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4月统一质量检测(一模)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4月统一质量检测(一模)试题(解析版)

青岛市2020年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0.04‎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A. 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B. 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 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 D. 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地租发展为定额租,地主减少干预,从中国古代租佃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看出租佃关系不断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赋役制度改革,但没有体现农民积极性提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租佃关系,主户和客户关系,没有体现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租佃关系的发展,不是自耕农经济,D项错误。‎ ‎2.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 A.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C. 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 保障地主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军事战斗力,三舍法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三个措施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是为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存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没有体现理学对其指导思想的地位,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保障地主阶级利益,D项错误。‎ ‎3.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 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 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 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C项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项错误。‎ ‎4.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 B. 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 C. 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 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894—1914年期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不断减少,而日本在这时期对中国外贸总值不断增长,说明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无法得出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和英国对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没有体现英日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而不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 ‎5.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变化说明了他 A. 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 B. 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C. 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D. 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可知,严复作为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由主要学习西方转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说明严复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D项正确;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是康有为主张,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思想根源,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严复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其思想主张的变化,“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不能完全反映材料内容,C项错误。‎ ‎6.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 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B. 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C.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D.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的意图,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7.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 C. 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 D.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28年”“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可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材料时间已经为1928年,“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材料得出的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与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8.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 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 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 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贡献,材料与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是材料表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所述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而不是反映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 ‎9.人民币是建国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缩影。1962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 A. 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 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 C. 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D. 适应“大跃进”的时代需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62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纸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图不属于文人画,A项错误;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但不能标志一五计划的完成,B项错误;“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0.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 ‎ B. 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 ‎ D. 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 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致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牧渔猎,一种是经商,前者顺乎自然……事属必需,是可以称道的;后者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应该受到谴责。”该思想体现了 A. 古希腊城邦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作者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C. 古希腊城邦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古希腊城邦内部矛盾比较尖锐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应该受到谴责”可知,亚里士多德谴责在交易中损害他人财货谋取自己利益的行为,这主要基于道德修养的考量,说明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重商主义主要实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谴责在交易中损害他人财货谋取自己利益的行为,没有体现古希腊农耕经济的发展状态,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作者重视道德修养的作用,没有体现古希腊城邦的内部矛盾,D项错误。‎ ‎12.下表是欧美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表(100=每个农业男工每年净生产一千万卡植物性热量),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工业革命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B. 英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C. 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D. 西方大国基本实现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很多国家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因此工业化带动各国农业的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即工业革命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出口贸易额超过英国,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材料数据只是体现了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无法得出英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数据只是体现了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没有体现美国国际地位,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没有体现西方大国的工业化,D项错误。‎ ‎13.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意在 A. 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 B.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 C.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 ‎ D. 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等信息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强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相对德国经济更加落后,在经济落后国家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主义革命更容易取得成功,说明列宁对俄国国情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意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C项正确;材料内容阐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18年”,十月革命在1917年已经胜利,D项错误。‎ ‎14.1940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采取派遣留学生、免费赠送书籍等方式介绍美国历史和文化。同时美国哥伦比亚等广播公司增加了对拉丁美洲的广播时间。《时代》、《生活》等美国杂志也开始出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版。美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A. 加强与拉美的文化联系 B. 展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C. 消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 D. 确保在拉美的领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40年”“增加了对拉丁美洲广播时间”等信息可知,美国在二战期间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宣传,促进了美国人民和拉美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拉美的领导地位,而不是为加强与拉美的文化联系,A 项错误;美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文化手段来展开外交,展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是材料所述美国措施的主要目的,也不是题干主旨,B项错误;1940年美国尚未参战,C项错误。