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 每科100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 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 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 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 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缓和了阶级对立,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故B排除。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材料也没有反映,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2.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御史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 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 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 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宋代御史的职责和权利。御史有弹劾宰相的权利,御史的权力和地位不可能超过宰相,A错误。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表达不够全面,排除。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比较准确。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御史有权廷辩,可以制约相权,加强君权,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 3. 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说明清朝 A. 借惩治贪腐增加官吏俸禄 B. 各级官吏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C. 注重制度建设以澄清吏治 D. 增加俸禄是杜绝官吏贪腐的最佳途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耗羡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故C项正确,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耗羡归公 4.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C.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D.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答案】B 【解析】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故选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别子”,即嫡长子以外之子,A、C、D三项均与宗法制有关。 5.“癸丑卜,争,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有梦。”这条反映神权与王权关系的卜辞最有可能源于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战国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商朝时统治者治理国家往往靠占卜,所以这条反映神权与王权关系的卜辞最有可能源于商朝而非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王朝,即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 6.全球华人都重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是因为 A. 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 B. 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 孝宗敬祖的中华传统 D.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答案】C 【解析】 春节、中秋节讲究家族团聚,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属于宗法制的影响,故C正确;A和B不符合材料主旨,多元格局与材料宗法制内涵不符,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A. 取代周天子巩固了统冶西周的统治 B. 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C. 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 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周朝初年的政治特征。分析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可见,材料反映了周公一方面进一步推广分封制,另一方面平定叛乱、设立政治、礼乐制度,反映了西周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仅突出了周公辅政的作用,且西周并没有建立集权政治,故 A、D错误;B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从中确定出材料反映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在先秦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8.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 A. 中书省一礼部一虞部 B. 门下省一刑部一虞部 C. 枢密院一户部一虞部 D. 尚书省一工部一虞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才为执行,尚书交给工部,工部再交给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的虞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中书省不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门下省不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枢密院和隋唐时期政令执行的程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刺史 D. 太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故是最早,所以选B 。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题意不符,排除A。刺史出现于汉代,负责监察,但位于秦朝之后,排除C。太尉负责军事,不具备监察职能,排除D。 10.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皇帝的“家”事与国家的“政”事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秦朝中央官制并没有彼此牵制的特点,排除A项;垂直管理不符合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排除C项;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排除D项。 1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屮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2.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对宋代地方官学入学资格的历史记述。 记述 出处 无不孝不悌瑜滥之行,及不冒犯刑页,或曾经罚赎而情理不重者,方得入学。 《宋会要辑稿·崇儒二》 工商杂类,或尝为僧道,皆不得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糊名考校中,诸行百尸,何所不有? 《癸辛杂识》 虽吏胥市人手,有可教者,亦收置喾序. 《宋元学案》 据此能够认定宋代地方官学 A. 放宽了对学生家庭出身的限制 B. 强调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 C. 带有一定抑商和职业歧视色彩 D. 功利性减弱而平民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第一行从道德品质角度衡量给学生考试标准,第二行史料是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第三行是从考试形式角度进行规范,第四行史料是从学生出身角度说明,可见,北宋时期对于入学学生的家庭出身逐步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对限制道德品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只是其中一个史料,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正确性,故C项错误;表格并不能说明平民性增强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协同皇帝共治国事 B. 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C. 负责贯彻皇帝政令 D. 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答案】B 【解析】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说明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B正确;A、C和D说法绝对,排除。 14.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材料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故选C;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古代的政治体制与现行制度某些特点相似,并非指的制度相似;D项材料信息并未讨论。故选C。 第II卷 非选择题(4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2)旧俗与汉法之争 (3)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可以得出朝议时存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之争。“分歧”,由材料信息“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得出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第(2)问,“争执”,由材料“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得出旧俗与汉法之争。 第(3)问,由材料“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得出元初地方行政设置的是行省制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回答。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 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16.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①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使权臣不能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1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皇权至尊、皇权的至高无上。 (2)宰相的主要职责在材料二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即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的措施中是内外朝制、唐太宗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宋太祖的措施则是两府三司制。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要抓住两个方面,一三省六部制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六部制在客观上又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4)在做此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材料仅仅体现了前者。 17.选官制度促进官僚政治发展,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体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三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据材料二,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3)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 【答案】(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 (3)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解析】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可知,殿试的出现可以防止结党营私;根据材料“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可知,殿试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特色:根据材料“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可知,殿试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根据材料“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可知,殿试测试历史及时政。根据材料“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可知,殿试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变化:根据材料“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体现了从从世袭到任命的变化;根据材料“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体现了分权到集权;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制度内容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体现了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 (3)体现:秦朝:依据材料“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得出: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依据材料“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抑制皇帝的私欲”得出: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依据材料“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