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一) 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35个,每个2分,共70分) 1.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分封制崩溃 C. 井田制瓦解 D. 水利工程的兴建 2.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曾这样描述某类生产工具:“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时,地上有可兴之雨。”材料反映出 A.该工具为垦荒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B.人们一定程度上不再靠天吃饭 C.播种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3.《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注重农业时令 B.强调精耕细作 C.重视历法指导 D.尊重自然规律 4.四川东汉古墓出土的画像砖,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县出土的画像石,展现了墓主人大面积麦田之外,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地方豪强威胁到君主集权 C.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庄园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 5.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6.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据此可知当时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B.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 C.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 D.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7.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8 .从朱熹开始,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浙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方人。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突出 D.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9.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D.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稀 10.明初,景德镇瓷窑中官窑有58座,民窑20座。明末时官窑有34座,民窑285座。这种变化反映出 A.雇佣关系兴盛 B.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工官制度消失 11.明朝中后期,江浙、福建一带大量引种番薯以及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地不分南北,遍种于天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A.明政府强力干预经济 B.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C.南北的饮食结构趋同 D.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1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3.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B.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15.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反映出宋代 A.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市坊制度依然存在 C.不抑土地兼并政策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16.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今则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B.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 C.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 17.明书《始丰稿·织工对》中写道:“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杼机四五具、佣工十数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D.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18.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 A.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C.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19.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有识之士发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 A.有一定的合理性 B.激化了民间经济纠纷 C.妨碍了外贸发展 D.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20.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21.“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 A.得到了金钱资助 B.带有宗教目的 C.到达了新大陆 D.无意于殖民掠夺 22.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 23.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 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B.商业革命的出现 C.早期殖民掠夺的推动 D.农业生产的发展 24.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亚洲、非洲、美洲都建立了很多殖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还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后来西班牙这一地位逐渐被英国取代。这主要因为 A.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西班牙的国土面积小于英国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5.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商人依靠这些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材料评价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法国 26.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居住环境的改善 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 27.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40%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5%上升到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A.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B.殖民扩张加剧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28.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A. 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 B.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 C.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 29.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商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A. 近代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B.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C.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0.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钱。”导致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方对华商品的过度倾销 B.清政府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太少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D.西方商品质量不符合中国需要 31.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 A.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B.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32.从1849到1897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地丁杂税收入从72%下降到2%……而关税收入由1%上升到7%。这可以佐证当时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清政府靠借外债来缓解危机 D.中国出口商品种类不断扩大 33.1912—1914年间,中国共设厂3937家,平均每年设厂1312家,将近是1904—1911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这主要是因为 A. 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国民经济结构布局合理 34.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35.《津门杂记》(1884年)中写到:“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此竹枝词反映了 A.近代无线电报事业得到推广 B.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人们交流 C.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迅速 D.现代航空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主观题共30分(36题16分,37题14分) 3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2)简析玉米、甘薯传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0分) 37.(14分)近代“招商局”是洋务运动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产物,从1872年创办到1950年被新中国接收,对近代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1年以后,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的各国商船增多。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这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12月26日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是中国民族企业对抗外商倾轧的一次重大胜利。1912年民国元年2月1日招商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同意将局产押借给孙中山临时政府作借款用。1937年招商局以“新铭”等7轮在江阴、上海、南京等地多次沉船抵御日寇沿江进犯。招商局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招商局集团官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轮船招商局成立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分) 历史答案 1-5ABBDD 6-10ADCCC 11-15 DCDDA 16-20CBCDC 21-25BCCAB 26-30CCDBC 31-35BBACB 36.(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共6分) 影响: 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8分) 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2分) 37.(1)打破外国对中国航运的垄断;为军亊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李鸿章等官员的推动。(6分) (2)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促进民主革命发展;抵御日本的侵略。(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