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3.第Ⅱ卷(非选择题),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 A. 兼爱 B. 克己复礼 C. 仁者爱人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可以得出明确的信息,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而A项是墨家的主张,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民贵君轻是阐述君臣关系,强调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但这两项和题干事件没有关系,此题答案为C。‎ ‎2.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句子。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儒家思想 B. 看到了教育对人的影响 C. 体现了荀子的思想 D. 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主张是“人性本恶”,与材料“人之初,性本善”不符,但是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该项内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苟不教,性乃迁”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影响,该项内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 错误;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该项内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3.对下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由甲骨文到隶书 B. 秦统一文字为小篆 C. 由小篆变为隶书 D. 汉字演变由繁到简 ‎【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并且把文字统一为了小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甲骨文和隶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由多种文字变为小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小篆也不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从宋代话本到元代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B. 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C. 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 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答案】A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我国的文学艺术逐渐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向,符合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市民的文化需要,从宋代话本到元代杂剧再到明清小说正是反映了我国的文学艺术平民化趋向,故A正确;从宋代话本到元代杂剧再到明清小说,反映了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无法体现“教育的普及”,排除B;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并且材料反映了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无法体现“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排除C;D项中“消失”表述太绝对,错误。‎ ‎5.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B. 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C. 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大多是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则多传达的是幸福与祥和;宋朝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市民文化兴盛,人民普遍追求世俗的快乐,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总之,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艺术化的反映,即艺术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不能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历程,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各代壁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排除。‎ ‎6.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盘针在中国和外国作用不同,说明罗盘针的不同际遇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这决定了这一先进科技能否发挥作用,故D项正确;仅由“中国用罗盘针看风水”一事并不能推出中国迷信思想盛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海外掠夺和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但是此项只解释了“外国用罗盘针航海”,并不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的实质,故B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科技,水利灌溉、农业工具等均与机械技术有关,此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故C项错误。‎ ‎7.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5个体育运动图标(局部),代表35个运动项目,它是以中国古代某种字体的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其他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创造出来的。这种字体是 A. 甲骨文 B. 隶书 C. 楷书 D. 篆书 ‎【答案】D ‎【解析】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隶书其主要特点: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篆书: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北京奥运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将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有机融合,D符合题意。‎ ‎8.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答案】A ‎【解析】考查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主要是适应市民百姓的需要。‎ ‎9.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 都反对宗教对人思想的束缚 ‎ B. 都是新经济因素产生或发展的产物 C. 都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创新 ‎ D. 都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清朝,《十日谈》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清朝时在我国江南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因此,两者都是在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因素的推动下的产物,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没有反对宗教对人思想的束缚,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清朝时期的《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部小说,没有推动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红楼梦》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10. 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理学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故D正确。‎ ‎1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仁政和道德教育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选B。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加强专制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故排除C。D项法治不符合孟子和苏格拉底的主张,故排除D。‎ ‎12.从战国时期的古墓发掘出的《孙子兵法》不可能书写在 A. 绢帛上 B. 竹木简上 C. 纸张上 D. 龟甲兽骨上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得知,古代最早的纸是西汉前期,而《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它不可能书写在纸张上,时间不吻合,故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龟甲兽骨在商代已经用于刻画文字,竹木简和绢帛在春秋时期都已经较为广泛地用作书写材料,由此可见,《孙子兵法》诞生时,龟甲兽骨、竹木简和绢帛都有可能作为书写材料,故A、B、D选项错误。‎ ‎13. 2009年7月17日,近600幅农民画及剪纸作品亮相辽宁美术馆,由此拉开了辽宁省农民画及剪纸展览的大幕。根据图可以判断出剪纸内容主要反映了 A. 文人意趣 B. 民间风情 C. 宫廷生活 D. 战争风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民间的文化,2009年7月17日,近600幅农民画及剪纸作品亮相辽宁美术馆,由此拉开了辽宁省农民画及剪纸展览的大幕。根据图可以判断出剪纸内容主要反映了民间风情,故本题选B。‎ ‎14.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技术 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故A正确;“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故B正确;“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D正确;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也会创造新技术,如近代科技革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5. 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 备、操 B. 备、孟德 C. 玄德、操 D. 玄德、孟德 ‎【答案】B ‎【解析】依据“卑己尊人”的原则,称自己是名,称对方是字,故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是刘备,对曹操的称呼应是曹孟德,故B项正确;A、C和D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 ‎16.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A. 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 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 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 两者毫无关系 ‎【答案】C ‎【解析】学生很容易把B、C两项混淆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否定君主专制,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更好地统治人民,所以前者并非对后者的简单肯定。故选C。 AB项都是极端化;D项明显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17.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 B. 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C. 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D.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答案】A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A项正确;B项是苏格拉底的言论;C项是启蒙思想家的言论;D项的意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 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 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知,这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这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故A正确;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对现世生活的追求,B错误;文艺复兴追求个人幸福,但材料无法体现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排除C;文艺复兴批判教会的神学思想和世俗权威,D错误。‎ ‎19.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3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B.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色,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B C D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A。‎ ‎20.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 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礼仪 B. 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 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圣经至上,信仰得救,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为加尔文的先定论,排除。C项,致良知,为中国心学代表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为批判教会教皇权威,但与题干材料不符合,排除。‎ ‎21.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 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 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 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 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观点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思想,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故本题选择C项;A错在第一次;B中不是首次挑战;D中材料没有体现。‎ ‎22.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没有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B. 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C. 它没有把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出来 D. 它仅仅是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继承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体现了古为今用,A错误;文艺复兴本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这个名字只体现了对古代文艺的复兴,没有看到新文艺的新生,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B正确;材料强调是没有突出时代特征,不是强调有没有把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出来,C错误;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没有说明能不能体现时代特征,排除D。‎ ‎23.