用理性,以解决问题为要点,故选C。孔子较少关注“什么是”的问题,说明其并不注重抽象思辨、逻辑建构,排除AB;孔子总是强调“如何做”,说明其更加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并不追求终极关怀,排除D。‎ ‎12.秦简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观其树木“野美”,而令禁伐湘山树;《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湘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据此可知 A. 秦简是第一手的考古资料更具有可信度 B. 秦简和《史记》互证秦始皇“伐湘山树”‎ C. 《史记》为史家名著,记述可靠性更强 D. 史实记载受记述者立场影响而产生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简为当时秦人所著,故美化秦始皇,而到了取代秦朝的汉朝,对秦始皇的叙述则突出了其暴虐的一面,以此来强化汉代秦的合法性,故史实的记载是会受到记述者立场的影响而产生差异的,故选D。秦简为当时秦人所著,可能存在不敢说真话而去美化秦始皇做法的问题,故其并不一定比《史记》更加可信,排除A ‎;秦简和《史记》的记载互相矛盾,并不能互证,排除B;《史记》虽为史家名著,但记述可靠性也并不一定就更强,毕竟随着时间推移,真相就也发难以判断,且史家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叙述必然存在局限性,排除C。‎ ‎13.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最后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处理办法是 A. 允许大部分人居住在原处,设置羁縻府州,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 B. 实施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分散其部落,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C.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落让其互相牵制,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 D. 采取怀柔政策,保全东突厥各部落,教之以礼仪,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可知,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处理办法是允许大部分人居住在原处,设置羁縻府州,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故选A。BC两项为争论时产生的另外两种意见,唐太宗并未采纳,而是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故排除;安西都护府是中央政府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的军政机构,并非针对东突厥设立,排除D。‎ ‎14.表格内三首诗反映了康熙帝不同时期的事件,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滇 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 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 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 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 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 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 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 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A. 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 B. 收复雅克萨、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叛乱 C. 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D. 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平定噶尔丹叛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第一首诗中的“洱海昆池”可知,其对应的是平定西南地区的三藩之乱,由第二首诗中的“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可知,其对应的是统一东南沿海地区的台湾,由第三首诗中的“四月天山路”可知,其对应的是平定西北地区的噶尔丹叛乱。综上,故选C。ABD其对应顺序均有错误,排除。‎ ‎15.古希腊智者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下列能体现其求真精神的主张是 A. 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B. 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C. 人不能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D. 形式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而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故B项最能体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主张。亚里士多德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A项本就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排除;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排除C;D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故这不是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区别,不是最能体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主张的选项,排除。‎ ‎16.“拿破仑的非法国臣民终于渐渐对征购、赋税、征兵、战争和关于战争的谣言感到厌烦。法国的统治通常意味着行政管理质量的提高,但是人们对行政管理的法国式性质的印象比对行政管理的质量印象更深刻的时候来临了。”这里作者意在强调拿破仑的统治 A.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 B. 提高了各地行政管理的质量 C. 激发了被征服地区的民族意识 D. 加强了法国的军事独裁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但是人们对行政管理的法国式性质的印象比对行政管理的质量印象更深刻的时候来临了”可知,拿破仑的统治逐渐引起了被征服地区国家与民族的反感,激发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意识,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对外战争消极的一面,而AB两项均是其积极一面,故两者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评述的主体在拿破仑对外的统治措施,而D项是国内的统治措施,故排除。‎ ‎17.孙中山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黎元洪割辫子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之前夕;梁启超的一个厨子买菜途中被人割了辫子大哭好几天;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很久还拖着辫子,傲然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台。这些现象反映了 ‎①割辫是政治态度的体现 ②社会习俗变迁的复杂性 ‎③社会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④老百姓受到革命的冲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割辫时机可知,割辫是政治态度的体现;由材料中各色人物对割辫的态度可知,社会习俗变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辫子留存与否,关乎的是自己的政治态度,与审美观念无关;由材料中梁启超的一个厨子的经历可知,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革命的影响。