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 (word版)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共60道,每道题1分,共计60分) 1.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 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 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 C. 建立皇帝制度 D. 开创统一格局 3.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 丞相的地位和权力更加突出 D.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5.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6.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会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①执政为民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三权分立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7.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 A. 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 C. 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D. 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8.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9.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美国这一制度 A. 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B. 说明总统命令在各州无效 C. 使中央政府长期混乱不堪 D. 确立起三权分立的体制 10.法国在其大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间,政治斗争激烈,政体频繁更迭,但经济却在不断发展。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政局动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国的共和之路非常艰难和曲折 C. 法国的共和政体逐渐得到了巩固 D. 法国总体上顺应了现代化的潮流 11.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2.“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14.“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 A. 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C. 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D. 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1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③南昌起义的爆发④遵义会议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16.1943年,张闻天道:“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张闻天意在说明遵义会议() A. 彻底结束了党的“左”倾错误 B. 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 C. 在革命历史中有决定性意义 D. 否定李德、博古错误军事路线 17.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原因有 ①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 ②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 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20.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1.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 A. 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B. 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 C. 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 D.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22.(题文)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 A. 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 B. 法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D. 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23.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这表明列宁认为 A. 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 B. 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 C. 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 D.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 24.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提出“四月提纲”C.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土地法令》 25.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26.“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27.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抗日战争的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改革开放的深化 28.毛泽东曾指出:“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这里的“统一战线”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29.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B.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3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31.目前,利用网络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一个决定草案,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予以惩处的刑法适用问题,并明确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 A. 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B. 用法律维护网络安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C.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 D. 用法律维护社会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32.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开始年份 1953年 1966年 2015年 城乡比例 8∶1 4∶1 1∶1 A.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 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 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 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3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中国政府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34.201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会参访团时说:“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此观点主要强调 A.“一国两制”政策B.“一个中国”原则C.“和平统一”方针D.国共平等协商精神 35.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A. 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 B. 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 C. 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36.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 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D. 取决于中苏地缘政治 3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 A. 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B.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C.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8.1957年12月4日,时任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这表明万隆会议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B. 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岐 C. 贏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D. 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 39.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该项提案的议题是 A. 谴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径 B. 建立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C. 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0.1970年1月8日,中国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这些现象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第三世界迅速崛起D.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41.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A.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 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42.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 实行“一边倒”战略 B.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43.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 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44.1949年4月,苏共中央宣传部对什帕诺夫的小说《战争贩子》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责成出版社在近期完成此书的出版因为此书认为美、英等国及其间谍组织挑起了二战并预谋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有关 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 利于人们了解世界大战的原因 45.“欧洲的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 提出“杜鲁门主义”B. 推行马歇尔计划C. 组建北约D. 成立经互会 46.“欧洲国家的组合,需要消除法、德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状态,其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两个国家。”欧洲联合的第一个措施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法德共同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C.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 《欧洲联盟条约》的生效 4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切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48.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49.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 A. 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B. 新经济体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D. 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斗争日趋激烈 50.2014年,世界风云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中东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冲击叠重的暗礁;日本右翼势力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逞强,与邻国关系紧张;克里米亚公投入俄,西方大国角力再起;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 A. 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 B. 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 C. 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 D. 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51.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该材料描述的是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花楼机 52.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 B. 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C. 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 D.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5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下列有关这种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4.最终能够代表我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的是 A. 个体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55.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56.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57.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58.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59.《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 重农抑商B. 闭关锁国 C. 八股取士D. 盐铁官营 60.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重农抑商 B. 商人勤俭持家 C. 徽州山多地少 D. 