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 —— “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 渴望征服自然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寓意是指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幼年不能独立行走用四肢,中青年独立,老年用拐杖搀扶,这则寓言深刻说明了古希腊人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和思考,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2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历史作用上一致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注重人的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故①正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反对天主教的专制神学统治,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故②正确;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故④正确;只有启蒙运动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故③错误;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A,排除BCD。‎ ‎2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C.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是指人思想的不断成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受神学与君主的影响,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与君主的权力,故A项错误;理性强调个人思想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引伸出对国家的思考,但不是对国家意志与精神的寄托,B项错误;理性主张独立思考,反对权威的判断,故D项错误。‎ ‎26.“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C ‎【解析】“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它促进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属于智者运动影响,排除。‎ ‎27.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华美的预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种状况反映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文坛 ,则出现了 A.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B.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C. 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D. 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断,社会动荡。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对现实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应运而生,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典主义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主张拥护中央集权,尊重王权,歌颂贤明君主,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古典主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初逐渐形成,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出现,而不是古典主义,故D选项错误。‎ ‎28. 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时人批评说:“(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毕加索这幅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的画作属于 A. 古典主义美术 B. 浪漫主义美术 ‎ C. 现代主义美术 D. 现实主义美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立体派画作,属于现代主义美术,故C正确。‎ ‎29.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 “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 A. 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 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 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D. 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由于电视发展导致众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成为“沙发土豆”,说明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A正确;B中丰富精神生活说法错误;C中电视事业发达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引领文化说法错误。‎ ‎30.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亿万观众。1996年,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累计观众196亿人次,这说明( )‎ A. 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 观众必须通过电视才能了解奥运会 D. 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 ‎【答案】B ‎【解析】从1936年到1996年的电视实况转播,观众人数显著增多,这说明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日益便捷,因此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答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剐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至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吾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解析】‎ ‎(1)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孔子的政治观点有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和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不同,根据材料“亘古至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法”可知,朱熹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是天下后世的不易之法;根据材料“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吾未尝有是非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思想观念也应改变。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受到怀疑。‎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 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四: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主要成就:《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五: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并根据材料五,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3)差异:前者局限于记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现象后面的原因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后者重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的总结。原因之一:在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下,科学技术研究被知识分子看不起。‎ ‎【解析】‎ ‎(1)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公元1-1500年期间,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上所占的百分比是 ‎62%、71%、57%,结合材料“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可知,16世纪前中国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公元1501-1840年期间中国科技发明所占比例是4%,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所占比例是96%,结合材料“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可知,中国科技发明在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领域,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中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占优势,因此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并且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与农业有关的地学、农学、天文历法等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发展。‎ ‎(3)差异,根据材料“中的日食记录”“记载的流星雨”“中记载的太阳黑子”“中的哈雷彗星记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记录,局限于记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现象背后的原因没有深入的探究,并且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重视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索和科学规律的总结。原因,根据材料“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即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科学技术研究被知识分子忽略。‎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康德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 ‎——恩格斯 材料三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 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 参考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革命史》‎ 马迪厄 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2)材料三、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 ‎(3)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4)如果要对上述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五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三个层次各任答其中一点给分)‎ ‎(2)可以。 理由:因为材料三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四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3)材料三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三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或答材料四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间接的)。‎ ‎(4)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理由:启蒙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 选《文艺复兴史纲》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选《法国革命史》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知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依据材料一“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可只是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 ‎(2)依据材材料三的观点可知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依据材料四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所以说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的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三是原始史料而材料四是二手史料。‎ ‎(4)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选择书目并说明理由即可。‎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O一1695)‎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 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一时期,中西两种启蒙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了什么作用?‎ ‎(3)从思想产生的社会状况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远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 ‎【答案】(1)反对君主专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构想(或构建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 ‎(2)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泰等人的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3)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思想专制,如大兴文字狱;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这种思想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1)共同点,根据材料“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点都是反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侧重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等人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等主张,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脱离封建社会的藩篱,而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如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为近代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提供了基础;欧洲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主张,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推动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在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不断强化,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方面长期的文化专制政策等使这时期的启蒙思想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