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浙北G2期中联考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 ‎1.《宋微子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下列关于“微子”的说法不正确是 A. 微子是宋国的始祖 B. 微子原是商朝的旧贵族 C. 微子受周天子的直接管辖 D. 微子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对周天子有朝贡、带领军队跟从天子打仗的义务,在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不受天子的直接管辖,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而作为宋的第一个封君,微子是商朝的贵族,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三个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为“(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文中提到的渔阳位于如图《秦朝疆域图》的哪一位置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渔阳”在今天的今北京市密云区,即图中的③一带,C 项正确;①②④则分别是秦朝的临洮、九原和辽东,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如图是一副古代山东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刺史制 B. 分封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平原郡”、“北海郡”、“甾川国”、“高密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度,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十三州的信息,不关刺史制度,A项错误;材料中有众多的郡制存在,不是单纯的分封制,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省和中书省等信息,不是元代的行省制,D项错误。‎ ‎4.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尚书省权力被削弱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宰相权力有名无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证明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使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体制的约束,B项正确;唐代尚书省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执行,材料中所说的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尚书省权力被削弱,A项错误;材料中君主是决策程序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皇权并没有空前强化,C项错误;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且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并不是有名无实,D项错误。‎ ‎5.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材料中处应是 A 吏部和兵部 B.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 中书省和枢密院 D. 尚书省和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中央节制地方行省行政的是中书省,负责全国军事的是枢密院,C项符合史实;中央的吏部负责官员考核,和兵部隶属于中书省,A项错误;在元代只有中书省,不再存在中收门下,B项错误;元代没有尚书省,而军机处是清代才有的,D项错误。‎ ‎6.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A. 理藩院 B. 御史台 C. 宣政院 D. 中书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事西藏地方和全国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代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的机构,A项错误;御史台是唐宋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B项错误;中书省在元朝是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不是总制院,D项不符合题意 。‎ ‎7.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岀其上。”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B.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C. 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 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一直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不能名正言顺地统率六部,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而作为明代皇帝的佐政机构,内阁大臣的职权由皇帝决定,其权势日重也是君主集权的结果,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内阁成为清代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的缩影,从中可以体现清代 ‎①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时有章可循 ‎②地方政治自主性受到压抑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更为明显 ‎④官员处理政务时拘泥规制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清代内阁为首的各衙门,秉承依据案例处理公务的原则(仅内阁就有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一方面使各衙门处理起政务来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使得官员处理政务拘泥规制,缺乏创新和自主性,说法①④是正确的,A项符合题意;各衙门是包括内阁等中央机构的,说法②没有全面概括问题,各衙门都只是行政部门,按案例办公与国家的大政决策无关,③说法错误,与②③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字义有辅佐之意。下列官职符合“宰相”定义的有 ‎①唐朝门下侍中 ‎②宋朝同平章事 ‎③明初丞相 ‎④清朝军机大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宰”、“相”的字义,可知中国古代政治中唐朝门下省的侍中,宋代的同平章事和明初的丞相与“宰相”之意相符, 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清代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不符合“宰相”的定义,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是错误的。‎ ‎10.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 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 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 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主要因为是关税的协定,而不是通商口岸,故B项排除;“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 ‎11.民国时期的小说家包天笑在晚年追叙说:“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他叙述的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割去了台湾之后”说明该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台湾。结合所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与英国,排除A;《北京条约》割让新界与英国,排除B;《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故选C;《辛丑条约》不涉及割地内容,排除D。‎ ‎12.甲午海战中,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使其弹药库爆炸,死伤百余人,丧失作战能力的中方舰只是 A. 定远舰 B. 致远舰 C. 经远舰 D. 靖远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的是中方的定远舰,A项正确;黄海战役中,致远舰准备撞击的是吉野舰,经远舰血战沉船和靖远舰受创后退出,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3.在反割台无望的情况下,唐景崧建立了台湾民主国,他自己为民主国大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并兼全台义军统领,奉刘永福为民主国大将军,林维源为议长,在反割台斗争中发挥了领导机构的作用。下列台湾民主国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对清政府政策不满 B. 借鉴西方政治 C. 利于台湾军民联合 D. 打击清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台湾民主国”是在反割台抗日斗争中建立的政权,定国号为“永清”,可看出其本质上奉清朝为宗主,并未打击清朝的统治,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台湾人民对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建立此政权,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台湾民主国”政权,设立有“总统”、“议长”等职务,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因此它借鉴了西方的政治,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可知,该政权的建立有利于台湾义军、刘永福黑旗军和民众联合对日斗争,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事件发生时,蒋介石正在江西“督剿”红军,他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行动,听候中央处理”。该“事件”是 A. 一二八事变 B. 长城抗战 C. 华北事变 D. 九一八事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对日本侵略沈阳不作抵抗是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态度,D项正确; 一二八事变时日本侵略上海,长城抗战和华北事变均与东北军、张学良没有关系,ABC三项错误。‎ ‎15.“假如你们同我们的统一战线,你们我们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统一战线,一旦宣告成功的话,那么你们我们及全国人就有权利高呼:让那些汉奸卖国贼以及一切无气节的奴才们,在日本帝国主义暴力前面高喊‘中国无力抗日’吧!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子孙是誓不投降,誓不屈服的!”材料中“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抗战自卫声明书》的发表 C. 《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D.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暴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项正确;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反抗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A项错误;《抗战自卫声明书》的发表只体现了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态度,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与抗日无关,D项错误。‎ ‎16.“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此次战役 A. 