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选择考)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选择考)试题 时间: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因对现状不满,或怀才不遇,或因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而选择了退隐山林。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儒道思想之间的相互排斥 B.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C. 儒道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 D. 儒家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读书人因仕途不顺而选择退隐,说明道家作为儒家积极入世的一种补充,体现了不同人生处境的不同信仰,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道儒思想的相互融合,并不只是体现道家单方面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故排除B选项;读书人的仕途不顺也不是当时的社会问题,故排除D选项。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所以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为了强化儒学教育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故选择A,排除C;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是西汉而不是唐朝,故B错误;文庙的兴修开始于唐朝,而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D错误。 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5.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智者学派“把作为思想的简单概念……一般地应用到社会对象上去,并且使它深入到一切人事关系中去”。黑格尔这一评论的着眼点在于 A. 智者学派催生了雅典民主政治 B.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起源 C. 近代西方哲学来源于智者学派 D. 智者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 【答案】D 【解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从材料中的“把作为思想的简单概念……一般地应用到社会对象上去,并且使它深入到一切人事关系中去”可以看出,黑格尔给予智者学派较高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智者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故答案为D。根据历史知识雅典民主政治催生了智者学派,故A错误。B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学派和西方哲学的关系,C错误。 6.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 A. 挣脱了中世纪的愚昧迷信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受到近代医学发展启迪 D. 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精神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表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B正确;选项A过于绝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中世纪的愚昧,故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选项C因果关系倒置,故排除;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排除D。 7.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 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答案】A 【解析】由于牛顿力学影响到启蒙思想,生物进化论影响到社会进化论,直接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故选A;自然科学并不直接形成民主政治,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西方民主的虚伪,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双重标准,排除D。 8.有学者指出:“《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数学知识,《诗经》、《礼记》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学的知识,《尚书》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学知识。”由此可知 A. 儒学决定科技发展 B. 中国古代科技善于经验总结 C. 儒学具有科技内涵 D.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理论探讨 【答案】C 【解析】《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数学知识,《诗经》、《礼记》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学的知识,《尚书》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学知识,《周易》、《诗经》、《礼记》、《春秋》、《尚书》都是儒家经典,说明儒学具有科技内涵,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善于经验总结,排除B;材料信息反映儒家经典具有科技内涵,无法体现注重理论探讨,排除D。 9.“说话”(讲故事) 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 “斜阳古柳赵家庄,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A 【解析】题干“负鼓盲翁正作场”一句描述了乡村“说话”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说书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内容,通俗的、内容丰富的说书流行于农村,呈现出极其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蔡中郎”出自宋代文学作品《赵贞女蔡二郎》,讲述蔡中郎考中状元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反映的既不是“农村生活”,也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是依托历史的通俗演义,故B C错误;“赵家庄”并非城市,由“满村”可知,故无从体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D项错误。 10.“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青铜兵器 B. 铁制农具 C. 皇帝宝座 D. 祖先牌位 【答案】D 【解析】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所以,和都有自己的含义。“宗”字,结合所学,与祖宗、宗法制、宗庙等相关联,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因此代表宫室屋宇,表示宫室屋宇中的祖先牌位,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 11.英国科技史学家W.C丹皮尔详述一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时说:“他仿佛是靠了巫术的符咒似的,把新行星从天空咒出来。”这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是指 A.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 C. 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不涉及对新行星的研究,故A项错误;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了许多用肉眼看不见的星体,与材料信息“把新行星从天空咒了出来”相符,故B项正确;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这与材料信息“靠了巫术的符咒似的”不符,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12.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中说道:“达尔文的革命是19世纪科学中的主要革命。……其进化论的巨大的革命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于超出科学之外的内容,产生于人们所说的并存的 思想革命。”由此可知达尔文的革命 A. 把自然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B. 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C. 认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D. 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进化论,是以史为鉴,找出了生命生存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系统性的科学理论,是对物种起源和发展的一种科学证明。材料“超出科学之外的内容”“并存的 思想革命”可知,进化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更是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B选项正确;把自然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故A选项错误;进化论主要找出了生命生存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无关,故C选项错误;欧洲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产生,进化论是19世纪提出,故不选D选项。 13.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该表最能说明 时间 工具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铁器的使用 家庭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厂的普遍出现 19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第三次科技革命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C. 工具革新改变管理体制 D. 科技进步创新生产组织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自18世纪末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表中信息没有涉及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具革新的信息,故C项错误。 14.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其学习对象经历的演变是 A.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B.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 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D.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答案】C 【解析】中国人最初学习西方制度从维新变法时期学习英国和日本君主立宪制,到辛亥革命时期学习美国和法国共和制,以及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道路理论,C项正确。A、B和D项顺序不符合事实,排除。 15.陈旭麓在一书中曾说:“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理论。”由此可知 A.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实现了中国化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遭到了排斥和限制 C. 新民主主义理论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 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早期的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可以知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化,故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错误。 16.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 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 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答案】C 【解析】新三民主义是由旧三民主义发展过来的,实际确立了三大政策,但并不能说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故A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但此处并没有体现除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故B错误。