综上,故选C。AB不全面,排除;D包含错误选项,排除。‎ ‎18.中央党校教授赵福亭认为:毛泽东是20世纪的伟人,在历史阶段的关键时刻都留下了印记。毛泽东在20世纪30、40年代留下的印记是 A. 开展土地革命,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C. 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D.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 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在解放战争中领导革命走向了胜利,故选B。AC两项为20世纪20年代留下的印记,排除;D项为20世纪50年代留下的印记,排除。‎ ‎19.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A. 推动了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B. 认为计划和市场都只经济手段 C.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D. 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存在区别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知,尽管邓小平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突破,但他还是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是有区别的,所以他才会特意强调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故选D。当时改革开放事业刚刚开始,不可能有马上进入新阶段的说法,排除A;B项为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是市场,而材料则还是认为计划经济为主导,这说明1979年邓小平的这一论断距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有较大距离,排除C。‎ ‎20.丘吉尔在《英国民族的历史》中评价道:“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最符合该观点的史实是 A. 平定王党叛乱 B. 处死查理一世 C. 担任护国公 D. 颁布《航海条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解散国会,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充分体现了其军事独裁的一面,故选C。平定王党叛乱和处理查理一世是在其还未建立独裁政权前,仍有对其权力进行限制的因素,排除AB;《航海条例》是指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这不是独裁的结果,排除D。‎ ‎21.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亚洲觉醒——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食盐进军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纳西比战役 C. 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护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的典型事件为中国的辛亥革命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向食盐进军又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事件,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的纳西比战役发生于光荣革命前,两者同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但二者本身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是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其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护国运动发生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其前二者间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 ‎22.“宇宙中的每一个物质的颗粒都吸引其它每一个颗粒,其吸引力的大小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与它们的质量的成积成正比例。”这一理论 A. 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B. 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C. 启示了启蒙思想家发现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 D. 是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最基本的理论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理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启蒙思想家受此启发,认为人们能够凭借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法则,从而谋求世俗的幸福,故选C。A项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B项指的是牛顿制作的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而非万有引力定律,排除;D项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排除。‎ ‎23.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 文化遗产 B. 自然遗产 C. 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 ‎24.朋友圈流行一高三学霸的笔记,将文化遗产的知识点编成诗句来记忆。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倒立如蛋轻材料,内外双层三光源;三色大理石砖砌,城市环境相协调;佛罗伦萨文艺兴,国誉民豪人类勤。”该诗句描述的遗产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倒立如蛋轻材料……佛罗伦萨文艺兴”可知,该诗句描述的是位于佛罗伦萨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故选A。B项为圣彼得大教堂,位于罗马,排除;C项为万神殿,排除;D项为米兰大教堂,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52分)‎ ‎25.海军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局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英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模式来说,与德国作战的可能性太遥远。可是难以置信的事终究成为事实。从英国来看,德国舰队对英国的威胁,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压力——当时敌对列强的联合舰队总吨位数已超过英国甚多。英国舰队甚至已无法维持它的最低目标:其海军实力必须超过另外两大强国的总和。同时,德国舰队的基地全在北海,正对英国。海军之于德国,不过是国际地位和全球野心的象征,对于大英帝国的全球性地位却是一种威胁。‎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时代1875—1914》‎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英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模式”。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德两国在海军方面产生矛盾的原因。‎ 材料二 1915年春,德国领事在《纽约时报》宣告将在“卢西塔尼亚”号驶往英国时将其击沉:它确实这么做了。最后,德国意识到美国加入自己的敌人行列没有好处,而宣告结束这次潜水艇战。1917年2月,德国重新开始了无限制潜艇战。4月,美国对德宣战。由于英国反对护航舰队保护协约国贸易,导致商船大量损失,严重威胁英国经济。后来引进护航舰队,德国潜水艇降至可控的程度。1918年夏季,几乎每个月有25万美国士兵由护航舰队载入欧洲。‎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2)根据材料二,概述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英美两国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美国参战的意义。