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B. 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D. 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阎锡山”可知是山西抗战,“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115师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可知是平型关战役,故B项正确;太原会战是发生在抗战防御阶段,排除A;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排除C;淞沪会战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排除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阎锡山与周恩来、彭德怀”“115师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太原会战。‎ ‎17.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曾发电给朱德、彭德怀等:“根据上述方针,应即在河北、山东平原划分若干游击军区,并在各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地系统地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这主要是为了 A. 适应城市中心道路受挫的需要 B. 贯彻落实洛川会议的路线和精神 C. 集中力量对日寇发动最后一战 D. 为淮海、平津等战役做好准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致电八路军领导,要求在河北、山东普遍开展游击战,“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是为了落实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B 项正确;中心城市道路受挫后,毛泽东等人首先在东南八省进行游击战,A项与题意不符;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在全国范围内,不只在河北和山东,C项错误;淮海、平津战役是战略决战,运用的是主力部队的运动战,而不是游击战,D项错误。‎ ‎18.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B ‎【解析】‎ 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 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 ‎19.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晋冀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文中“我军”的番号应是国民革命军 A. 第三十三集团军 B. 第十八集团军 C. 新编第四军 D. 第十九路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在北方”“晋冀豫”等地以“大规模运动战”,破坏铁路为主,取得重大胜利的是八路军进行的百团大战,我军番号应该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B项正确;第33集团军是国民党张自忠将军所在部队的番号,新四军主要在江南一带作战,第十九路军是在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抗战的国民革命军,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新政府的首任都督是 A. 黎元洪 B. 孙中山 C. 蒋介石 D. 袁世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新军协统黎元洪,A项正确;当时孙中山在国外,蒋介石在日本留学,袁世凯在河南老家养病,三人都不是湖北军政府的都督,BCD三项错误。‎ ‎21.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的表述可知,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由此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选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是在1895年以后,与五四运动的时间不符,可排除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的结果,故可排除C;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的事件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可排除D。‎ ‎22.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其中汉口、九江位于如图中的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口、九江和图片中①③相对应,B项正确;而图中的②④分别对应的是湖南长沙和江苏南京,与②④组合的ACD三项是错误的。‎ ‎23.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A. 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B. 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C. 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D.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党中央的““十万火急”、“万万火急”正说明当时战略转移的紧迫性,故C项正确;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故A项错误;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之后,一二九运动学生提出的口号,时间不符合题干,故D项错误。‎ ‎24.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曾就长征作过如下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B.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D.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是在1927年,当时没有长征,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只是部分长征胜利,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5.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跟哪一战役直接相关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人民解放军伟大胜利史实影片”、“解放天津”和《北平入城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影描写的是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前后的场景,B项正确;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均不能印证图中全部信息,其他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6.标志性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标志性历史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③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①②③④四个说法都是正确的,D项符合题意。其他ABC三项都存在漏选,不符合题意。‎ ‎27.如图所示历史事件 A. 接受了《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B. 为国家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C. 确定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发展 D.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其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为我国开展各项国家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B项正确; 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是在开国大典之前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A项错误;1954年一届人大后,第二届政协第一次会议确定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发展,C项错误;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项不符合题意。‎ ‎2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一届人大认识正确的是 ‎①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深入开展 ‎②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可以以时间为突破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①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确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1949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改革开放后,③④都不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 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29.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 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答案】C ‎【解析】‎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材料中“1957年”“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相符,故C项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故A项错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D项错误。‎ ‎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该自治区成立于 A. 1949年 B. 1955年 C. 1958年 D. 1965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1955年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项正确;其它AC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31.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题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下列各项,属于“九条方针政策”的是 A. 一国两制 B. 国共对等谈判 C. 主权换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的叶剑英发表的对台“九条方针政策”的谈话中提到了要通过国共对等谈判等争取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A项不符合题意;主权换治权是英国提出的解决香港问题的思路,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不是对台问题的解决方案,D项错误。‎ ‎3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两次“蜜月”,靠的不是本身的“情谊”,而是敌手的推动。这些“敌手”分别是 A. 英国日本 B. 俄国法国 C. 日本苏联 D. 法国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苏联的霸权政策,推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中美有共同敌人,导致了两国关系史上两次“蜜月”的出现,C项正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或法国不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七八十年代的英法都没有对中美形成威胁,与这两个国家组合的ABD三项都是错误的。‎ ‎33.