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2.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介绍。《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 ) A.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 B.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 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 D.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 3.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 )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4.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 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5.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 A.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B.是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C.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6.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7.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8.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9.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10.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 A.儒、佛、道思想间的文明交融 B.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C.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D.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11.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12.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 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3.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1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普。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有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15.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 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 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16.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17.下图为西周大盂鼎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文中记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A.西周的饮食文化 B.西周的分封制度 C.西周手工业的发展 D.先秦文字发展概况 18.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19.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下列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作品是( ) A.顾恺之《洛神斌图》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20.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 A.反映了宋代民族矛盾的尖锐 B.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C.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D.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21.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 ) A.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B.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C.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 D.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 22.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23.古代希腊戏剧早期主要是描写神的世界,智者运动时期则转移到对人本身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戏剧服务对象转向民众 B. 宗教信仰丧失主导地位 C.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D. 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生活 24.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 A.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B.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C.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D.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25.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B. 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 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 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26.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C.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27.拉斐尔创作的《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达·芬奇创作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中,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这主要表明当时( )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 达·芬奇《圣母、圣婴与圣安妮》 A.宗教不再是艺术创作的素材 B.艺术创作已经摆脱神学束缚 C.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D.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28.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29.有学者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本意是希望对赎罪券的效能进行神学辩论,在基督教会的作用和个人虔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举起反对教皇的大旗。然而,他的观点和做法显然道出了对罗马教廷和赎罪券不满的德国人的心声。这表明( ) A.“因信称义”主张得到广泛认同 B.反对教会腐败统治是其改革初衷 C.路德的改革主张未脱离宗教范畴 D.路德的改革得到德国民众大力支持 30.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二、材料题 31.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32.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推崇等级秩序,而未涉及到以德治国理念,排除A项;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史料来源,但文献史料既然是人为记录,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所以D说法正确。 文献史料无论多么详实,都不可能真实再现历史全貌,排除B。 既然带有主观性,就不可能完全准确概括历史,排除A。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几则文献并没有对孔子的评价达成共识,排除C。 故选:D。 3.答案:C 解析:C. 依据材料中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的内容可以看出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故C项正确; A. 材料无法体现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激化,故A项错误; B.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没有确立权威地位,故B项错误; D. 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4.答案:A 解析:尊君爱民”比“民贵君轻”更为理性可行.据此可推断A项正确;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排除B项;C、D项说法错误,排除。 5.答案:D 解析:“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表明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B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儁家思想。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中的 主旨并不是强调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比较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和懦家思想均是有为的,因此不能说二者思想可以互补,排除B项;早期民本思想的表现为要求统治者重视民众的作用,而材料并没有涉及此项内容,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墨家的思想。由材料•能帮助天下安定丧、 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 墨家重视社会安定,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 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懦家,排除A 项;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度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 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璺家学说自身的主张,并未涉及对儒家 思想的扬弃,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D. 由孔子的思想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发展可知,儒学的发展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D选项符合题意; A.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A选项排除; B.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的调整,B选项排除; C. 材料不能得出孔子思想不被当时认可的结论,C选项排除。 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可知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故选A项;“只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未涉及教育方式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未涉及宋代官方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态度, 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由材料可知,黄宗羲强调“为民谋利”,顾炎武强调君主与官吏要敢视百姓,这属于“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故D项正确,C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受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与史实不符。 14.答案:C 解析: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德”与“才”是两个相悖的品质,“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妇德戒律。“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出女诗人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不认同,是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的“普遍接受”在当时是不现实的,B项“德才兼备”是这位女诗人的标准而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AB两项是错误的。材料只是诗人对女子素养的新标准,材料没有显示维护自身权益这方面的意思。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王徴等人在编译《奇器图说》一书时侧重实用 性强的西方机械而忽略理论性强的数学证明过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科技交流的内容,但没有体现中外技术的差距,A 项错误,排除;B项中的“日益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结论 由材料推断不出,排除。 16.答案:C 解析: “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表明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家那么细密严谨的四遍理论体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自身存在不足,故C正确;AB与“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不符,排除;D材料未体现,排除。 17.答案:A 解析:从西周大盂鼎本身和可以了解西周手工业的发展;从“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记载了赐予孟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可以了解先秦文字发展概况和西周的分封制度,所以,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这三项。 材料中的信息表明,该文物没有涉及西周饮食文化的信息,不能用于研究西周的饮食文化,故A正确。 故选:A。 18.答案:B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和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那时候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农具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故那时的“丁”字状如竹钉、木钉;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得到推广,那时的篆书中“丁”字分化出“钉”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所以说,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B正确。 A. 中国文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但从甲骨文到篆书,从图中看不出总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A。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在商朝就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但从一个“丁”字的变化看不出来,排除C。 D.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所以在篆书中还衍生不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排除D。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 东晋画家顾恺之是《洛神赋图》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绘画作品。据此依据材料“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可知A正确;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通过阅读明清小说,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故B正确。 A在任何时期的任何文学形式均可,不特别针对明清小说,排除。 C说的是写作手法,不是思想和精神,排除。 D说法错误,明清小说主要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排除。 故选:B。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京剧脸谱艺术的认识。“寓褒眨、别善恶” 说明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杨惩恶扬善的理念,体现了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艺术功能是社会教化而不是折射社会伦理秩序,排除A项;仅有脸谱的出现不能说明京剧艺术成熟,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京刷脸谱艺术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排除 C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戏剧由“描写神的世界”“转移到对人本身的描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故C正确。 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戏剧本来就是现实生活的产物,D错在“开始”二字,故排除。 故选:C。 24.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表明二者都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故B正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不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故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可知体现的是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A选项符合题意。 16世纪教会对自然科学仍然有影响力,B选项排除。 现实主义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与医学进步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A。 26.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7.答案:D 解析: 28.答案:C 解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没有实现“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排除B;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故选C;清教革命运动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排除D。 29.答案:C 解析: 30.答案:C 解析: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有利于政府加强对教会的控制,有利于世俗国家的形成发展,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否定教会存在的必要性,排除A项;“各国”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排除D项。 31.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2)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理由: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无法实现"利民"目的;败坏民主的名声。 (3)价值: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本土资源。 解析: 32.答案:(1)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增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的烙印;缺乏对人格平等的追求。成因: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影响。 (2)特点:关注个性、人性,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自由。背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