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1

‎ ‎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 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9‎ 9‎ ‎ ‎ ‎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叙》‎ 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容。‎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是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展示材料:‎ ‎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魏源也成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 ‎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 “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 9‎ 9‎ ‎ ‎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 ‎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问题解答:“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 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问题解答: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过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从而过渡到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郑观应《盛世危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 提问: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②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 ‎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 ‎ 政治思想 ‎③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9‎ 9‎ ‎ ‎ 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师生齐读:《日落紫禁城》,以烘托课堂气氛。‎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物 著作 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探究1: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你对此如何评价?‎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探究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科举改革 探究3:‎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9‎ 9‎ ‎ ‎ ‎,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 严复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学案参考答案 学法导引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 ‎4、洋务运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在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6、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7、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 ‎8、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经典题型:‎ 例1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为了减轻阻力,‎ 9‎ 9‎ ‎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托古改制”,他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实就是借孔子之名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选B。‎ 例2(2007年上海卷)下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C )‎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解析:本题形式新颖,考察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因此选C。‎ 双基训练:‎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 ) ‎ A.林则徐 B.魏源  C.孙中山 D.洪秀全 ‎ ‎2.下列著作中首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B )‎ A B ‎ ‎ C D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 A ) ‎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 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D )‎ A.镇压人民的反抗 B.抵抗外来侵略 ‎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 ‎5.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C )‎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9‎ 9‎ ‎ ‎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 C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D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 ‎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1)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C) ‎ A.讲究训诂考据 B.提倡“经世致用” ‎ 9‎ 9‎ ‎ ‎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 A )‎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3.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C )‎ A.魏源 B.张之洞 ‎ C.郑观应 D.梁启超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 ( C )‎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变革封建制度 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④ D.①④⑤‎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思想的?‎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9‎ 9‎ ‎ ‎ ‎(4)材料四中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3)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9‎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