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怀宁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 A. 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 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 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目关键词“商汤前后”“ 民族并立”“地位是平等”可知相互之间并立平等关系,“周公东征”“创立……分封制”“君臣上下隶属”逐渐形成,可知此时形成了君臣上下隶属关系,相比较商汤前后并立平等关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故C项正确。夏就是第一个国家,在周王东征以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形成君臣上下隶属关系,层层分封,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 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故D项错误。所以选C。‎ ‎2.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这表明战国时期 A. 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B.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 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 D. 贵族阶层备受冷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诸侯通过设置县级区划管理地方,分封制瓦解,诸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秦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而不是楚国,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阶层备受冷落,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石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据表可知,秦朝 A.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以看出,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故D项排除。‎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价南北朝时期的门第时说:“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故不当仅以变相之封建势力,虚无之庄老清谈,作为偏狭之抨击”作者意在强调 A. 九品中正制促进了南北统一 B. 门第存在的合理性 C. 道教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D. 人才选拔的开放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题目“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 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可知,作者认为门第制度在当时发挥重要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涉及南北统一,故A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道教与儒学的相关,故C项错误。题目主要讲述门第制度的作用,未涉及人才选拔,同时,门第制度不具有开放性,故D项错误。所以选B。‎ ‎5.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A. 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 B. 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 C. 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 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合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三省制度逐渐被中书门下所取代,三省职能逐渐走向了合一,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宰相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故B排除;中书省在唐初并不处于中心地位,故C项排除。‎ ‎6.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区域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加强专制皇权 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 ‎7.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 A. 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固 C. 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D. 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诛杀功臣主要是为了防止功臣威胁皇权,本质是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项,“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封建统治残暴属于皇权专制的表现,排除;D项,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8.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 杜绝贪腐现象 B. 提升监察效果 C. 扩大御史权力 D. 促进制度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回避”是防止官员干涉监察人员办案,“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防止对监察官员进行行贿,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监察的效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从形式上防止贿赂监察官员,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防止御史贪污腐败,并不是扩大了御史的权力,故C项错误;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并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故D项错误。‎ ‎9.伯里克利大力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人不论贫富都能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这一措施 A. 促进民主政治繁荣 B. 反映维护奴隶主阶级本质 C. 基本没有得到贯彻 D. 严重危害了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伯利克里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提高了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积极性,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主是维护阶级属性,故B项错误;该措施基本得到执行,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该观点认为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直接民主存在缺陷 C. 雅典民主维护贵族利益 D. 雅典民主范围狭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A项,雅典民主具有人文精神。故A项错误。B项,古代雅典民主形式比较落后,属于直接民主,这样会导致权力滥用,因此材料中“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C项,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材料没有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故C项错误。D项,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方式原始,不是民主范围问题。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罗马法中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标准,最初是男子年满25岁,后改为男子进入25岁即可。再后来男子满20岁、女子满18岁,证明具有管理财产和独立的法律行为能力,即可视为法定的“成年人”。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 A. 崇尚正义的精神 B. 男女同权的原则 C. 求实灵活的特点 D. 重视私法的倾向 ‎【答案】C ‎【解析】‎ 罗马法对于成年男女岁数的规定体现出罗马法求实灵活的特点,C正确;崇尚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罗马法排斥妇女的权益,B错误;私法重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2.1793年法国遭到外国入侵时,法国女性在医院里卷绷带,为士兵们制作衬衫,长裤,帽子,袜子,手套。一些人甚至自愿参加了革命军队的战斗。共和政府为此表示感谢,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使离婚合法化,使婚姻成为公民的契约,承认妻子拥有一部分家庭财产等等。这表明当时法国女性 A. 取得了和男性对等的政治权力 B. 是共和政府的坚定支持力量 C. 社会贡献促成了政治地位提高 D. 是反抗外国军队入侵的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题目材料可知,面对外国入侵时,法国女性为士兵制制作衬衫,长裤,帽子,袜子,手套,一些人甚至自愿参加了革命军队的战斗,从而获得政府使离婚合法化,使婚姻成为公民的契约,承认妻子拥有一部分家庭财产等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和男性对等的政治权力,故A项错误。是抵抗外国入侵时的贡献,并不一定支持共和政府,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只是提供部分辅助,并不是反抗外国军队入侵的主力, 故D项错误。所以选C。‎ ‎13.英国近代史上某法案曾记载:“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这一规定的出台 A. 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结果 B.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对议会席位进行了重新分配,将更多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议会改革主要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诉求,故A项错误。B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D排除。‎ ‎14.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 实用主义精神 B. 分权制衡理念 C. 联邦主义宗旨 D. 有限政府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政府行为的限制,这体现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有限政府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没体现出实用主义,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分权制衡,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点睛】“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是关键信息。‎ ‎15.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对 其解读正确是 A. 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 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 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 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相当于电源,说明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示应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颁布1871‎ 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之路举步维艰,排除A。德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权力不大,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故B项正确。德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的现象不明显,排除C。德国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而非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排除D。‎ ‎16.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 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 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 A. 