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时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特征可知,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处是秦朝,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处处于高潮,原因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处处于低潮,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有关,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的要求,要求君主施行德政,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C. 儒学思想适应了所有时代的社会需要 D.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可知这强调的是儒学思想演变的时代性,而材料中“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则强调的是儒学思想演变的主观性,因此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可知后代的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吸收孔子的思想中对自己有用东西,并未歪曲和篡改孔子的思想本意,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可知儒学体系的发展完善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儒学思想主要是适应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故C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4.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可知,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藏书》成为科举的内容,体现了李贽仍未能冲破传统诵经致仕的社会观念,故A正确。B项,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说明李贽并不反对科考试,排除。C项,材料反映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考试的内容,并非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排除。D项表述在材料有所体现,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5.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表明王夫之 A. 严格自律,注重名节 B 坚持反清复明活动 C. 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 D. 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 ‎【答案】A ‎【解析】‎ 根据“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表明王夫之严格自律,注重名节,故A正确;B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得出;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王夫之个人严格自律,注重名节,无法体现王夫之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排除D。‎ ‎6.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更有利于社会变革,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的斗争对象,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7.“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亨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上述材料出自 A. 伏尔泰<哲学通信》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耀布斯《利维组》 D. 卢俊《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人人享有安全,自由不是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须由契约政府进行保护等原则,强调核心在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故所述材料应当是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ACD项排除。‎ ‎8.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 A. 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 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 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上帝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 D项错误。故选C。‎ ‎9.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促进思想解放 D.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在反封建王权和教会特权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构想,故D正确;A项无法体现“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排除;B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促进思想解放属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共同的地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 ‎10.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11.‎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羲之的书法本身艺术水平很高,加上唐太宗的推崇,影响广大,因此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决定”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排除B项;艺术评判有一定的标准,不因朝代更替而改变,排除D项。‎ ‎12.)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 “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 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 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 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宗教的庸俗化,故C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神佛妖怪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这是世俗生活的反映,故B正确。‎ ‎13.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14.炎帝神农制五谷尝百草开创农耕文明,在2016年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筹备过程中,中国邮政计划发行《国粹中医》邮票。张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上网搜索“中医药”。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A. 东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 《本草纲目》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C.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D. 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答案】D ‎【解析】‎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排除A;《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籍”,故排除B;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故排除C。古代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故D项正确。‎ ‎15.‎2010年1月2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所唱戏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说明(  ) ‎ A. 梅兰芳对京剧走向成熟起了关键作用 B. 梅兰芳对京剧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C. 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 D. 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知,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故选C。京剧艺术走向成熟指的是在同治、光绪年间,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是外交关系,京剧是我国独有的剧种,故排除ACD。‎ ‎16.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 A.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C.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西汉初期众多地方出现纸,说明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造纸术的外传,故A错误;纸在魏晋时期是主要写品,故B错误;《后汉书》记载具有可信性,故D错误。‎ ‎【详解】‎ ‎17. 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西欧千年之久的地心说 B. 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C. 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D. 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世纪科学终止是”1543年发表的《人体结构》和《天体运行之道路》,可知这两本书籍的主要意义是指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解放出来,符合题意的是D项,AC项分别是两本书的内容意义,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是1687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 ‎18.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来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 A. 没有公开挑战传统势力和思想 B. 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C. 符合当时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资产阶级崛起反映了社会变革,而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又反映了变革手段有序,C正确;A项中的“没有公开”说法明显错误,资产阶级相继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向传统势力发起挑战,排除;B项只说明了对资产阶级崛起的作用,是片面的,排除;进化论不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D错误。‎ ‎19.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下列发现打破了开尔文勋爵这一结论的是 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的物理学大厦是经典力学的建成,爱因斯坦从宏观物体高度运动下提出新的时空观,打破了传统物理学观点,故D正确;A是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B是材料中提及的大厦;C是科技成就。‎ ‎20.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荷兰(%)‎ 英国(%)‎ 美国(%)‎ ‎1890年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年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8‎ ‎72‎ ‎74‎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B. 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C. 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1998年服务业明显就业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90年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生的,故不符合题意。材料与B项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无关,排除。材料中不仅仅是美国,C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D。‎ ‎21.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B.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早期,“夷”是中国对外民族的一种蔑称,体现了思想上的自大,而“洋”则体现了对外民族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由“夷”到“洋”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故选B。材料只是体现了人们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没有体现对西方的仇视和崇拜,故可排除A;C、D两个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可直接排除。‎ ‎22.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B. 戊戌变法彻底批判封建儒学,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 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D.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维新思想并没有结束 ‎【答案】D ‎【解析】‎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故答案为D项。维新思想宣传君主立宪,排除A项;戊戌变法未能彻底批判封建儒学,排除B项;在此之前人们已有所了解,C项错在“开始”,排除。‎ ‎23.钱乘旦评价某一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 体现了“体用统一思想” B. 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C.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以建立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中评价的是洋务运动,该运动接受现代化,主要是西方的形式,借以维护封建统治,该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C正确;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思想,故A错误;B是鸦片战争影响;D是辛亥革命。‎ ‎【详解】‎ ‎24.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 A. 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 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 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中的“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可知,这一观点强调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故答案为D项。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发动工农群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民主革命提出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排除C项。‎ 二、本卷共三小题,共52分。‎ ‎25.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材料三 ‎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答案】(1)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 近代教育: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教学内容注重西学和实用技能。‎ ‎(2)政治: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救亡图存。‎ ‎ 思想: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 经济: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发展,需要拥有实用技能的人才。‎ ‎(3)特点:教会起了推动作用;立法保障;出现了专业化学校;社会重视。‎ ‎ 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和“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应当结合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治方面的列强侵华、思想方面的西学东渐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发展等等来回答。‎ ‎(3)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等因素来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化进程简表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答案示例:‎ 论题: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他们冲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愚昧思想束缚,积极主动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也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的君主立宪、进化论引入中国,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以挽救民族危亡。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覆亡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的过程。若学生从救亡图存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近代化进程;思想认识水平影响近代化道路等方面答,言之有理皆可。对论题的论述着重从两个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要依据表格信息,围绕“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来提取观点,论证结合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回答,要结合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新思想萌发到中体西用再到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角度论证即可。‎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7.十六世纪以来东西方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文化巨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述。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伽利略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他进行了单摆实验、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船舱实验等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不仅靠对自然理性的把握实现了数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而且他要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的规律,他使物理学彻底摆脱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觉、猜测和定性的议论状况。他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摘编自吕增建《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二者科学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答案】(1)贡献: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沟通中西文化(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 数学传人中国);反思并维护传统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 生产经验(或系统总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 特点:注重实用和总结;融合中西方科技文化。‎ ‎(2)特点:注重实验研究,将观测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实现了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 原因:徐光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发达;西学东渐的影响。伽利略: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伽利略本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中可以概括出徐光启的科技贡献;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实用性和中西结合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西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背景原因型非选择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题干中信息量较大,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方可答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事件所处的背景从而推出事件原因。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按试题设问类型来看主要有:原因性试题、背景型试题。‎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