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0 分钟 85 分)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时间阶 段 数量 (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 (44 年 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 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 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 — 唐懿宗 (100 余 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 — 唐哀帝 (34 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 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 征战 间)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解析】选 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 B; 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 A;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 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 C;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排除 D。 【加固训练】   “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 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 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  )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解析】选 B。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 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 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邦建国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 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 B;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 排除 A;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 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 C;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 D。 2.史书记载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 2013 年考古发现了 上官婉儿的墓志,其墓志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王国维“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到的 二重证据法) C.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解析】选 B。材料表明,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关系紧密,考古发现上官 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史书与考古之间存在矛盾,考古发现否定了史书的记载。 材料主旨不是“事物的演化和联系”,故 A 错误;史书是“纸上之材料”,考古发 现是“地下之新材料”,题干表述正解释了二重证据法,故 B 正确;材料中没有假 设,也没有求证,故 C 错误;材料虽表明史书不可尽信,但更强调了考古发现的可 信度,梁启超的表述不全面,故 D 错误。 3.(2020·太原模拟)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 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 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  ) 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 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解析】选 C。根据题干可知,宋太宗选拔将领的标准是“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 则次之”,到宋真宗时期,则进一步演化为“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这充 分说明在宋朝时期,统治者制衡兵权管控过度,故选 C;根据宋真宗时期“将领的 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说明其以理学控制武将的目的在于严格控制 其军权,而不是治军突出理学思想,排除 A;题干主要反映宋朝统治者控制军权, 而不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 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建立之初,已经 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排除 D。 【加固训练】   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 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 【解析】选 C。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 直属中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故选 C;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 A;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 B;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提高官员的素养, 排除 D。 4.据《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 1383 处,“汉地”由兵部统领, “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 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 也”。这些举措 (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选 B。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 1383 处,‘汉地’由兵部统 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 B;古 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 A;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 C;材 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 D。 5.(2019·天津模拟)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 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 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 A.宗法意识的淡薄 B.考试入仕的开始 C.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D.特权垄断的削弱 【解析】选 D。据材料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 唐代只写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即特权垄断的削弱,故选 D;材 料强调的是墓志署名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宗法意识的淡薄,排除 A;考试入仕从隋 朝开始而不是唐代,排除 B;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 除 C。 【拓展延伸】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 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 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 要特征。 6.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 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 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 (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解析】选 A。A 表述与题目中“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 时性职务”相符,故选 A;题目牵涉的是官员,与吏治无关,排除 B;根据题意,有利 于君主专制,不利于决策民主化,排除 C;根据题意,增加了官员的数量,不利于行 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D。 7.(2019·济南模拟)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 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 这反映了宋朝 (  ) 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矛盾尖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 【解析】选 D。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 力的制衡,故选 D;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据材料“有臣僚建议废除 枢密院”可知不是谏议制度,排除 A;材料是对军事的改革建议不是部院间的矛 盾,排除 B;材料主要是中央权力制衡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C。 8.(2020·衡阳模拟)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 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 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 的这一传统 (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解析】选 B。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 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 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 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 选 B;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 除 A;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 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 C;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 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 D。 9.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 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 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  )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解析】选 A。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 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 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 选 A;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君臣关系,排除 B;中书省的设立意在加强皇 权而非精简机构,排除 C;由材料“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可知不利于中 央机构的发展完善,排除 D。 10.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 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 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 二十,举孝廉为郎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解析】选 D。“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 A 错误;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 B 错误;“太祖(曹操)少 机警”所举时空依然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 C 错误;“少机 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 有所背离,故 D 正确。 【加固训练】   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 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 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 品中正制 (  )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 A。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是中 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和“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表明它 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选 A;材料涉及的是皇 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性,排除 B; 据材料“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说明选人受到世 家大族的控制,排除 C;材料“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说明一定程度加强中央 集权,排除 D。 11.唐太宗时期,26 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时期 41 位宰相中有科举出 身者已增至 13 人,玄宗开元年间 27 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 18 人,高级官 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解析】选 C。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 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 C;材料仅体现唐朝多数官员通 过科举制选出,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而无法得出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排除 A;材料仅体现唐朝多数官员通过科举制选出,未体现皇权专制体制的内容, 因而无法得出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排除 B;材料仅体现唐朝多数官员通过科 举制选出,说明科举并非唐朝唯一的做官途径,排除 D。 12.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 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 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 (  )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解析】选 D。依据材料,宋真宗作的《劝学诗》中劝诫读书人,书中自有千钟粟、 黄金屋、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说明宋代时期的读书人可 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男儿平生志愿,所以是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故选 D;八股取 士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而材料是宋朝时期,排除 A;材料反映了科举考试影响了 社会价值取向,并非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B;宋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 考试实现自己的平生志向,但不代表使社会各阶层都热衷科举,排除 C。 【拓展延伸】宋代文官政治 (1)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 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 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南京模拟)(25 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 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 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 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 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 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 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 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 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 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 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 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 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 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 各自产生的后果。(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1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3 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不同,据材料一“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 加受节度使衔”得出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重外轻内;据材料一“重视唐代 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 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第二问后果,据材 料一“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得出唐朝藩镇割据; 据材料一“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 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宋朝形成积贫积弱的局 面。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得出 行省管辖区域大;据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得出 行省权力大,据材料二“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出民族防范、民族控制。第二 问原因,据材料二“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据材料二 “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吸取前朝教训;据材料二“元朝特 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第三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便利了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要把中央集 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4 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 分)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民族控制。(6 分)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6 分)影响:便利了中 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答出两点即可,4 分)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 分)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 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佳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 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 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 之类的,才能实现。 ——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据材料中“男 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提炼得出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 关注的主体。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据材料中“实 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 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提炼得出。观点二:科 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 即可。 答案: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2 分) 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治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 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领域;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 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10 分) 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2 分) 论述:宋代以后民间戏曲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说明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 高;科举制广泛实行后知识分子有了公平进入政治领域的途径;尤其是平民知识 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地位提高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 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10 分) (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