‎ 材料三 除接管德国在山东省原来的特权和进一步扩大对满洲的控制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其他方面大获其利,因为这场战争排除了西方的工业竞争,使日本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日本的出口商品和远洋运输统治了亚洲市场,加强了国内经济力量。1922年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华盛顿会谈,要求日本对海军按照日本、英国和美国主力舰3:5:5的比例加以限制。‎ ‎——罗兹·墨菲《亚洲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日本海军力量扩张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限制主力舰吨位的条约名称及其对日本海军的影响。‎ ‎【答案】(1)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或希望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以便自己插手欧洲事务。原因:英国失去了舰队数量的优势;德国海军基地的位置威胁到英国;德国海军的发展挑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2)影响:破坏了英国的经济;激化德国与美国的矛盾,使美国由孤立转变为正式参战。‎ 意义:抑制德国潜水艇的破坏性;美国派遣大量士兵开赴欧洲战场;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3)背景:由于一战,西方暂时放松对亚洲的侵略;日本乘机在亚太地区扩张(或日本 占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岛屿,加强对满洲的控制);日本工业发展迅速。名称:《五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影响: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英美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做出让步,使日本占有实际的优势;缓解了日本与其他列强在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竞争;但是不可能真正消除这种矛盾。‎ ‎【解析】‎ ‎【详解】(1)一贯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待欧洲大陆一贯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原因:由材料“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压力——当时敌对列强的联合舰队总吨位数已超过英国甚多”可知,英国失去了舰队数量的优势;由材料“德国舰队的基地全在北海,正对英国”可知,德国海军基地的位置威胁到英国;由材料“海军之于德国……对于大英帝国的全球性地位却是一种威胁”可知,德国海军的发展挑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2)影响:由材料“导致商船大量损失,严重威胁英国经济”可知,无限制潜艇战破坏了英国的经济;由材料“1917年2月,德国重新开始了无限制潜艇战。4月,美国对德宣战”可知,无限制潜艇战激化了德国与美国的矛盾,使美国由孤立转变为正式参战。‎ 意义:由材料“德国潜水艇降至可控的程度”可知,这抑制了德国潜水艇的破坏性;由材料“1918年夏季,几乎每个月有25万美国士兵由护航舰队载入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导致美国派遣大量士兵开赴欧洲战场,从而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3)背景:由材料“接管德国在山东省原来的特权和进一步扩大对满洲的控制”可归纳为日本乘机在亚太地区扩张;由材料“这场战争排除了西方的工业竞争”可归纳为由于一战,西方暂时放松对亚洲的侵略;由材料“日本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可归纳为日本工业发展迅速。‎ 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上与限制主力舰吨位这一内容相关的条约是《五国条约》。‎ 影响:从条约的内容及实质来分析影响。从条约内容上看,《五国条约》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但英美在海军基地方面也对日本做出让步,使日本占有实际的优势;从条约实质上看,条约是五强迫于形势压力而根据各国海军现有实力状况而实行的一次暂时妥协,它职能暂时缓解日本与其他列强在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竞争;但是不可能真正消除这种矛盾。‎ ‎26.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写出材料一中雕塑的名称。并以《创世纪》为例,说明“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善于用人体来表达思想的艺术家”。‎ 材料二 1547年,教皇委托米开朗基罗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伯拉孟特(又译作布拉曼特)设计的平面。……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时,已经造到了穹顶鼓座。后来,由泡达和封丹纳大体按照他设计的模型完成了穹顶。圣彼得大教堂成为这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的不朽的纪念碑。‎ ‎——摘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2)圣彼得大教堂被视为 “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的不朽的纪念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米开朗基罗在其中的贡献。‎ 材料三 “这(引者注:指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需要而且产生了在思考力上、热情上和性格上,在多才多艺上和学识广博上的巨人的时代。‎ ‎——摘编自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导言》‎ ‎(3)结合所学,简述16世纪的罗马是如何孕育时代巨人的。‎ ‎【答案】(1)名称:《哀悼基督》。(或《圣殇》)说明: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他们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这幅壁画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座丰碑。‎ ‎(2)抛弃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布拉曼特设计的平面。为解决教堂圆顶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设计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 ‎(3)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6世纪初,罗马成为文艺复兴新的中心;罗马教皇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遗迹,重用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 ‎【解析】‎ ‎【详解】(1)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为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 说明:结合所学可从《创世纪》这一壁画的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入手分析。从壁画的内容上看,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他们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从这幅壁画蕴含的精神内核上看,它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座丰碑。‎ ‎(2)结合所学从继承和发展两方面入手分析。首先是继承,圣彼得大教堂的涉及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布拉曼特设计的平面;其次是发展,在建造圣彼得大教堂过程中,米开朗基罗为解决教堂圆顶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其专门设计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并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 ‎(3)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入手分析。