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1.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 西汉初年,民间资本迎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后,经历了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并辅之以“算缗”“告缗”等政策,民间资本受到打击。这种变化 A. 加剧了官商之间的矛盾 B. 降低了老百姓生活成本 C. 使工商业遭毁灭性打击 D. 推动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 【详解】由材料“辅之以‘算缗’‘告缗’等政策,民间资本受到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经济的控制,民间资本由此受到打击后,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这推动了汉代田庄经济的发展,故选D;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政府而非作为政府对立面存在的,官商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排除A;材料中政府的行为会工商业成本的增加,这又会使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有所增加,排除B;材料中政府行为的变化会使工商业遭到打击,而非“毁灭性打击”,C项的说法程度过于夸大,排除。‎ ‎3. 南宋高宗时曾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亦曾下诏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蔡景芳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据此可知,此时 A. 政治局势影响经济政策 B. 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C. 传统经济政策逐渐衰落 D. 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答案】A ‎【解析】‎ - 12 -‎ ‎【详解】题干中“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表明,南宋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和鼓励。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偏安一隅,耕地面积减少,且路上丝绸之路被阻断,这加剧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故A正确;“冗官现象”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联,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题干信息反映了南宋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和鼓励,但不能得出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的推论,故D错误。故选A。‎ ‎4. 明朝宦官充当皇帝与内阁的协调工具,这为明朝中后期富官擅权提供了基础。清朝为吸取这一教训,采取的举措是 A. 废除宦官制度 B. 废除内阁制度 C. 建立朝议制度 D. 变革中枢机构 ‎【答案】D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题干中“明朝中后期富官擅权”反映的是明朝宦官权势较大。根据所学可知,清朝为避免宦官干政改革了中枢机构,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故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没有明确废除宦官制度,故A错误;内阁在清初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共同构成三大中枢机构,故B错误;朝议制度在秦朝就以建立,故C错误。故选D。 ‎ ‎5. 19世纪70年代,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中国民族企业常感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华商资本附股于外商企业,股票市场活跃。这说明 A.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 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 C. 洋务运动企业成就斐然 D. 国内营商环境唤待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民族资本家资金不足的时候,产生了华商投资外商企业的现象。据所学可知,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一些华商投资与外商企业以期保护自身的利益,表明当时的营商环境恶劣。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华商对外商企业的投资,而并非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资本发展的环境恶劣,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信心不能看出洋务企业的成就,C错误。故选D。‎ - 12 -‎ ‎6. 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结束后,政府发表声明,“处兹外患交迫,非大多数国民具有尚武精神,决不足争存而国强也”。这反映了 A. 清政府注重提升国民素质 B. 革命党人积极宣传尚武精神 C. 中国近代体育制度的建立 D. 国民政府对国家富强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根据题干“处兹外患交迫,非大多数国民具有尚武精神,决不足争存而国强”可知,清政府举行运动会是为了增强国民素质,培育国民精神,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革命党人,故B错误;仅凭举行全国运动会不能判断当时的体育制度是否建立,故C错误;此时尚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A。 ‎ ‎7. 从1940年始,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由走私倾销转变为严厉的贸易线封锁,而国民政府的政策则由严查走私变为鼓励与稽查走私并重。这些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日本以战养战政策的需求 C. 国际贸易封锁局面的形成 D.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题干“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由“走私倾销转变为严厉的贸易线封锁”,“国民政府的政策”由“严查走私变为鼓励与稽查走私并重”,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40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日本作出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法西斯国家与反对法西斯的势力相对立,形成国际贸易封锁的局面,故C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9月,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日本“以战养战”政策是利用占领地俘获的劳工及其俘虏的战俘使其从事各种劳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错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1942年元旦,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C。 ‎ ‎8. ‎ - 12 -‎ 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A.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 B. 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 C. 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 D. 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初”和“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故答案为D项。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是在1956年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是在一五计划完成时,即1957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大于1954年9月召开,晚于材料时间1954年初,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9.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是划分阶级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各种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私法、刑法法典的制订,重大诉讼案件的判决,都与相互冲突的各阶级利益有关。这说明古希腊 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B. 城邦民主制度具有虚假性 C. 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尖锐 D. 重视城邦内部的稳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都与相互冲突的各阶级利益有关”,说明古希腊法律重视调和阶级矛盾冲突,重视城邦内部的稳定发展,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虚假性”偏离材料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排除。‎ ‎10. 18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需求结构。这些需求中既有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旺盛需求,又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性需求,也有对奢侈品包括异域奢侈品的渴望和需求,还有对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这种全方位的需求结构 - 12 -‎ A. 有利于代议制政治发展 B. 反映出社会风气趋向奢靡 C. 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 D. 刺激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消费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英国市场需求的全面扩张,英国市场为满足这些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积极通过产品更新、工艺革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从而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方位的需求结构对商品生产的刺激,有利于代议制政治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有对奢侈品的需求,不代表当时英国产生了趋向奢靡的社会风气,B错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是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不能满足英国当时的全方位的需求,D错误。故选C。‎ ‎11. 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当时 A. 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民众支持 B. 列宁对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 C. 工兵代表苏维埃实际掌握政权 D. 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七月流血事件”证明和平过渡不可能,这说明当时列宁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对当时俄国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故B正确;材料无法判断临时政府是否已经失去民众的支持,A错误;二月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而实际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错误;D项是十月革命的意义,D错误。‎ ‎12. 1958 年苏联作家的《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用俄文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及苏联,以让这里的人民读到该作品。美国的做法旨在 A. 利用名著效应获得商业利益 B. 推动与苏联的思想文化交流 C. 以文化冷战为武器对抗苏联 D. 借助民间力量缓和美苏关系 ‎【答案】C - 12 -‎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即苏联”体现了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渗透,宣扬“思想自由”,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属于文化对抗,故C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商业利益无关,故A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对苏联来讲是“文化对抗”而非“文化交流”,故B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属于政府行为而非民间力量,故D错误。故选C。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昊江县庵村市产铁搭、锄头、铁悼、桑叉、滑楔等;钱塘县产帮、犁;宜兴县篠里市产铁犁;苏州府城内亦有专门“成造田器”的作坊。在松江、常州的一些地方,明清时(特别是明代)有使用大型牛转翻车及风车车水的记载,这些水车规制颇大,结构较为复杂,由专业工匠制作。嘉兴县的水车,地方志将其与绢、布等产品同列为“货品”。在元代发明并在中原、四川若干地区一度得到广泛运用的大纺车,是世界上最早的纺纱机,其技术工艺水平已接近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亚麻纺纱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先进的机器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并未能够被制造和使用。‎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产工具制造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材料二 16~17世纪,英国工业中已越来越多地使用梳毛机、金属滚轧机和滚剪机,以及以水力为动力的轮锯、轮锤、鼓风机、起毛机、捻丝机等机器。18世纪初叶,刚发明的蒸汽机又被用于生产与生活,使用相当广泛,数量也已不少。这些机器都是英国本国制造的,表明当时英国在机器制造方面迅速地步入世界前列。‎ 英国铁制生产工具和工具零部件,如矿井抽水机械,制砚、染色等行业中所用的铁淘盘、铁锅釜、铁缸瓮,造船业必需的铁铰链、铁线等,都迅速增加。由于铁工具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英国国内铁消费量也在激增。