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 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 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B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说失去了“民本”的特色,故D项错误。‎ ‎【点睛】“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项正确。A项中的礼仪法治,与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符,排除;孔子的“仁”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 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 ‎3.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 理学空谈受到批判 C. 理学为史学服务 D.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宋代主张“经本史末”、“经先史后”,而明末提出“六经皆史”,这样变化体现反对理学的空洞说教,并打破世人对六经盲目尊奉的迷信态度,B项正确。A项与题干矛盾,题干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排除。题干没有提出理学为史学服务,而是强调“六经皆史”,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早期民主思想的内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试图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构建出民权政府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CD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5.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与材料中“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A项错误;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但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B项错误;宇宙运行的奥秘是科学而非个人的解放,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的主体地位,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6. 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 避免专制独裁 B. 实现人民主权 C. 遵守社会契约 D. 建立法治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果是同一个人,在运用这三种权力,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说明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避免专制独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与社会契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法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 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 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故B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缚,A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变,C错误;二者反封建力度基本相同,D错误。‎ ‎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是世俗文化的表现,文人画则是高雅艺术的表现,故选A。话本与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表现,故排除B;汉赋与唐诗,不属于宋元以后的主要作品,故排除C;元曲与京戏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产物,故排除D。‎ ‎【点睛】本题以学者关于文明二元性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绘画艺术发展知识点的考查,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关于“二元性”的具体解释。‎ ‎9.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主要的社会因素是 ‎①“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②理学兴起,文人更注意内心修养 ‎③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残山剩水”画出现 ‎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策略,虽然降低了军队战斗力,却提高了宋代文学艺术发展水平,故①正确;思想上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反映到绘画艺术上来,故②正确;“残山剩水”画出现与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无关,故③错误,文化普及说法绝对,故④错误。本题选择C项符合题意。‎ ‎10.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原因 ‎11.“说话”(讲故事) 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 “斜阳古柳赵家庄,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A ‎【解析】‎ 题干“负鼓盲翁正作场”一句描述了乡村“说话”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说书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内容,通俗的、内容丰富的说书流行于农村,呈现出极其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蔡中郎”出自宋代文学作品《赵贞女蔡二郎》,讲述蔡中郎考中状元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反映的既不是“农村生活”,也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是依托历史的通俗演义,故B C错误;“赵家庄”并非城市,由“满村”可知,故无从体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D项错误。 ‎ ‎12.进化论能够在19世纪中期诞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生,冲击了基督教神学,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是从思想领域分析进化论产生的原因,符合题意;②是从经济角度分析进化论产生的经济基础,符合题意;③是从科技文化角度来分析进化论产生的原因,符合题意;④是从思想方面分析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3.“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 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爱因斯坦根据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B说法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并非量子论,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量子论的发现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促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量子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14.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理论转化为生产应用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故选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会越来越短,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的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而非科学理论的发展,排除C;材料并未强调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而是强调其为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原因,排除D。‎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6.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 ‎17.魏源曾盛赞美国民主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可不谓周乎!”据此可知魏源 A. 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 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只是强调美国的民族之都比中国的好,但并没有谈及“系统”认识,故A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故B项排除;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会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故C项排除;魏源认为墨利加洲的民主制度,比起乾纲独断的中国式的“古今官家之局”优越得多,又“公”又“周”,尽善尽美,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综合认识魏源的思想:‎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基于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办法: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他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因为在民族危机面前,魏源冲破闭关锁国的思想束缚,提出向西方学习,掌握敌人的场地,克敌制胜,这是他爱国的重要表现。他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魏源的思想主张。‎ ‎18.(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 A项。‎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说的思想是民主思想,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③④⑤,故D正确;①②体现的仍旧是封建思想,所以本题可以直接选择D选项,其他三个选项都包含①②两项,故排除。‎ ‎【详解】‎ ‎20.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月腐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积极维护满清统治 C. 缺乏爱国主义精神 D. 