‎ ‎15.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A. 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 B. 全球化的趋势已出现逆转 C.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复苏中”“主权债务风险”等信息可知,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中仍有诸多阻碍因素,如主权债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等,说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任重道远,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性,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化,并且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没有体现全球化出现逆转,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没有涉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1961年,曲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孔庙、孔府和孔林三处文化遗产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 ‎——姜腾根据曲阜鲁故城各时期平面复原图自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 ‎(2)指出“三孔”的史料类型,筒述其研究价值。‎ ‎【答案】(1)演变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 政治原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周礼制度;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2)类型:实物史料。‎ 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儒家文化演变、社会历史变迁、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及周、汉、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可知,“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并且从周至明清一直延续下落,历史悠久;周、汉时期,孔庙、孔府等规模不大,但到明清时期“三孔”规模明显扩大,体现了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政治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阜市孔子故乡,商殷故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而曲阜是鲁都;汉至明清,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时期曲阜市地方城市。文化因素,曲阜是孔子故乡,周朝时期文化方面实行礼乐制度,孔子维护礼乐制度;汉代通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汉至明清,使曲阜古城逐渐完成了作为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2)类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孔”是文化遗址,属于研究古代历史方面的实物史料;研究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阜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商殷故国、周汉鲁都,是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因此曲阜及“三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儒家文化演变、社会历史变迁、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三孔”的维护及研究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等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5—1910年清政府的外贸状况(单位:百万海关两)‎ ‎——摘编自王聪《从对外贸易角度看晚清国力》‎ 根据材料,从中提取一项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增多,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这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从而使中国进口额增加;外商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使中国出口额也有较大增长,进出口额的增长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方面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瓦解着中国的小农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结论不完全照抄论题,而是进一步归纳、概括、总结与升华)‎ 示例二:中国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不断被打大开,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初,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因素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额不断增长。‎ 总之, 19世纪60年代以后,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主要体现了1865—1910年清政府的外贸状况,这时期进口额、出口额、贸易总额等都在整体上升,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角度,结合近代经济的相关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中国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的角度,结合中国近代经济相关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同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会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50后经历过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埋头苦干,生活朴素。60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机会在恢复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首先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比较务实、社会责任感较强。70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长起来,注重理想,善于创造。80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历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较高,受中国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的影响,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平等。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与众不同。(任选两代作答即可)‎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国家调动不同代际的人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观点也可以表述为:不同代的人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等。)‎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体现了每个时期的出生年代、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同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会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角度,结合代际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回答。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英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 ‎——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 ‎【答案】(1)就业人数增长;就业领域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增多;参政机会增多;传统服务行业就业增长相对较少 ‎(2)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一战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解析】‎ ‎(1)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一战期间女性就业增长百分比达到68.4%、10150%等,说明这时期女性就业人数增长;就业领域方面有工业、政府机构、地方公用事业等,说明女性就业领域扩大;这时期女性在专业人员、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就业率迅速增长,说明专业技术人员增多;这时期政府机构的就业率最高,说明参政机会增多;结合材料数据可得出这时期女性在传统服务行业就业增长相对较少。‎ ‎(2)根据材料“从19世纪初开始……19世纪70年代后”等时间信息可知,这时期英国经济方面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内容是这时期英国政治方面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体现;根据材料“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推动女性争取选举权运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时期女性争取选举权也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及女性地位提高的体现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深刻地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封建国家形态,是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起点。它是国内不同集团权力与利益重组和博弈的必然产物,外部渗透和干预进一步弱化了幕府统治的基础。明治维新从国家治理主体与中央政府财政体系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治理的权力工具选择等多个方面推进了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也给东亚各国带来了战争和灾难。这种国家治理机制为其扩展区域霸权创造了制度与国家竞争力的条件,使日本成为近现代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关键性力量。在产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至今仍然阻碍着日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机制正常化国家。‎ ‎——摘编自保建云《论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概括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治维新给我们提供的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答案】(1)通过“废藩置县”和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现代法律体系;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宣布四民平等,重构社会阶层;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改革币制,改革本国的经济制度,建立中央政府财政体系;文明开化,推行武士道精神,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2)经验: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对治理体制进行构建,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机制;提升中央政府宏观治理能力;构建国家治理机制运行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与人才积累,重视军事技术与国防能力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谋求国家自主发展道路;建立全方位和平外交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训:避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避免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中过度模仿而导致创新能力弱化。‎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明治维新内容可知,政治方面,1868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现、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推动社会阶层的重构;经济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正常等;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等从明治维新内容角度分析回答。‎ ‎(2)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因此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各方面进行治理体制建设,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机制,并且构建国家治理机制运行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政府应重视国家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建立全方位和平外交关系等。教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同时也走上了向外扩张的侵略之路,因此改革、变法过程中避免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中过度模仿而导致创新能力的弱化,避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