到1720年前后,英国国内年铁消费量已有4.4万吨左右,以1701年的人口计算,人均铁消费量约7公斤。‎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江南生产工具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12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英国制造业与明清时期中国江南生产工具制造业发展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专业化与商业化生产的特征;出现若干相对集中的铁农具生产中心;工具制造种类多,技术工艺水平高;部分技术成果在明清并未得到运用或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 ‎(2)不同:英国制造业服务于工业发展,明清江南制造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新的技术发明在英国制造业中广泛应用,而明清新技术成果难以传承和推广;英国制造业发展水平高、速度快,明清江南生产工具制造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国家对工商业的限制;纺织业市场空间受限。16~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国家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1)第一小问“特点”,学生根据材料“由专业工匠制作。嘉兴县的水车,地方志将其与绢、布等产品同列为‘货品’”,可归纳出明清江南生产工具制造业区域专业化与商业化生产的特征;根据“江南吴江县庵村市产铁搭、锄头、铁悼、桑叉、滑楔等”钱塘县产相、犁;宜兴县徐里市产铁犁”说明江南出现农具生产中心;元代发明的大纺车,“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并未能够制造和使用”,由此可概括出技术成果未得到运用或未得到有效的运用。第二小问“影响”,注意可从三个特征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可根据所学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等角度进行分析。 ‎ ‎(2)第一小问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可以依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几个角度如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情况等去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分析不同之处的“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英两个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去思考。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2 -‎ ‎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对国民性的改造,是对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始,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陈独秀通过“最后觉悟之觉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主线……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押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疾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挽救民族危亡。‎ 阐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袁世凯为了称帝,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期间,然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是美、日两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为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现状,反对袁世凯称帝,一些接受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猛烈抨击孔子,重要原因之一是从袁世凯到张勋都将孔子作为他们政治复辟活动的工具。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民主启蒙思想,也是为了让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挽救民族危亡。‎ 总之,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中国民众的探索,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思想层面。‎ 示例二:‎ 论题: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属性。‎ - 12 -‎ 阐述:新文化运动爆发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和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束缚,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高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如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五四运动爆发。‎ 总之,新文化运动中救亡与思想启蒙相互促进,思想启蒙促进了救亡,救亡深化了思想启蒙。(“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也可从“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可以首先依据材料中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得出自己的论题,根据材料中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性,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论题,根据材料中既提出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性,又提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属性”的论题;根据材料“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却不自觉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疾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等信息可得出“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论题。然后,学生以唯物史观相关原理为指导,围绕这一论题和当时史实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 ‎15. 材料 “文革”结束后不久,港澳商人已与珠三角一带的县和公社开始洽谈加工贸易事宜,但省、市部门没有审批权,绝大部分项目洽谈后没有再继续谈下去。1978年6月,国务院出台《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对加工装配需要进口的原料等一律免征关税,承担加工装配业务的企业,三年内免征工商统一税和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加工贸易的审批权也被下放,还陆续出台配套措施,简化手续。到1978年年底的短短半年间,广东共签订151个加工贸易项目,可收加工费14331万美元,1979年更是出现“井喷式”发展。