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考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命题规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c);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⑤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反映社会现实,但往往与政治学科重复,学科价值得不到体现,相对较冷门 ‎(2)外交问题有独特的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是考查的热门,尤其要关注与美国关系的变化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b);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b);②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③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④“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c)‎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②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b)‎ 外交关系的突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②中美关系正常化(b);③中日邦交正常化(b)‎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②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③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及其意义(c)‎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思想上: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③组织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为建立新中国做了重要组织准备。‎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①结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2.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2)结果: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形成 ‎1949年 新中国 成立前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倾,更要防止“左”倾 构建完成 新中国 成立-‎ ‎20世纪 ‎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1. (2019·4月浙江选考,T14)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解析:选A。根据材料“‘北平’字样改为‘北京’”可判出,背景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A项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B项排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D项排除。‎ ‎2. (2017·11月浙江选考,T14)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解析:选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C项正确。‎ ‎3.考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018·4月浙江选考,T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A。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选A。‎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形成过程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3)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过程 ‎(1)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正式回归。‎ ‎2.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打破坚冰 ‎(1)1979年元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逐步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2.重大进展 ‎(1)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3)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六点认识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6.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2)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3)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 ‎1. (2017·4月浙江选考,T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的意义之一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故B项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澳门仍在葡萄牙手中,排除A项;香港回归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不能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排除C项;香港回归属于主权问题,与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2. (2016·4月浙江选考,T14)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 A.“一国两制”      B.“港人治港”‎ C.高度自治 D.实现“三通”‎ 解析:选D。“三通”指的是“通航、通邮、通商”,这与海峡两岸的发展有关,与香港无关,故选D。‎ ‎3.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  )‎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解析:选D。据材料中“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和台湾交往的另一种新的渠道,这种交往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可以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 新中国的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奠基时期)‎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目的:处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之间参与外交国际事务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重大外交活动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拓展时期)‎ ‎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创新时期)‎ ‎1.具体表现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3)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4)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2.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等五国确立了“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该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 ‎3.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及其意义 ‎(1)中国全面参加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活动,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历史性作用。‎ ‎(2)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方面的重要成就。‎ 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 阶段 特点 国际形势 成就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1)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3)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 ‎“一大片”‎ ‎(1)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2)苏联陈兵边境,中苏关系恶化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同西方更多国家建交 改革开放以后 不结盟政策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两极格局逐步瓦解 ‎(3)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1)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2)加入世贸组织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4)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 (2018·11月浙江选考,T17)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可以得出题干材料所涉及的精神是“万隆精神”,故答案为B。‎ ‎2. 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选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尼克松”“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由此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解析:选A。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的,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正确顺序是①②④③,故选A。‎ 课后作业(五)‎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49年反映一届政协的漫画《步步高升》。寓意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下列内容不属于此次“人民政协”会议的是(  )‎ A.确立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B.成立首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D.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解析:选D。本题考查1949年9月新政协的主要内容。本题为反向选择题,D项“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是开国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符合题意。‎ ‎2.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村民委员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体现的是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实行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论述。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集中体现”,排除A、B、C三项。‎ ‎3.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个制度”指(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选C。抓住关键信息“解决民族问题”,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是新中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4.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C.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D.“文化大革命”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解析:选B。对联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无关,故A项错误;“兴无灭资”‎ 即鼓励无产阶级的发展,消灭资产阶级,“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说明只是理发动作都与革命挂钩,表明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四联”理发馆是个体经营,故D项错误。‎ ‎5.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B.1982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解析:选B。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体现在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2019·台州教学质量评估)据报道,2016年11月16日,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决取消议员资格的游蕙祯在个人社交网页上表示,中共政府“解释”基本法104条或使《中英联合声明》失效,她已就此致函英国外交部求援。对此,下列表述最合理的是(  )‎ A.《中英联合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伏笔 B.香港可根据需要直接通过外交途径与英国沟通 C.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涉 D.游蕙祯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只能道德谴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构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理解。中共政府(即中央政府)“解释”基本法104条是《基本法》赋予中央政府的法定权力,且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涉,C项正确。《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不能再干涉香港事务,故A项不正确。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无权直接通过外交途径与英国沟通,故B项不正确。游蕙祯的行为违背了《宪法》和《基本法》,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只能道德谴责”,故D项不正确。‎ ‎7.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的进展。下列有关历史事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②全国人大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③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 ‎④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④①②③‎ 解析:选C。①是1992年,②是1994年,③是1987年,④是1979年,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③①②。C项符合题意。‎ ‎8.(2019·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质检)1950 年10 月28 日,中国、芬兰就两国建交事宜正式达成协议,芬兰成为第五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这一外交活动(  )‎ ‎①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下的产物 ②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③说明芬兰当时未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④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国际格局 A.①④     B.②④ ‎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在1953年,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国际格局指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以后,皆与题目中时间不吻合,排除①④,选项D符合题意。‎ ‎9.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 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1953年,当时处于冷战之中,材料中列举的事件共同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项。‎ ‎10.(2019·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解析:选A。材料“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是指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由“20世纪70年代”可联想到1971年中国在亚非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件,故A项正确。‎ ‎11.下图反映的是1950—1978年中日贸易概况。对图中数据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经济困难无法开展对外贸易 B.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结束长期对立推动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C.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 D.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选B。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3年双方陆续签订贸易、航空、海运、渔业和科技等一系列协定,推动双方交往,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日经济都已恢复和发展,A项说法错误。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从表格数据中无法证明,排除C项。中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后,和表格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18年6月,习近平用三句话对上海合作组织十七年来的发展加以评价,其中“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排在第一位。他所述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特征不包括(  )‎ A.安全先行 B.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C.互利协作 D.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 解析:选D。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上合组织强调互惠互利,反对单边行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上合组织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 ‎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以得出: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背景,考虑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下的中美关系:冷战,朝鲜战争,美国对中国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影响。(2)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 答案 (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中国新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有利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的东方国家成立了新兴民族国家政权,它们既面临着国家政权的独立和完整的艰巨挑战,又急需妥善处理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各种国家间争端。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为在各国之间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并将五项原则发展为十项原则,称之为“万隆精神”。五项原则代表了东方国家的智慧与贡献。‎ ‎—— 摘编自王虎华《国际公法》‎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131个会员国中,亚非拉国家达99个。中国一直支持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过他们很多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1年10月25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当时,正值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他认为中国仍不可能取得合法席位,可是,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提案。‎ ‎——据鄂义太《实践与辉煌 中国共产党81件大事》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体现“东方国家的智慧与贡献”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原则提出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中国重返联合国前夕中美关系的进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众多的东方国家……既面临着国家政权的独立和完整的艰巨挑战,又急需妥善处理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各种国家间争端”,可得出应东方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根据材料“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为在各国之间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并将五项原则发展为十项原则,称之为‘万隆精神’”并结合所学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原则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被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知识,可得出周恩来在由众多东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上将这一原则做了适当调整,这次会议还运用了这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二小问国内背景,联系该原则提出的1953年这一时间点,当时正值“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国内背景是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2)进展,结合所学知识和“1971年10月25日”之前的时间段,可得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和基辛格第一次访华。‎ 答案 (1)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应东方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周恩来在由众多东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上将这一原则做了适当调整,这次会议还运用了这一原则;这一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国内背景: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2)进展: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基辛格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