南方经济衰弱 第Ⅱ卷(非选择题) 6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2分)分析这一文献的发表所具有的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实践与材料一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武装起义的结果及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4分) 62(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图略)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湖北省荆州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图略)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2分)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2分)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2分) (3)上图所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2分)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2分) 63(16分).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梁廷楠《粤海关志》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2分)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2021届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60*1=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A A D A C A D C A B D B C B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A B B A D C C C C B A B B C A B B D D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B C B B B C C A A D A B C D B A D C B A 二、 非选择题 61题(12分) (1) 任务:发展生产力。(2分) (2)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分)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2分) (2) 关系: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2分) (3) 结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分) 意义: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2分) 62(12分) (1)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 作用: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分) (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分) (3) 特点: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分)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分) 63题(16分) (1) 特点: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分)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2分)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分) (2)现象:商人群体形成;(2分)工商业市镇兴起。(2分) (3)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①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②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解析 1.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主要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对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 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开创统一格局 【答案】D【详解】 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故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和C项错误。 3.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答案】D【解析】 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4.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 丞相的地位和权力更加突出 D.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答案】A【解析】 材料中的“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反映的是相权的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强化,其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我国封建社会不存在民主政治,排除B项;丞相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 5.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强化,中央集权程度不断提高。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此后历朝历代都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故①正确;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首创丞相制度。隋唐时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皇权不断加强。故②正确;秦朝在边疆设立郡县;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首次纳入中央政治版图;元朝设立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明朝建立卫所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清朝在边疆设立将军,雍正时期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等都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监管,故③正确;为加强对官民的监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负责检举百官;汉武帝时又创立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吏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任命。明朝先后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关,监察官民不法行为。由此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不断完善和强化的,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排除BCD,选A。 6. 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会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①执政为民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三权分立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详解】 古代雅典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恣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公民大会的召开以及陶片放逐法,将公民认为有损公民利益的人放逐,体现其执政为民思想,故①项正确。 陶片放逐法中,多数通过放逐才能生效,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故②项正确。陶片放逐法中规定,那个人被流放国外时,不得动其财产,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故③项正确。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首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由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不同机构,三者相互制衡。三权分立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且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原则,故④项错误。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排除ABC,选D。 7.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 A. 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 C. 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D. 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答案】A 【解析】【详解】 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他们通过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开解答权”是对法律的解释,有助于法官依法断案,排除C项;这种“公开解答权”对于法律的解释,其适用不是只针对特定对象,不能起到维护罗马贵族特权的作用,排除D项。 8.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反映了英国在君主制的“旧瓶”里装进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新酒”,促进英国社会稳定发展,故C正确;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并没有君主制的“旧瓶”的历史,故A错误;法国共和制度已经取代了君主制,并不存在“旧瓶里装新酒”的问题,故B错误;近代德国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不符合“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故D错误。故选C。 9.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美国这一制度 A. 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B. 说明总统命令在各州无效 C. 使中央政府长期混乱不堪 D. 确立起三权分立的体制 【答案】A 【解析】“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体现出的是联邦制,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A正确;BC和D均属于中央政府权力运作特点。 10.法国在其大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间,政治斗争激烈,政体频繁更迭,但经济却在不断发展。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政局动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国的共和之路非常艰难和曲折 C. 法国的共和政体逐渐得到了巩固 D. 法国总体上顺应了现代化的潮流 【答案】D【解析】 从材料中说道政治环境混乱下经济却得到发展可以看出,法国的发展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展规律的,虽然有所起伏,但是依旧顺应了现代化,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政局动荡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没有政局动荡法国发展的会更好;B选项没有体现经济继续发展的原因;C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之后几十年民主共和政体摇摆不定,还没有最终确定和巩固。 11.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C【解析】 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12.“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材料“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故A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农民阶级运动的产物,故B错误;《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追求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D错误。故选A。 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是日本获得的权益是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B项正确。A和C项是《南京条约》内容。D 属于开放通商口岸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 A. 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C. 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D. 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答案】B【详解】 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平民力量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排除D 1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③南昌起义的爆发 ④遵义会议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B【详解】 是1919年,②是1937年,③是1927年,④是1935年,依据时间排序,B正确。其他三项顺序错误,排除。 16.1943年,张闻天道:“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张闻天意在说明遵义会议() A. 彻底结束了党的“左”倾错误 B. 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 C. 在革命历史中有决定性意义 D. 否定李德、博古错误军事路线 【答案】C 【解析】根据“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说明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正确;A项“彻底”不符合史实;B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17.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原因有 ①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②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 【答案】B【详解】 抗战胜利是使中国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其他帝国主义的统治依然存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②;结合所学,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极大牵制日军的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①符合;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故③ 符合;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④正确。故选①③④组合,故排除ACD,选B。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 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 【答案】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A项是群众基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是在中共正确领导下形成的,故排除。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A【解析】《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D错误。故选A。 20.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故《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主要条件是D,排除A。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共产党宣言》提供理论基础,不是主要条件,排除B;C项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是《共产党宣言》出现的主要条件,排除。所以选D 21.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 A. 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B. 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 C. 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D.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答案】D【解析】本题需要找到巴黎公社和俄国二月革命的共同点。