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漯河五高高二年级九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 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B. 注重道德,维护天理 C. 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 D. 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可知,题干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护天理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CD项,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是孔子“仁”的思想。二者都与题干中“教育美术部”不符,排除。‎ ‎2.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但此时战乱、兼并战争不断,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老子、孔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并非“先秦诸子”思想落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C。‎ ‎3.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答案为C项。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4.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 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 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 d.分析、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其共同内涵 A. 思想自由 B. 重建秩序 C. 崇尚礼制 D. 回归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无论是儒家的“德治”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抑或是法家的“刑治”和墨家的“贤治”,他们都是主张建立一种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这些思想流派都主张遵循自己的主张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并非主张思想自由,排除A项;崇尚礼制和回归周制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排除CD项。‎ ‎6.“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以上思想反映的诉求应属战国时期 A. 贵族阶层 B. 地主阶级 C. 游士阶层 D. 小生产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依次体现出了“节用”“尚贤”“节藏”等信息,而这些都反应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属于墨家的代表思想,故D选项正确;A选项贵族阶层在人才选拔上主张世袭而非“尚贤”,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新兴的地主阶级主张变法图强,代表思想是法家思想,而材料中并未体现法家思想故B选项错误;游士在战国多指战国时期以政治投机为主的士人群体,其思想主要是辅佐君王,而非代表平民利益,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 ‎7.有一些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这表明 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日益强化 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儒学冲突不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人感应的内容包括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下灾异。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材料中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皇帝便会起草“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这正说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理论虽然体现了一定的神学迷信色彩,但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儒学的冲突,故D项错误。‎ ‎8.董仲舒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A.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 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D. 主张用封建纲常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说明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儒道融合,而不是挖掘儒家思想,也没有涉及到佛学,也没有强调儒家的纲常伦理的作用,故排除ACD三项。‎ ‎9.汉武帝时期,除了设立太学,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 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 B. 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 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 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在中央设太学,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授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故D正确;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设置地方教育系统的影响,A错误;改变选官制度的察举制,不是设立学校,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排除C。‎ ‎10.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观点是 A. 三纲五常 B. 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D. 限田薄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可知董仲舒构建了新的儒学等级制度,所以符合他这一观点的主张应该是三纲五常,故选A 项;独尊儒苏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C项;限田薄敛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1.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有利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的是 A. 起用儒学家参政 B. 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 C. 兴办太学 D. 将儒学推广到地方郡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结合所学可知,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做官,对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最有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起用儒学家参政有助于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便于进一步强化对儒学的独尊地位,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将儒学推广到地方郡县可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材料说明了王阳明 A. 猛烈抨击了圣人之道 B. 认识到知行的辩证关系 C. 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D.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圣人之道……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主张人人皆有良知,知行合一即可领悟圣人之道,故C正确;王阳明并没有抨击圣人之道,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知行的辩证关系,故B排除;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属于心学,故D排除。‎ ‎13.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材料体现了朱熹 A. 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即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探究,C项符合题意;朱熹没有主张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朱熹的治学方法,无法体现其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排除B项;朱熹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没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排除D项。‎ ‎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为国赴死的节操大义,他的仗义死节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赞扬,论者以为其因实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 重塑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D. 压抑了知识阶层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程朱理学推崇民族气节,文天祥受到其的影响,这有利于重塑人们的价值与信仰,所以答案选C。程朱理学丰富和更新了儒家思想体系,但不是对宋代以后社会的影响,排除A;由材料不能得出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 A.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成为正统思想 C. 中国佛教取代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 D. 佛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本土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佛教与儒家思想并不是逐渐趋同,排除A;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故B项和C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16.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咏史诗的评价标准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注重伦理纲常、礼制教化和纲常名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宋明理学的形成传播关系密切,所以这一时期应该是宋朝,故选D项;秦、汉、唐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没有出现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排除ABC项。‎ ‎17.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里”;钱钟书认为“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这反映出宋代诗歌 A. 与唐代相比出现衰退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D. 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综合题干信息“吟咏性情,涵畅道里”“爱讲道理,发议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诗歌注重文以载道,阐发义理,这显然是受理学强调理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唐代进行比较的信息,故A项错误;宋代诗歌阐发义理,并不完全是空洞无物的,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强调宋代诗歌的特点,“吟咏性情,涵畅道里”“爱讲道理,发议论”也不能说明浅显易懂,故D项错误。‎ ‎18.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理”与“气”的地位 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 唯物与唯心 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 ‎19.如果把启蒙哲人们思想与当时大约同时期中国新儒学家们的主张相联系的话,发现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下列主张能够体现他们共同性的是 A. 提倡开明专制 B. 主张三权分立 C. 反对君主专制 D. 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启蒙思想家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中国新儒学家们抨击君主专制,在反对君主专制方面是一致的,故C项正确。A项是伏尔泰的主张,B项是孟德斯鸠的主张,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不是中国的新儒家和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故排除ABD项。‎ ‎20.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认为君主及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21.在李贽眼里,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都“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因此他告诚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君权神授”‎ B. 反对君主专制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反对崇拜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认为:无论君主还是圣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他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这表明李贽反对人们对君主和圣人的崇拜,反对崇拜权威,D正确;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反对对权威的崇拜,并非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人民主权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22.