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共27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共27张)

- 1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 2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 3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220 ~ 907 年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 . 政治制度的演进 (1) 君主专制 :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 其中 尚书省 最先握有实权 , 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2) 选官制度 : 采取 九品中正制 ,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2 . 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①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 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② 曹魏时 , 经过改制的 翻车 用于灌溉。 (2) 手工业 ① 南北朝时期发明 灌钢法 。 ② 北朝烧出成熟的 白瓷 。 (3) 商业 : 南北朝时出现了 “ 草市 ” 。 - 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3 . 文化的进步 (1) 思想 : 佛教盛行 ,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 , 有了新的发展。 (2) 科技 : 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 文学 : 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4) 艺术 ①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 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魏晋以来 , 草书盛行不衰 , 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是草书大家。王羲之的行书受到世人喜爱。 ② 绘画 : 东晋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 - 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 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二、隋唐时期 1 . 政治制度 (1) 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 形成 三省六部 制 , 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 科举制 : 隋炀帝 时科举制形成 ; 唐朝继承并完善。 2 . 经济发展 (1) 农业 : ① 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 它安装了犁评 ,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② 创制了灌溉工具 —— 筒车。 (2) 手工业 : ① 陶瓷业 : 形成 “ 南青北白 ” 两大制瓷系统 ,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远销欧洲、非洲 ; ② 丝织业 : 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 商业 : ① 柜坊、飞钱相继问世 。 ②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 政府在这里设有 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 - 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3 . 文化 (1) 思想 : 隋朝儒学家提出 “ 三教合一 ” 的主张 ,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 科技 : ① 隋唐时期 , 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 唐朝时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 文学 : 唐朝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4) 艺术 : ① 书法 : 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 ; 唐朝颜真卿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② 绘画 :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 - 8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 9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 10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例题 1 (2016 课标全国 Ⅱ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② 知识 : 科举制的作用。 - 11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 , 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 , 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故 D 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 , 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 , 故 A 项错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 , 不能直接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 故 B 项错误。按照科举制的规定 , 世家子弟也可参加 , 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 , 故 C 项错误。 答案 : D - 12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 1 (1) 《文献通考》载 :“ 西都 ( 西汉 ) 止从郡国奏举 , 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 ( 东汉 ), 则诸生试家法 ( 经术 ), 文吏课笺奏 , 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 ” 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 A.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B. 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C 解析 :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西汉实行察举制时 , 并没有考试的做法 , 到东汉以后才增加考试的环节 , 这与后世的科举制没有根本的差异。这一做法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由此可知 ,C 项符合题意。 (2)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 前代选用 , 皆州府察举 …… 至于齐隋 , 不胜其弊 …… 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 自隋罢外选 , 招天下之人 , 聚于京师 , 春还秋往 , 鸟聚云合。 ” 在此 ,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 A.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官吏选拔来源 C. 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 1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A 解析 :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提取材料信息。题目虽然考查科举制 , 但关键信息是 “ 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 反映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 即加强了中央集权 , 正确答案为 A 项。 - 1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二、隋唐时期商业与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1 . 特征 (1) 市坊分置 , 商业活动受到地域和时间限制 ,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 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 商业都市有所发展。 2 . 影响 (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 城市人口增多 , 城市规模扩大。 (2)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 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 1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例题 2 (2017 课标全国 Ⅱ ,26) 北朝时 , 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 , 北方城市中 ,“ 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 , 唐中期 (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完整、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 , 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 , 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 知识 : 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 - 1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北方城市中 , ‘ 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其茶自江、淮而来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 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 , 饮茶之人颇多 , 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 , 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 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 , 故选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 , 故排除 A 项 ; 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 ,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 排除 B 、 D 两项。 