强烈反对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 ‎“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说明康有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A正确;此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B错误;爱国主义思想不符合康有为思想,C错误;反对社会变革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三: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思想对于专制统治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2)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封建礼教观念不强)。宋明理学发展,强调三纲五常;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 ‎(3)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得出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根据“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得出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2)根据唐朝烈女节妇人数较少得出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由宋朝特别是明朝烈女节妇人数较多,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明清统治者推崇理学分析回答。‎ ‎(3)原因:根据“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得出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根据“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联系所学,从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等角度总结。局限: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概括得出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方面 主张 国家学说 人权学说 法治学说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一、三各侧重什么?‎ 侧重 材料二 材料一、三 ‎【答案】(1)①思想:“分权与制衡”‎ ‎②影响: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①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②意义: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 ‎(3)‎ 方面 主张 国家学说 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 人权学说 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 法治学说 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侧重 材料二 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材料一、三 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 ‎【解析】‎ ‎【详解】(1)思想:由材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可归纳为“分权与制衡”。‎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最早在美国得以实践,它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思想:由材料“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可归纳为天赋人权;由材料“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可归纳为平等;由材料“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可归纳为自由。‎ 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入手分析,这些主张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3)由材料“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可知,卢梭在国家学说层面认为应该要建立契约国家,而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必须受人民严格监督;由材料“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可知,卢梭在人权学说上认为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但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由材料“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可知,卢梭在法治方面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要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 ‎(4)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可知,材料二只是强调了自由、平等与人权的获得,而材料一、三思考的更加深入,不仅强调自由、平等等观念,而且还要通过权力的制衡来保卫自由和人权。‎ ‎23.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材料一 ‎ ‎ ‎ ‎ 材料二、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在《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代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文化发展的特征。‎ ‎(3)据材料一、三,概述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思想和科技领域概括上述现象产生的影响。‎ ‎【答案】(1)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和发展新儒学理学;宋词出现。‎ ‎(2)特征: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 ‎(3)儒、佛、道三教合一;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4)思想领域: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对后世及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科技领域: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归纳回答,一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说书的情况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兴起,二是毕昇活字印刷反映的宋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朱熹的评价反映出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第四幅图《赤壁怀古》反映的是词繁荣。‎ ‎(2)依据材料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从世俗化和平民化分析归纳。‎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理学思想以及材料三“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信息从思想、土地制度和经济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考回答即可。‎ ‎(4)材料中的这些成就和思想领域里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科技领域、思想领域等方面分开回答。思想领域里可依据教材回答宋明理学的影响;科技领域里的成就可回答对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分析回答。‎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临去世前下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载沣)裁定。”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向华盛顿发电,汇报北京政权交替的情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收到北京电报的同时,收到了一封康有为从美洲发来的电报。康有为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指控北洋领袖、军机大臣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康有为希望罗斯福能够致电北京的柔克义公使,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但柔克义提醒罗斯福道:“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改革。”‎ ‎——整理自李德林《最初的国会一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 材料二谕军机大臣等、近闻有海外逆党。乘国家多难之际。妄思煽乱。肆意捏造谣言。其诬妄狂悖(谬)。直有使君臣上下所不忍闻者。复敢刊印函单。分致京外各衙署回所学堂。淆乱是非。多方簧鼓。居心尤属险恶。著邮传部迅电各处邮政局。认真拣查。遇有自外洋寄来汉文函件。字迹封式在五件以上。分致上项各处者。立即拆阅。傥语涉悖(荒)诞。即刻一律焚毁。其各埠外国邮信局社。亦由该处地方官。婉商仿行。共保治安。‎ ‎——1908年12月《宣统朝政纪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及美国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材料分析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 ‎【答案】(1)意图:借助美国力量和影响力联合列强;反对载沣的摄政地位;打击袁世凯的力量。评价: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康有为不能主导中国进行正确的变革。‎ ‎(2)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逐渐被传播;海外的反清力量在国内进行反专制的宣传活动。根源: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方面,康有为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封建专制力量与帝国主义勾结,严厉打压反清活动。‎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的信息从借助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联合列强、反对载沣的摄政地位以及打击袁世凯的力量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戊戌变法没有群众基础以及康有为个人力量薄弱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中国历经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逐渐被传播以及海外的反清力量在国内进行反专制的宣传活动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戊戌变法时期经济、政治以及阶级等方面思考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