从经济上看,16世纪的罗马,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从文化上看,16世纪初,罗马成为文艺复兴新的中心;从社会角度看,当时的罗马教皇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遗迹,重用一大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 ‎27.道路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完全地把帝国联为一体,把控制范围之外的地区排除在外,秦始皇修建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呈扇形向四周延伸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叫作“□□” ,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公里,直抵蒙古复地。这条道路曾经运送过修建长城的原料……道路网在秦帝国内四通八达,但它受高度控制,仅用于国家目的。……道路网为统一的宏大仪式——皇帝巡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皇帝个人借此可在他的领土内巡视。‎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第一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写出材料一中□□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秦朝修建道路交通网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建造了长14.5千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政府用银28.5万两购回铁路,然后拆毁。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众多官员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 “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根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铁路业发展缓慢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危害。‎ 材料三 詹天佑大事年表 ‎1861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破落的茶商家庭 ‎1872年 随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留美期间 乘坐了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深感中西方之差距 ‎1878年 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考入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科 ‎1881年 获得学士学位,回国 ‎1888年 被中国铁路公司聘为津沽铁路帮工程师 ‎1890年 清政府决定修建关东铁路 ‎1905年 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 ‎1909年 京张铁路提前全线通车 ‎1911年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实际上将路权出卖给外国人 ‎1913年 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督办川粤汉铁路 ‎1919年 出任协约国“联合远东铁路委员会”辖下的技术部委员,力争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和管理权;病逝 ‎——据经盛鸿《詹天佑评传》整理 关于詹天佑,学者有两种基本认识:‎ 认识一:“时势造英雄”,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史上的贡献与那个时代密切相关。‎ 认识二:“英雄造时势”,詹天佑大大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种认识加以论述。‎ ‎【答案】(1)直道。历史作用:便利皇帝巡视、调遣军队,运送物资;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帝国控制、巩固帝国统一。‎ ‎(2)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危害:便于列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市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不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3)认识一:出生于广东的商人家庭,感受风气之先,较早接触西方思想;洋务运动开展,成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接触西方先进技术;留美期间,深受中西方发展差距的触动;甲午战败,清政府认识到铁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为其提供机遇。‎ 认识二:主持津沽铁路铺轨工程;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自行设计并成功建造京张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奇迹;民国后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督办川粤汉铁路;力争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和管理权;鞠躬尽瘁,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公里,直抵蒙古复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格处指的是直道。‎ 历史作用:由材料“这条道路曾经运送过修建长城的原料……道路网为统一的宏大仪式——皇帝巡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知,发达的道路交通网便利了皇帝巡视、调遣军队,运送物资。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上看,发达的道路交通网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从政治上看,发达的道路交通网有利于加强帝国控制、巩固帝国统一。‎ ‎(2)原因:由材料“这个‘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然后拆毁”可知,铁路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由材料“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可知,中国发展铁路业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由材料“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众多官员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可知,铁路业发展缓慢还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 危害:结合所学可从列强和中国两种角度进行分析。从列强的角度看,这便于列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市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从中国角度看,对列强经济侵略的便利即意味着不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3)对于第一种认识,其侧重点在于突出时代背景的分析上,可结合詹天佑的人物生平阐述时代对詹天佑个人的影响。如在论述其孩童阶段时,要注意詹天佑的出生地广州,其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感受风气之先,较早接触西方思想;在论述其求学阶段时,要注意洋务运动对于其个人求学经历的影响;在留学阶段,其深受中西方发展差距的触动;在其留学归国后,甲午战败,清政府认识到铁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为其提供机遇。‎ 对于第二种认识,其侧重点在于突出詹天佑对于推动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相关史实主要有主持津沽铁路铺轨工程、建造滦河大桥、自主设计并建造京张铁路、督办川粤汉铁路、力争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和管理权等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