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2月网络考试历史试题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2020年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模拟测试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福”最初出自上古记言散文《尚书·周书·洪范》,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即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然而《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当时 A. 小农生活条件的改善 B. 贵族政治体制被破坏 C. 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 D.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战国时期韩非子称“全寿富贵之谓福”可知,最初古人心目中的“五福”是不包括贵这一美好追求的,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阻碍了庶人进入“贵”的阶层的可能性。到战国时期,“贵”成为社会吉祥祝福之一,这反映出以世卿世禄制为特征的贵族政治遭到破坏,B选项符合题意;AC两项由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与儒家思想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2.《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 A.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 精耕细作农业探索 D. 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这一现实认可,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C选项排除。 3.苏轼赞扬颜真卿,“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也白嘲“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据此可知,苏轼 A. 主张书写不拘成规 B. 推崇书法表情达意 C. 积极倡导书体革新 D. 要求细化楷体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表现的是苏轼不拘成规,以自出新意为特征的书法观,A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未涉及倡导书体革新,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4.明代规定户部吏不用赣、浙、苏、松(江)人,清代户部司官也不用苏、松、常、杭、嘉、湖人。据下面的图片史料推断,明清两代如此限制的用意是 A. 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 B. 警惕地方的经济渗透 C. 确保地方秩序的稳定 D. 加强对南方民族的监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可知,南方部分赋税对全国经济影响较大,而户部掌管全国的赋税征收,因此对户部官员任用有限制,唯恐影响这些地区的税收,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明显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A。 5.天津城的历史不长,从直洁寨算起,至今不过600余年。然至19世纪末,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也就用了几十年时间。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A. 临近京畿 B. 开埠通商 C. 洋务倾斜 D. 列强汇集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天津由一个近畿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由近代天津城市的特征可知,天津的发展与其开埠通商、城市工商业繁荣相关,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排除;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B。 6.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 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 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 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B选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7.1940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未曾有的困难局面与未曾有的投降危险正在急速到来”,要求利用日美之间的矛盾,团结包括国民党内的“一切可以转变的部分”,全党“把自己作为全国抗日力量聚集的中心”。基于这一指示精神,八路军 A. 掀起了根据地整风运动 B. 全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C. 策划并发动了百团大战 D. 加强了根据地政权的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0年7月”、“未曾有的困难局面与未曾有的投降危险正在急速到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华民族既面临日本侵略的压力,又面临国民党内部投降的风险,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士气,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C选项符合题意;整风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进行的一次思想政治建设,A选项排除;BD选项是对材料主旨的误读,排除。故答案为C。 8.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A. 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体育强国”、“体育救国”体现的是体育运动和政治相结合,毛泽东的题词突出了人民体育的意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更是把体育作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有力武器,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片面,与材料中的部分主张不符,排除;D选项中的“教育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 9.在做过大量调查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在神看来,“最聪明的人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为此,苏格拉底 A 批判智者忽视道德 B. 维护城邦集体利益 C. 提出“认识你自己” D.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苏格拉底肯定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即使“最聪明人”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表现对道德的推崇,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城邦集体利益的维护,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神的权威的否定,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10.下面的美国漫画《无妄之灾》从本质上说明,美国民众 A. 基层政治参与意识淡薄 B. 对现有政党制度不满 C. 私权法律保护观念强烈 D. 对社会治安状况担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大选”调查员遭遇了“无妄之灾”,表现了美国民众对总统大选的漠视,从本质上表明美国人民对现有的政党制度不满,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人民对政党制度的不满,排除;私权法律保护观念强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11.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 A. 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 B. 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 C. 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 D. 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苏两国在大规模工业化启动之前,均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的根源于两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A选项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发展落后,并不意味粮食歉收,B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为A。 12.有观点指出,“交通工具的影响……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全球化既不是甜蜜的糖果,也不是酸涩的苦果。上述认识的宣扬 A. 适应了西方民粹主义需要 B. 加速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C. 加剧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D. 有助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前一半肯定了交通工具发展对世界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后一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良性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平民化是民粹主义政治运动的本质特征,A选项排除;BC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由于人的邪恶天性,自然状态中的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然而人类是有超出这种状态的可能的,而这种可能一部分由于情感,一部分由于他的理性而构成”。为了避免人类在相互侵犯中自我毁灭,具有理性自觉的人类相互妥协,让渡权利给一个人格化的伟大的“利维坦”(国家)。 ——摘编自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 材料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合”思想包含了承认差别的内容,而非无原则地融合。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因此“和合文化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中国特色的评判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反霸斗争中的有力思想武器”。 ——摘编自韩卫东、韩耀东<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布斯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政治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运用对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案】(1)主要内容:主张政治妥协;推崇公权力;崇尚理性。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对人性的认识深入,理性主义的宣扬;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压迫不满。 (2)1953年底,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符合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理念,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3)原则:心态宽容;结果互利;斗争有节等等。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为了避免人类在相互侵犯中自我毁灭,具有理性自觉的人类相互妥协”可归纳出主张政治妥协;根据材料“一部分由于他的理性而构成”可归纳出崇尚理性;根据材料“让渡权利给一个人格化的伟大的‘利维坦’”可归纳出推崇公权力。原因:关于霍布斯的政治观成因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2)案例及意义:根据材料“‘和合’思想包含了承认差别的内容,而非无原则地融合”准确的理解和合文化的含义,结合20世50年代的外交成果及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3)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处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需要从心态宽容、结果互利、斗争有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重,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见解: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由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政府,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庶族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了国家政权,从而扩充了官僚队伍阶层。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更新。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古代入仕的寒门学子从隋朝以后显著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科举制的出现有关,据此可以提炼出论点是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关于阐释可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选官权力、选官原则及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写清题号。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闽西工农银行是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确定成立的。该决议案指出:“目前为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以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前途,唯一的办法是设立闽西工农银行,各县设分行,总行随闽西政府所在地而定。”资本共20万元,分20万股,每股大洋一元,一次收足。1930年11月7日,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正式开幕,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买卖金银、储金、贴现、发行纸币、保管财政、收买期票。1932年4月,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成立,闽西工农银行仍继续存在,直到红军长征为止。 ——摘编自《中国近代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西工农银行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闽西工农银行的任务和特点。 【答案】(1)背景: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革命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闽西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国民政府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2)任务:贯彻执行党的经济政策;服务革命战争和根据地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特点:与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紧密相连;与根据地的军事斗争胜负息息相关。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闽西工农银行是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确定成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闽西工农银行建立的背景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巩固、国民政府对根据地进行围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任务:根据材料“目前为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以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前途”、“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买卖金银、储金、贴现、发行纸币、保管财政、收买期票”即可归纳出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经济政策;服务革命战争和根据地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特点:根据材料“闽西工农银行是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确定成立的”可归纳出与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紧密相连;根据材料“闽西工农银行仍继续存在,直到红军长征为止”可归纳出与根据地的军事斗争胜负息息相关。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研究冷战史、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的学者们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期。在这十余年间,我们得到了大量来自俄国、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冷战史和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而使得整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巨大进展。新解密的文件冲击了冷战历史研究者的旧有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新资料,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并更为重视“机制”的作用。新档案资料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人们不再把冷战仅仅视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包括东亚、南亚、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被整合到冷战的全球性历史叙述中来。 ——摘编自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冷战结束以来有关冷战历史研究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历史研究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侧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更重视研究“机制”对冷战的影响;研究视角更趋向全球化,讲究整体性。 (2)原因: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大量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解密,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素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联系更为密切;史学研究进步等等。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可归纳出侧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根据材料“并更为重视“机制”的作用”可归纳出更重视研究“机制”对冷战的影响;根据材料“新档案资料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可归纳出研究视角更趋向全球化,讲究整体性。 (2)原因: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根据材料“我们得到了大量来自俄国、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可归纳出是大量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解密,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素材;根据材料“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可归纳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联系更为密切;根据材料“包括东亚、南亚、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被整合到冷战的全球性历史叙述中来”可归纳出史学研究进步。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充(公元27-约97年)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他在《论衡·超奇篇》中表达了自己的人才观。他把儒生分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文人和鸿儒。文人和鸿儒应广泛涉猎各家学说主张,他们能博古通今,能为国家发展进言献策,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极强的创造力。 ——摘编自潘宇俊《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教育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充的教育思想。 【答案】(1)内容:教育可以使人成才;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应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 (2)简评:王充肯定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重视对文人和鸿儒的培养,则体现了王充通才教育的理念;王充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学校发展也有重要启示意义;王充的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封建国家培养人才,体现出阶级的局限性。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可归纳出教育可以使人成才;根据材料“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文人和鸿儒”可归纳出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根据材料“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极强的创造力”可归纳出应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 (2)简评:结合王充教育思想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其培养人才、通才的教育理念、后世的影响及阶级的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