广东加工贸易的大好形势得到中央的关注,1979年6月,中央考察小组到广东实地调研,很快就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的办法》,进一步把管理权限下放 ‎——摘编自王莹《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政策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政策演进的背景。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意义。‎ ‎【答案】‎ - 12 -‎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人心思变;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了思想;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决策制订。‎ ‎(2)意义: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增加了就业和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引进了大批外资和技术,推进了改革开放;为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和借鉴。‎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1)背景,学生可以从时空观念入手,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形势和国际背景、广东的区位优势角度分析作答。因此可根据““文革”结束后不久”得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人心思变;根据“市部门没有审批权,绝大部分项目洽谈后没有再继续谈下去。1978年6月”得出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思想解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决策制订等角度概括。 ‎ ‎(2)意义,学生可结合加工贸易发展对百姓生活、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 ‎ ‎16. 材料 日本是二战爆发的策源地之一。二战后,日本政坛极少数有识之士承认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了侵略战争,却遭到右翼势力的攻击,并被首相否定。二战中日本从中国抓捕绑架劳工4万多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年被抓捕的中国劳工要求日本给予赔偿。日本多家地方法院以原告具有赔偿请求权的“20年诉讼时效已过”“个人无权索赔”等为由,拒绝中国劳工的赔偿要求。日本政要不仅未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遭受屠杀的死难者认罪,相反把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牌位供奉在靖国神社,多位首相多次参拜。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日本从1951年起开始修改历史教科书,用“进入”来取代“侵略”,将“侵略中国”甚改为“进出大陆”。日本二战中实行的“三光”政策、建立731细菌部队等历史事实,彻底地从教科书中销声匿迹 ‎——摘编自马海伟等《德日对待二战的不同态度及原因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政府对待二战态度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政府对待二战态度形成的因素。‎ ‎【答案】(1)表现:拒绝承认侵略他国的事实;拒绝为二战中强征的劳工赔偿;供奉甲级战犯,参拜靖国神社;编写歪曲二战历史的教科书。‎ ‎(2)因素:二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继续保留了天皇制度;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思想依旧存在;美国因“冷战”的需要而对日本扶持与纵容 - 12 -‎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1)关于日本对待二战态度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日本政坛极少数有识之士承认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了侵略战争,却遭到右翼势力的攻击,并被首相否定”可以得出拒绝承认侵略他国的事实;根据“日本多家地方法院以原告具有赔偿请求权的20年诉讼时效已过”个人无权索赔”等为由,拒绝中国劳工的赔偿要求”可以得出拒绝为二战中强征的劳工赔偿;从“日本政要不仅未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遭受屠杀的死难者认罪,相反把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牌位供奉在靖国神社,多位首相多次参拜”可以得出供奉甲级战犯,参拜靖国神社;从“日本二战中实行的三光’政策、建立731细菌部队等历史事实,彻底地从教科书中销声匿迹”可以得出编写歪曲二战历史的教科书。 ‎ ‎(2)关于影响日本对待二战态度形成的因素,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保留天皇制度、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思想以及美国“冷战”的需要等角度概括。 ‎ ‎ ‎ ‎17. 材料 韩世忠,字良臣,是我国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1105年,西夏犯境,韩世忠随部抵达银州御敌。1120年,江南方腊起义,韩世忠出兵讨寇,俘获方腊。1126年,真定被金兵围困,韩世忠率部赶往驰援,解真定之围。1129年,金兀术率大军攻破临安。韩世忠于长江上伏兵截击北归金兵,与金兵在黄天荡大战48天。此次战役,韩世忠以八千军卒战胜金兀术十万大军,彪炳史册。此战之后,金兀术放弃了消灭南宋政权的野心,采取议和手段,默许了南宋和金的并立。原本被排挤在朝政之外的主战派,重新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认可。主战派官员纷纷复职,他们对主和派官员的种种倒行逆施进行弹劾。中原百姓看到了金兀术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民间抗金热情得到了激发,抗金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摘编自王俊《管窥抗金名将韩世忠对宋代政局发展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韩世忠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世忠主要事迹的历史作用。‎ ‎【答案】(1)主要事迹:致力于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镇压地方农民起义;押击并弹效主和派官员。‎ - 12 -‎ ‎(2)历史作用:抵抗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促进了政治的清明;激发了民间的抗金力量;延续了南宋政权的统治。‎ ‎【解析】‎ ‎ 【分析】‎ ‎ ‎ ‎ 【详解】 ‎ ‎(1)关于韩世忠的主要事迹,学生可从“1105年,西夏犯境,韩世忠随部抵达银州御敌”和“与金兵在黄天荡大战48天”得出致力于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从“1120年,江南方腊起义,韩世忠出兵讨寇,俘获方腊”,可以得出镇压地方农民起义;从“他们对主和派官员的种种倒行逆施进行弹刻”可以得出押击弹效主和派官员。 ‎ ‎(2)关于韩世忠主要事迹的历史作用,学生可依据第(1)问中的生平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推断,可以得出抵抗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促进了政治的清明;激发了民间的抗金力量;延续了南宋政权的统治。 ‎ ‎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