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蕴含了反帝反封建的进步精神,故C正确。D项题干中并未体现,错误。 17.“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D.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1930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然主张城市中心论,但是1928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然存在分歧,A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选项排除;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选项排除。 18.邓小平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1992年“南方谈话”的相同点是 A.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 否定“两个凡是”的观点 D. 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打消了人们思想顾虑,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A正确;B是南方谈话的作用,排除;否定“两个凡是”的观点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故C不正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故D不正确。 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杂交水稻新品种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A. 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 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革”错误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科技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广大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国家科技事业,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就。故答案为B项。“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对科技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遭遇较大困难,排除C项;其中有些成就是“文革”前取得的,与抵制“文革”错误无关,排除D项。 20.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语录,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属于长征时期;“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出自于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解放战争时期;“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所述秋收起义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6年。由此可知B正确,ACD均不正确。 2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A.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 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答案】C 【解析】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教育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是在1956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十四大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1983年,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这种主张 A. 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B. 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C. 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 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浪漫主义文学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由此看出材料不是描绘的浪漫主义文学,故排除B;材料“‘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与现代主义的特征相吻合,故A正确;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指的是作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批判社会的弊端,故排除C;材料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做了描绘,没有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信息,故D错误。 23.这种艺术风格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它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这种艺术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色彩”进行判断。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年兴起于法国的注重“光”“色彩”的流派,故C项正确;古典主义是强调对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推崇,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初“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注重个人感情、感觉,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以来的作品,比较前卫,故D项错误。 24.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A. 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 体现了民众对美国政府的失望 C. 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 表明了美国繁荣假象的幻灭 【答案】A 【解析】20世纪20年代末, 美国乃至全球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人们迎来了长达10年的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注意历史的阶段特征。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中,“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更接近于时代精神,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因此选择A。其他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内外原因。 【答案】(1)特点:实行父权、皇权的专制统治或家国同构;国家权力机构止于县政,乡村自治;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重视伦理教化等。 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或儒家思想的影响。 (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影响);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以得出:家国同构,乡村自治的特点;从“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得出强化父权、皇权专制的特点;从“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可以得出重视伦理教化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宗法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2)从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甲午战后“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可以得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从材料中的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主张,可以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再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话剧《茶馆》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六君子菜市口血迹未干,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他梦想把茶馆开大。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来到茶馆,双方唇枪舌剑。 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 北平沦陷。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王利发的发财梦此时已经彻底破灭,茶馆已经凋零破败。 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养子去参加解放军,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尽头…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要求写出情节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概述和评价 示例一: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概述和评价: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示例二:情节: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概述和评价: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也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要求学生提取情节简明,概括和评价清晰准确,表述完整,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可提取的情节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然后依据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及影响相关所学内容进行概述和评价;再如提取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然后依据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及其历史功绩进行概述和评价。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措施: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可知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依据材料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可知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依据材料一“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可知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民族融合一级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等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可知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依据材料二“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可知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依据材料二“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可知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一级民族凝聚力等思考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