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

www.ks5u.com ‎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历 史 ‎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 ‎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40分) ‎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世纪之首。这表明( )‎ A. 《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 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 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 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2.“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 A.部落联盟时期 B. 春秋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3.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 “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 最早建立县制 ‎4.现在是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时期。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 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 )‎ A. 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 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 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 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6.北朝时期,政府推行均田制,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规定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这表明政府意在( )‎ A. 杜绝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税收入 D. 加强君主专制 ‎7.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 D.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8.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9.经典诵读已成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下列最能直接反映唐朝国力达到鼎盛阶段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10.“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这是对下列哪一政权职官设置的描述( )‎ A.西夏 B. 大理 C.金朝 D.辽朝 ‎11.宋代各级官僚有不同称谓:“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只有‘差遣’才有治事的职能。材料反映出宋代( )‎ A. 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B. 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耗费国帑(钱财)‎ C. 官员职能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D. 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12.《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A. 道学 B. 法学 C. 理学 D. 佛学 ‎13.《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宋代( )‎ A. 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国家赋税收入大增 D. 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14.“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1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C.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D.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16.“其时(明成祖时期)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论其性质,当时的内阁是( )‎ A.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 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 C. 皇帝处理国政助理机构 D. 皇帝监察百官的中枢机构 ‎1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 丞相权力的削弱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18.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9.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 以鸦片换取白银 B. 以鸦片换取丝茶 C. 以白银换取丝茶 D. 以白银换取棉布 ‎20.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第II卷(共60分) ‎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4题共60分。‎ ‎21.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其地位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6分)结合所学,任 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3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儒学在“b”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高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4分)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4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7分)‎ ‎23.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5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2分)‎ ‎24.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 ‎ ‎ 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 ‎——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目的。(6分)‎ ‎(2)据材料二,分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5分)‎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答案 ‎1.【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可知,《史记》中关于黄帝的传说,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后整理而成,传说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故选B;A、C、D与材料不符。‎ ‎2.【答案】B ‎【解答】A.与春秋争霸时期不符,故排除A。‎ B.根据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选B。‎ CD.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项与春秋时期不符,故排除CD。‎ 故选B。‎ ‎3.【答案】B ‎【详解】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制定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A错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并没有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县制,故D错误。‎ ‎4.【答案】C ‎【解析】【详解】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渴望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但是第一次出使没有达到目的,张骞被匈奴扣留长达十年;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分成两路在新疆疏勒汇合,然后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欧洲大秦。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汗血宝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等传到西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而非从洛阳出发,且西汉的首都不是洛阳,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AB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府将荒芜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其目的是恢复发展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招徕流民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生产,人地矛盾并不突出;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百姓自发开垦荒地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均田制并未杜绝土地兼并现象;B选项错误,均田制与人口增长无关;D选项错误,均田制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说明选拔官员注重德才并举,故选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官员 ‎ 选拔标准,没有反映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门第等级,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没有体现标准的不断变化,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不正确;“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C不正确。‎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最能直接反映唐朝国力达到鼎盛阶段的一句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0.【答案】D ‎11.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官员并不固定担任某项工作和位置,流动性较强,这直接导致宋代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增加财政负担,选项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并未涉及对百姓的控制,A选项错误;官职分离职能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选项C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选项D。‎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推断出其符合儒家的主张,又依据材料中“《宋史》”及已学史实可知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故选C项;道学主张逍遥,自然,故A错误;法学主张依法治国,故B错误;佛学主张轮回转世,故D错误。‎ ‎13.【答案】B ‎【解析】“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等字眼强调的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即材料表明宋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精耕细作和经济作物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赋税依靠东南而未反映赋税收入大增,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故本题选B。‎ ‎1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理解错误;B项正确,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推动欧洲社会转型起到重要作用。欧洲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C项错误,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项说法错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1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来看,这些官员没有专门的所属机关,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排除;D项内阁不是监察机构,而是临时的行政机构,排除。‎ ‎17.【答案】B ‎【解析】材料中军机处 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C项错误;明朝就已废除丞相制度,故A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8.【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19.【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段正处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从题干可知,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中,以丝、茶为大宗,故C项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故C项错误;而《辛丑条约》虽然和美国有关,但却是在1901年签订,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 ‎ ‎21.【答案】(1)评价方面:思想;教育;政治。(6分)‎ 举例:思想(或哲学)方面,提出了“仁”“礼”学说;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但创办私学不能作为主张);政治方面,提出“德治”(或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写“仁政”写“仁政”不得分)(任答其中一个方面的任意一个主张即得满分3分)‎ ‎(2)原因:b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分);d段: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3分)。‎ ‎22.【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4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分)‎ ‎23.【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2分)。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4分)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2分)“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分)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2分)‎ ‎ ‎ ‎24.【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6分)‎ ‎(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4分)‎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