答案 : C - 1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 2 (1) 《隋都城图》题记 :“ 畦分棋布 , 闾巷皆中绳墨 , 坊有墉 ( 墙 ), 墉有门 , 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 , 亦一代之精制也。 ” 由此可见 , 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C 解析 : 据材料信息 “ 畦分棋布 , 闾巷皆中绳墨 ”, 可知当时隋朝都城整齐划一 ; 根据材料 “ 坊有墉 ( 墙 ), 墉有门 , 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 可知当时 “ 市 ”“ 坊 ” 严格分开 , 坏人无处躲藏 ;“ 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 ” 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综合以上信息 , 隋都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官府的控制。 - 18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 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 , 而是一种街市状态 , 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 (    ) A. 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 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 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A 解析 : 根据材料信息 “ 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 ” 和 “ 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 , 而是一种街市状态 , 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 ”, 可知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 即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城市发展与商业发展 , 与小农经济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信息体现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 没有反映抑商政策 , 也未涉及重农政策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信息未反映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 故 D 项错误。 - 19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宋元时期 ( 960 ~ 1368 年 ) 1 . 政治制度 (1) 宋朝 : ① 加强中央集权 : 兵权收归中央 , 充实禁军 ;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 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 ; 财权收归中央。 ② 分割相权 : 参知政事 、 枢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③ 继续完善科举制。 (2) 元朝 : ① 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 。 ② 行省之下 , 分设路、府、州、县。 ③ 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④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 - 20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 . 经济发展 (1) 农业 : ① 宋朝以后 ,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 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 手工业 : ①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②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③ 元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3) 商业 : ①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 。 ②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③ 宋朝时 , 城市中 坊和市 的界限被打破。 ④ 元朝时 , 泉州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 21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3 . 文化 (1) 思想 : ① 程朱理学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颢、程颐提出 “ 格物致知 ” 的认识论。 ② 朱熹编著的《 四书章句集注 》 ,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 陆九渊提出 “ 心学 ” 。 (2) 科技 : ① 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② 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③ 北宋时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 《 授时历 》 , 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 文学 : ① 宋朝时 , 出现了更适应市井生活的词 , 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李清照 , 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 ② 散曲出现于宋代民间 , 到元代 , 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 关汉卿、马致远的创作成就最高。 - 22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4) 艺术 : ① 书法 :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頫 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② 绘画 : 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 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 ③ 戏曲 :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 2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 2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例题 3 (2014 浙江文综 ,12) 如何看待物质需求 , 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 “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 有的甚至提出 “ 去人欲 ”; 也有的针锋相对 , 认为 “ 穿衣吃饭 , 即是人伦物理 ” 。下列人物中 , 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 ① 苏格拉底  ② 亚里士多德  ③ 朱熹  ④ 李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 ,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 ② 知识 :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和李贽的思想主张。 - 2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 去人欲 ”“ 穿衣吃饭 , 即是人伦物理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 “ 认识你自己 ”“ 美德即知识 ” 等 , 与题干主张不相符 , 故排除 ① 。亚里士多德倡导理性 , 提出了 “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 朱熹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 , 提出了 “ 存天理 , 灭人欲 ”; 李贽则从反对理学的角度出发 , 提出了 “ 穿衣吃饭 , 即是人伦物理 ”, 故选 D 项。 答案 : D - 2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 3 (1) 周太王 ( 周族的领袖 ) 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 , 《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 , 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 , 朱熹 (    ) A. 重视君臣之义 B. 重视心性修养 C. 强调知先行后 D. 认同宗法秩序 A   解析 : 本题考查理学的发展。朱熹认为 “ 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 ”, 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 , 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 , 与宗法秩序无关 , 故 A 项正确 ,D 项错误 ; 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 故 B 项错误 ;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C 项不是朱熹的主张 , 故 C 项错误。 - 2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 , 但 “ 不识一个字 , 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 重要的是先确立 “ 仁义 ” 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D 解析 : 材料中的思想家虽然并不反对通过外在的读书等手段明理 , 但是 , 更主张从内心确立 “ 仁义 ” 这一根本 , 这是 “ 心学 ” 正心诚意的主张 , 四个选项中只有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