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 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 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 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1903年”中国处于晚清统治,破坏专制,建立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则由我们决定,“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 可知,孙中山想一劳永逸,建立民主共和制,故D项正确。孙中山强调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不是二选一,不是用君主制过渡,也不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故ACD项错误。所以选D。‎ ‎18.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 掌握了有利地形 C. 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 贯彻了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实行敌后战争的抗战,材料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作用,故D项正确。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故A项错误。掌握了有利地形是敌后战争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中获取情报信息的特点,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是抗战后期,材料中获取敌人情报信息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故C项错误。‎ ‎19.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用最大努力克服各根据地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样做是为了 A. 加强统一领导实施战略决战 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在1948年9‎ 月召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主要为了加强领导,实施战略决战,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排除;从材料“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D项是1947年6月战略反攻,排除。‎ ‎20.湖南和湖北的工会会员至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1926年”可以看出应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北伐军胜利进军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1926年底,中共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其发生转移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之后形成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 ‎21.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 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 B. 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 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D. 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 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点睛】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 ‎22.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B.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可知,马克思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A项正确;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认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列宁在十月革命期间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 ‎23.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 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 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B. 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 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 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交工人合作社管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的信息,排除B;结合所学,巴黎公社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C;巴黎公社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D。‎ ‎24.《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资本家)政府”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为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时列宁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故C项错误。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政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世祖末和元成宗初,朝廷改置和增设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等行省,行省逐渐演化成常设的、固定的最高地方官府。元朝廷嫌“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把行省品秩降级为从一品,平章政事两人作为长官。这些基本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省级行政制度作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 ‎ 虽说美国宪法第l0条修正案将联邦权限明文列举于宪法之中,并将未列举的剩余权力归属于各州,似乎表明了两者分权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美国宪法同时也规定联邦国会可以通过“所有必要和适当的法律”来完成宪法对联邦政府的授权,这就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孕育了可能性。不过,可能性如果成为一种现实,还需要“助产士”的帮助。在美国,这个把宪法的文本变成现实规范的助产士就是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 ‎——摘编自陈伟《美国宪政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行省制进行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后美国的州与明清的行省在职权上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州与明清的行省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1)原因:防止行省专权;地域分散辽阔,行省需履行管理职权;随形势的变动而调整;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2)不同:美国地方州享有一定的独立性,联邦法院充当联邦政府和地方州的助产士;明清行省绝对服从于中央政府,遵从于专制法律。相同点:享有管理地方事务的权限;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维护和巩固大一统;给予地方一定权限,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 ‎【解析】‎ ‎【详解】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反映出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省级行政制度作了实际上的重大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防止行省专权、地域分散辽阔、形势的变动、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等角度分析。‎ 第(2)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虽说美国宪法第l0条修正案将联邦权限明文列举于宪法之中,并将未列举的剩余权力归属于各州,似乎表明了两者分权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角度分析。“相同点”,则从享有管理地方事务的权限、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等角度分析。‎ 第(3)问,“共同影响”,依据所学知识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调动地方积极性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钱乘旦 ‎(1)列举清朝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的过程以及雅典要求“政治自由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 ‎【答案】(1)论证:清朝设军机处为中枢权力机关,其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实现君权至上。‎ ‎(2)过程: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冶。‎ 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 ‎(3)概述: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721年开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治权力。‎ ‎【解析】‎ ‎【详解】(1)论证:可以结合所学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2)过程:据材料二“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得出,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原因:据材料二“急速发展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得出贸易的急速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 ‎(3)概述:17世纪晚期,根据所学得出,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据材料三“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并结合所学得出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人类古典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 东西两个古典文明之政治体制的不同,根源在于其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重要差异。‎ 古代中国与希腊雅典在文明形成过程中,中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拥有黄河、长江等大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居支配地位,人们聚族而居,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家长制存留下来,致使先秦时期的中国形成王权专制制度;而雅典多山、依海,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农业不能满足生存之需,而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较为发达,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人口的流动频繁使氏族组织逐渐瓦解,氏族制度终被废弃,随着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古希腊的雅典形成城邦公民政体。‎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 ‎(提出其他观点,如“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冋类型政治体制的主要原因”或“东西方两个古典文明形成不同类型政治体制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等均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 根据材料“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和围绕主题“东西方政治体制”可概括观点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东西两个古典文明之政治体制的不同。第二.结合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的角度,论述环境对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第三升华总结,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