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 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 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具有知识,认为道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A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而是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而不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排除C项。格物致知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D项。‎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邦纳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下列思想可以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知识就是力量”‎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 D. “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 ‎【答案】B ‎【解析】‎ ‎【详解】“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符合智者运动思想主张,B正确;真理是时间的产物,意思是真理要经过实践来验证。这是理性的体现,不合乎智者学派的观点,故C错误。A、D均属于知识的力量,不是智者运动思想主张,排除。‎ ‎24.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认识你自己”‎ D. 追求生命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项正确。ABD三项也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但与题意不符。‎ ‎25.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那里。”恩格斯强调的是,古希腊 A.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B. 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 C. 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D. 形成了人文主义传统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在古代希腊不存在这一问题,故可排除A;材料体现了古代希腊的理论自然科学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孕育了基因,故选B;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故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传统,故可排除D。‎ ‎26.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 崇尚知识美德 B. 重视道德规范 C. 尊崇法律权威 D. 追求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 ‎“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说明二人都主张尊崇法律权威,C正确;A和B是苏格拉底主张;D是柏拉图主张。‎ ‎27. 15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A. 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 B. 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 C. 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5世纪”“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材料没有涉及禁欲主义和反神学,而是认为神和人都是一样的,排除AB;由材料“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可知,材料并没有民主自由思想,而是蕴含着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这就具有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排除D,C正确。‎ ‎28.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在此,梁启超意在强调 A.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 B. 启蒙运动构建新社会的蓝图 C. 智者学派促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D. 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古学复兴”即十四五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智者学派产生于古希腊,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6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影响分析解答。‎ ‎29.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 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 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反映了作者将没有感情的神人性化了,歌颂了真实的人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A项正确。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不符合文艺复兴画家特点,故C项错误。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品借助宗教的题材歌颂了自然的人性。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 ‎30.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 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 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D. 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布鲁尼所处的时代(14、15世纪)及其观点可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历史研究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A项的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的德国发生的,D项的“理性时代”是更晚的启蒙运动的产物,故这两项错误。仅仅凭题干材料布鲁尼的观点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选C ‎3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罪。”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A. 圣经至上 B. 简化宗教仪式 C. 因信称义 D. 建立国家教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表明马丁·路德反对外在的苦修和禁欲,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虔诚信仰,即因信称义,故C正确;材料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虔诚信仰,没有涉及圣经至上,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国家教会,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联系所学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32.康德指出:“我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康德在此主张 A. 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B. 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C. 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D. 对实践理性的批判 ‎【答案】A ‎【解析】‎ 康德主张实行思想自由,理性判断,主张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A正确;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属于康德著作。‎ 点睛:1.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2.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否定神灵的意志,它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特别强调人的理性(人的思考和独立判断),要求取得人的彻底解放,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 ‎33.“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理性只会把敬重给予那经 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这句话出自:‎ A. 泰勒斯 B. 薄伽丘 C. 加尔文 D. 康德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理性只会把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排除;B项主张人文主义,排除;C项主张进化论,排除;D项是启蒙思想家,符合题意。‎ ‎34.17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这说明他 A. 认为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无与伦比 B. 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 C. 肯定宗教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主张加强东西方无神论比较研究 ‎【答案】B ‎【解析】‎ ‎“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说明此时期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用词绝对;D中比较研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5.孟德斯鸠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这里孟德斯鸠强调的是 A. 法治的重要性 B. 自由的重要性 C. 人权的重要性 D. 人性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法律的社会里,自由就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而违反法律就等于失去了自由,体现了孟德斯鸠强调法律能够保护自由,而自由受制于法律,A项正确。B项自由的重要性,只是对法律与自由关系的片面理解,没有正确认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自由和法律的关系,与人权、人性无关,排除C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明确自由与法律分关系,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二、材料阅读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来自孟子的言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为实现这一思想,他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材料二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思想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材料三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材料三“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材料五 以法国为基地的许多知识分子发挥了欧洲史上史无前例的作用,他们引发新的思潮,开启新的学科,一方面发捍理性的思维,另一方面容许不同的意见彼此辩论。‎ ‎——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5)材料五中“新的思潮”指什么?它有何特点?‎ 材料六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6)依据材料六,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思想: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2)发展: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含义: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原因:①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②适应了统治(专制集权)的需要。‎ ‎(4)遏制了人欲,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促进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童蒙教育的发展。‎ ‎(5)“新的思潮”:启蒙运动。特点:以理性为核心,反对君主专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6)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 ‎【解析】‎ ‎【详解】(1)根据“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可知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主张。具体措施结合材料内容可从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勿夺农时等方面进行作答。‎ ‎(2)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明理学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3)根据“两汉400余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原因可从儒家思想体系的变化和适应专制统治需要的角度进行作答。‎ ‎(4)朱熹思想的影响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既要看到对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儒学世俗化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遏制人欲、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 ‎(5)根据“以法国为基地”和“发挥理性思维”可知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6)综合材料六的内容和所学可从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以及同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