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中没有工农联合的部分;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就采取严厉的新闻政策,结果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C选项错误,这不是两者留下来的经验教训;D选项说法正确,这是非常重要的共同教训。 22.(题文)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 ) A. 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B. 法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D. 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A根据题干“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可知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因为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阶段,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与题干强调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无关,排除。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但与题干强调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无关,排除C。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但与题干强调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3.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这表明列宁认为 A. 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B. 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 C. 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D.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 【答案】B【解析】由材料“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可以得出列宁强调应该根据场合和时间的需要对革命进行调整,B符合题意;AC说法本身不正确;农业集体化是为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产生的,是符合苏联经济发展形式的,D不正确。 24.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 提出“四月提纲” C. 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土地法令》【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17年……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主张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遭到反对,故B项正确;材料与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无关,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的政策,故C项错误;实行《土地法令》也是苏维埃政权之后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B。 25.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国内的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不符合材料“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特别强调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一战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关系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26.“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答案】D【解析】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D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没有被否定,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部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故C项错误。故选D。 27.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 )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抗日战争的胜利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改革开放的深化 【答案】C【详解】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C项正确。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排除A。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不属于历史性巨变,排除B。改革开放是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排除D。 28.毛泽东曾指出:“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这里的“统一战线”是指(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答案】C【详解】 根据材料“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信息可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型“统一战线”,C项正确。由材料“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可知该战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故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不属于“统一战线”,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属于“统一战线”,排除D。 29.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B.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答案】C【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颁布,以国家大法的根本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建立了新中国,排除B。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题意不符,排除D。 3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C【详解】 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参与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人大制度还没有确立,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之一,此时宪法还没有颁布,故D项错误。 31.目前,利用网络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一个决定草案,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予以惩处的刑法适用问题,并明确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 A. 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B. 用法律维护网络安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C.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D. 用法律维护社会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答案】B【详解】 根据材料“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予以惩处的刑法适用问题”,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知,国家以法律维护网络安全,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故A表述错误。材料只涉及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草案,并未体现其执行机关的职能,故C项错误。法律维护社会安全是依法治国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32.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开始年份 1953年 1966年 2015年 城乡比例 8∶1 4∶1 1∶1 A.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B. 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 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D. 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答案】A【解析】 表格显示城市和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城市和农村的比例逐渐缩小为为1:1,着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渐完善,故A 项正确;材料比较城市和农村比例变化,不是城市代表比例下降,也不是农村代表比例下降,故B和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城市和农村人口总数信息,故D项错误。 3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中国政府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答案】B【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阐述的主旨为“一国两制”,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B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主要涉及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明确地就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八项看法和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D。 34.201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会参访团时说:“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此观点主要强调 A. “一国两制”政策B. “一个中国”原则C. “和平统一”方针D. 国共平等协商精神 【答案】B材料“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体现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两种制度”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和平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会”并非国民党,排除D。 35.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A. 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B. 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 C. 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 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答案】C【解析】 依据1950年和收回“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说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与新中国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相一致,故C项正确;中苏结盟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1950年中国民族革命已经胜利,故B项错误;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36.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 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D. 取决于中苏地缘政治 【答案】A【详解】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说明这一政策体现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故A项正确。“一边倒”属于革命外交,不具有包容性,故B项错误。“一边倒”属于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体现,故C项错误。“一边倒”政策是国家利益体现,故D项错误。 3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 ) A. 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B.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C.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答案】B【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不符合“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与“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无关,排除C项;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反映了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38.1957年12月4日,时任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这表明万隆会议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B. 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岐 C. 贏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D. 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B【详解】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等信息可知,万隆会议中主张避免武力,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威望的提高,排除A;C项各国认可表述绝对化,排除C;材料未体现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排除D。故选B。 39.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该项提案的议题是 A. 谴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径B. 建立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C. 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D.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详解】 由题干中的时间“1971年10月25日”和“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及所学中国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可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议题就是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40.1970年1月8日,中国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这些现象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D.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答案】D【详解】 材料信息说明中美双方都释放了和缓的信号,这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且美国开始衰落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故B项错误;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C项错误。 41.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A.