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成中日邦交迅速正常化的直接原因在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进程,C项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下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二战后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努力,都不是促成中日邦交快速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4.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首先存在于时间的先后中。按照这一思路,下列事件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尼克松访华 ‎③乒乓外交 ‎④基辛格秘密访华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乒乓外交,小球推动了大球,随后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好了准备,第二年尼克松的访华则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所以按事件的先后顺序即因果关系,排列正常的是③④②①,C项正确;其他ABD三项均存在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 ‎35.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6个成员国 B. 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D. 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上海精神”上,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精神的体现,D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8个成员国,排除A;上海合作组织在文化、教育、环保、紧急救灾等领域合作进展顺利,取得积极成果,但不等于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选项B排除;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致力于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的体现,排除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36.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对政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从材料二示意图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分封制特点:实行世袭制度;诸侯权力不断加强,使周朝政权不稳、国家动荡(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郡县制特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将层层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信息1:中国古代经历了从二级到三级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的过程。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信息3: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4: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 ‎【解析】‎ ‎【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分封制在管理地方时,诸侯的权力、对国家政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封制,可概括出郡县制在官吏任免、中央管理及其政治影响上的特点。‎ ‎(2)演变:根据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从图片中的变(地方行政区的层次)与不变(最小一级县制)或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疆域发展与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统辖范围找到量(区域变大)变或是从州、道等质(职能由监察到被监察)变等角度中,任意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信息,进行概括说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用2到3条史实加以说明。‎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1932年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材料二 1940年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3月30日 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5月10日 德军入侵西欧,多国沦陷。‎ ‎6月14日 法国投降。‎ ‎6月18日 枣宜会战结束。中方损失惨重,张自忠牺牲,日军占领宜昌。‎ ‎7月22日 八路军总部发出《战役预备命令》:“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线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似此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更加动摇,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兴奋抗战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8月1日 日本外相第一次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8月20日 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战役历时三个半月,歼敌四万多人。‎ ‎——据张天社《百团大战的直接原因和战略目的辨析》等编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并概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团大战的指挥者并分析该战役的影响。‎ ‎【答案】(1)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如何走上: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但由于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军损失惨重;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指挥者:彭德怀。影响: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打破了日军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的企图;克服了国内外的投降危险;提高了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军民胜利的信心;体现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发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斗志。‎ ‎【解析】‎ ‎【详解】(1)道路:根据材料一“1929年—1932年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概述:根据所学知识,从大革命失败开始,简要描述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进而发展成革命的燎原之势的过程。‎ ‎(2‎ ‎)指挥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的指挥员是彭德怀。影响:根据材料二《百团大战的直接原因和战略目的辨析》及其提供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西欧“多国沦陷”,“西南国际交通线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战役历时三个半月,歼敌四万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团大战的背景、目的到结果出发,分析通过这一战役,战场的改变及其对整个抗日战争的形势、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进程所产生的伟大意义。‎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政治的这种进一步的民主化,是在五年来人民民主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国国内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人士的代表人物举行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五年来有效地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共同纲领,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人民代表会议,逐渐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过渡,逐步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今天所实行的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人民日报》社论《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新阶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民民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并概述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 ‎(2)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修改通过的?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宪法通过的历史意义。‎ ‎【答案】(1)标志性事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为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提供了法律支持。‎ ‎【解析】‎ ‎【详解】(1‎ ‎)标志:根据材料一中“在五年来人民民主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人民代表会议,逐渐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过渡,逐步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今天所实行的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准备了良好的条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民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标志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五年来有效地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共同纲领,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人民代表会议,逐渐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过渡,逐步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组织和思想等方面分析一届人大召开的背景和条件。‎ ‎(2)会议:根据材料二中 “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是在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通过的。意义:根据材料二与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逐步展开分析,如 “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有了法律支持, “改革开放”即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宪法保障,最后指明这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章程”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