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 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答案】B【解析】 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属于中美两国关系的范围,排除。 42.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 实行“一边倒”战略B.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C【详解】 实行“一边倒”战略是建国处理的外交战略,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时间不符,排除A;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区域整合战略,故选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符合大国协调战略,符合材料中的第一种,排除D。 43.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D. 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答案】B【详解】 根据材料“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因此美苏冷战实质是国家利益的争夺,B项正确;根据材料“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可得知,美苏冷战之中有意识形态的体现,但意识形态的分歧实质是国家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美苏争夺的不均衡性,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说明美苏两国的争斗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的传统的大国行为,并非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稳定,故D项错误。 44.1949年4月,苏共中央宣传部对什帕诺夫的小说《战争贩子》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责成出版社在近期完成此书的出版因为此书认为美、英等国及其间谍组织挑起了二战并预谋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B.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有关 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D. 利于人们了解世界大战的原因 【答案】B【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苏共要求出版小说《战争贩子》是因为这本书认为是美、英等国挑起了二战,结合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苏联为了宣传对美冷战的政治需要,故B项正确;1949年当时尚未开始美苏争霸,故排除A项;这本书认为是英、美等国挑起了二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45.“欧洲的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 提出“杜鲁门主义”B. 推行马歇尔计划C. 组建北约D. 成立经互会 【答案】B【详解】 本题考查了马歇尔计划。根据“欧洲的局势很严重……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可知美国准备采取的措施是要解决当时欧洲饥饿、贫穷和混乱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政府采取的直接措施是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即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故排除A项;北约是美国组建成立的军事组织,故排除C项;经互会由苏联组建,故排除D项。故选B。 46.“欧洲国家的组合,需要消除法、德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状态,其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两个国家。”欧洲联合的第一个措施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法德共同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C.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 《欧洲联盟条约》的生效 【答案】C【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成立的第一步,是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故A项错误;法德经济模式不同,故B项不符合史实;《欧洲联盟条约》的生效是在1993年,不是第一步,故D项错误。 4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切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C回答本题需紧密结合材料,“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应该指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所学,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①③④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促使多极化的因素,世界两极格局解体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48.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答案】A【详解】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经济格局多极化决定政治格局多极化,故A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落符合史实,但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B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排除D。 49.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 A. 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B. 新经济体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D. 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斗争日趋激烈 【答案】A【详解】 由材料“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印度崛起”“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可见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材料反映的主体并非美国,而且美国没有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C;多极化的发展不能表明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排除D。 50.2014年,世界风云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中东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冲击叠重的暗礁;日本右翼势力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逞强,与邻国关系紧张;克里米亚公投入俄,西方大国角力再起;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 A. 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 B. 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 C. 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 D. 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D【详解】 “中东动荡”、“日本右翼势力崛起”反映了当今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一面;“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趋势,D项正确;当今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A错误;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因素之一,B表述言过其实,并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排除C。 51.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该材料描述的是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花楼机 【答案】A根据“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可知出来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地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花楼机是纺织工具,故A正确,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联系所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分析解答。 52.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B. 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C. 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D.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B【解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井田制发展到小农经济的变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故B项正确;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主要是生产力推动,故A项错误;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也是有生产力推动导致,故C项错误;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也是生产力发展导致,故D项错误。 点睛: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5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下列有关这种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详解】 由题目中的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这应为“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主要是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的紧密结合。①②③正确。小农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封闭性强,与市场的联系并十分密切,④错误。选择C项正确。 54.最终能够代表我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的是( ) A. 个体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私营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答案】D 【详解】 官营手工业征集最优秀的工匠,采用最先进的工艺,代表我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故D项正确;个体手工业、私营手工业都属于民营手工业,手工业水平较低,故A和C项错误;家庭手工业属于小农经济组成部分,手工业水平也较低,故B项错误。 55.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答案】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A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 56.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A【详解】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等级观念深厚,故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57.(题文)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详解】 “仁”“义”“德”“信”体现出商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②正确;“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说明商家注重商业信用的宣传,③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④错误,选择D项正确。 58.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C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排除。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排除。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 59.《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 重农抑商B. 闭关锁国C. 八股取士D. 盐铁官营 【答案】B【详解】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清政府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抓住发展工业和科技的机会。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主要针对国内政策,故A 项错误。八股取士主要是文化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主要是针对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60.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重农抑商B. 商人勤俭持家C. 徽州山多地少D. 南方经济衰弱 【答案】A顾炎武赞同徽商富裕,他的弟子却纷纷赴京考试,主要与当时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有关,故A正确;商人节俭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B错误;C是徽商形成的原因;D属于南方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6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2分)分析这一文献的发表所具有的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实践与材料一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武装起义的结果及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4分) 【答案】(1)任务:发展生产力。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 关系: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3) 结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义: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62(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图略)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湖北省荆州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图略)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2分)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2分)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2分) (3)上图所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2分)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2分)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63.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略)图一 莫高窟铁犁牛耕耕作图 图二 男耕女织 图三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梁廷楠《粤海关志》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2分)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1)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3)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